第十八章 沛公拒用張良計(求鮮花,求評價票!)
作者:江小魚      更新:2020-12-14 20:47      字數:2401
  四十幾萬聯軍!

  即將從巨鹿抽身開拔!

  劉邦不到十萬部隊都給關中帶來巨大壓力。

  浩浩蕩蕩的四十幾萬大軍又會是怎樣的場麵?

  項羽所率部隊是叛軍中最精銳的,拋開其他六國諸侯盟軍不談,隻本部戰力都足以秒殺劉邦,此刻更是裹挾巨鹿大勝之勢,足以對秦人帶來泰山壓頂般的壓力。

  贏麟在嶢關城牆。

  他遠遠眺望東北方。

  “斷修、殘剛、陸木,你們對這件事你們怎麽看?”

  “主人,這些所謂義軍,張口誅暴秦、閉口伐無道,但他們這些做法,比秦律何止殘暴千百倍!”

  “隻是,項羽巨鹿殺降,大兵壓境消息傳來,難免會給關內軍民帶來巨大的壓力,這對軍心士氣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贏麟卻說:“立刻草擬詔書,將反賊起兵以來,所有屠過的城池、殘害過的百姓地區匯總,讓子嬰昭告至所有城邑!”

  “是!”

  龍衛都明白了主人的打算。

  這是打算接著項羽殺降的機會。

  大肆宣揚賊兵的暴行,激起秦人同仇敵愾之心。

  漁輪是很重要的東西。

  某位偉人說過:漁輪的高地,我們不去占領,敵人就會占領!

  秦律過分嚴苛。

  刑罰過於殘酷。

  贏麟對此也不得不承認。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天下分裂的時間太長。

  天下統一的時間太短。

  如果不保持戰時高壓狀態。

  大秦好不容易統一的華夏就會再次分裂。

  天下反秦大流。

  本質上是六國舊貴族在搞事。

  無非是想複國,重返戰國格局。

  戰國是個什麽情況?充滿殺戮、血流成河!

  贏麟決定在詔書以及討賊檄文中一一揭露,讓天下人認清所謂反秦義軍所作所為,讓天下人明白這些起義軍的醜惡嘴臉。

  很快。

  子嬰推動之下。

  一篇篇檄文傳遍關中。

  瞬間掀起巨大憤慨與討論。

  項羽為首的叛軍罪行累累、稱之為虎狼毫不為過,巨鹿戰場二十萬秦卒,幾十座被屠的城邑,數以百萬的冤魂,都飄蕩在這華夏大地上!

  …………

  傍晚時分。

  劉邦率大軍抵達嶢關。

  這支主力部隊規模超過六萬。

  其中一半是西征以來的常勝之師、戰鬥能力比較強,真要打起來的話,秦軍在規模上毫無優勢可言。

  當然。

  劉邦也不輕鬆。

  秦軍有堅固關隘可以防禦。

  哪怕擁有數倍於敵人的部隊,想要攻破一座重兵把守的關隘,也絕對不是什麽輕鬆的事。

  劉邦休整一日。

  就派樊噲、周勃、曹參幾位猛將發起試探性進攻。

  結果果然不出所料,幾波進攻全都被打退了,關隘守軍數量應該有足足一萬左右。

  與對付灌嬰不同。

  無論劉邦軍如何挑釁。

  贏麟就是堅守不出、擺出打持久戰的樣子。

  劉邦急得都快吐火了。

  隻好忙找張良商量對策。

  張良說:“其實沛公沒有必要如此焦慮,贏麟死守不出看似平靜,但我認為純粹是在強裝鎮定給我們看的,贏麟內心實則更加焦灼。”

  劉邦微楞:“這卻又是為何?”

  “項羽駐紮在巨鹿的大軍近日開拔,四十萬大軍最多一個月就能湧入函穀關,您說贏麟他能不急嗎?”

  說到這。

  頓了頓。

  張良提議道:“沛公大可在嶢關築下堅營,起灶做飯,練習士卒,久圍不攻。如此,贏麟既不能進、也不能退,最終隻會陷入被動敗亡的處境。”

  這一計。

  正中贏麟要害。

  贏麟的大敵,不在武關,在函穀關。

  劉邦一旦采納張良策略圍而不攻,那麽贏麟處境就會非常被動與難堪,關內秦兵一共就這麽點,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一旦重兵部署函穀關。

  武關嶢關防禦力就會迅速削弱。

  張良必能找到破綻,一舉將嶢關拿下。

  可如果放著函穀關不管,四十幾萬大軍不是鬧著玩的,項羽的戰鬥力也不是鬧著玩的。

  最終。

  贏麟沉不住氣。

  大概率會出關決戰。

  那就正中劉邦的下懷了。

  外麵早挖好溝壕、布好埋伏、築好堅營固壘。

  “軍師此計以逸待勞、以靜製動,確實堪稱萬全之策。”

  蕭何頓了頓皺起眉繼續說:“隻是如此一來,怕會錯失入關先機。”

  楚懷王與諸侯有誓約:先入關中者,封為關中王!

  劉邦距此隻有一牆之隔!

  夢寐以求的關中王。

  唾手可得!

  被項羽後發先至。

  那如何才能甘心啊!

  張良卻拱手行禮勸說道。

  “沛公、蕭大人。”

  “我們義軍的首要任務是滅秦!”

  “關中王也絕不是這麽好爭的!”

  “巨鹿之戰後,項羽威望之大,懷王根本無力掌控,撕毀約定易如反掌!據知項羽已許諾封章邯為雍王,這說明他根本就沒把懷王之約放眼裏!”

  “沛公此刻即使先入關中,也未必能得關中王,可能還會得罪項羽,其中利弊,務必三思!”

  劉邦搖頭。

  對張良一向言聽計從。

  唯有這次不行,他絕不甘心。

  西征以來。

  日日夜夜。

  無時無刻不在盼望關中王。

  現在達成懷王之約隻差一牆而已。

  他不認為虛弱不堪的大秦有能力阻擋自己的大軍。

  劉邦不甘心!

  絕對不甘心!

  這種事不僅是劉邦不甘。

  蕭何、樊噲、曹參、周勃、夏侯嬰、酈食其等等等。

  這些心腹嫡係也都不會甘心,放棄不僅無法向自己交代,同樣沒辦法向他們交代。

  張良說到底。

  他是韓王成的人。

  他不屬於劉邦的團隊。

  所以才會這麽輕描淡寫吧!

  酈食其提了個意見:“我聽說北麵蕢山有一條古道,可以直接繞到關內,我軍兵力占絕對優勢,何不繞蕢山強襲敵後?”

  劉邦目光一亮:“這個辦法好!”

  張良一歎。

  多少有些失望。

  沛公確實是一條潛龍。

  隻是此刻明顯還不夠成熟。

  無法真正認清自己的能力與位置。

  繞山強襲。

  也算是不錯策略。

  如果守關的不是贏麟。

  張良當然會考慮這個辦法。

  現在,直覺告訴他,這條進攻策略有很大風險與變數。

  但如果沛公執意如此。

  那也隻能好好謀劃一番了。

  但願不會出現什麽大問題。

  PS:求鮮花,鮮花實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