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中元節再論儒釋道,張大豫重進福祿城(1)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2796
  上回說到,謝瑍堂內,三人相談之時,鄯善王使者到了福祿城。謝瑍命彭晃、魏平等人相迎,自己則不露聲色,,暗中觀察。

  鄯善雖降秦未久,然前秦勢大,加上呂光兵威,其時並未有異心。雖然有苻堅兵敗的傳聞,因為路途遙遠,通訊不便,鄯善國內並未得到確實消息。及魏平張虎克複姑臧,派出政將,方知偌大秦國分崩離析,霸道如呂氏竟被一擊而敗。

  呂光兵威赫赫,西域諸國盡皆得知,今竟一敗塗地於晉軍,下落不明。鄯善王聞聽此信,深知晉軍來者不善,縱然心有不甘,亦不會拿著雞蛋碰石頭。此番派使者前來,一表忠心,二探消息。

  因為至古至今,隻要諸國不造反,中原王朝一般不會輕動王族,基本還是靠當地王族維持地方。謝瑍當然也不會輕動,以夷製夷就目前來看還是良策,畢竟目前是求穩。漢化則是天長日久的水磨工夫,沒個二、三十年甚至四、五十年兩三代人之後,是看不出明顯效果的。謝瑍來自後世,知道這些遊牧民族的特性,他是不會像過去一樣,他們派個人質入朝,獻個降書順表,就能繼續做他的土皇帝的。

  謝瑍正在思索之時,又有傳訊兵前來傳訊,收到駱駝城信鴿傳來的消息。

  謝瑍一蹙眉,不知發生了什麽事情,竟然動用了信鴿。

  接過蠟封的紙筒,打開。卻是告知長安方麵送來的糧食種子已經到了駱駝城,並派出向導和護送人員一同前往酒泉。

  謝瑍心中慨歎,有個好管家真好。

  劉穆之有相才,謝瑍將後方之事托付,加之他是少有的自從謝瑍出仕即跟在身邊之人,很清楚謝瑍的想法。自從在北平謝瑍教授了小麥種植之法,對於選種更是重視。謝瑍二十多萬大軍西征,糧食太過重要。單憑朝廷供應,路途遙遠,損耗巨大,事倍功半。最好的做法就是就地解決糧食問題,劉穆之這是含蓄地告訴謝瑍,大軍遠征,屯田最佳。

  謝瑍即刻招喚薑孝,才想起薑孝已去追拿張大豫了。於是讓薑禮通知酒泉太守,準備人手以備秋種,又派一隊軍馬前去迎接護送良種。謝瑍又回到案前,提筆寫了幾行字,這是提醒自己,及時確定下一步的幾個行動計劃。

  鄯善,即樓蘭。

  樓蘭之名始見《史記》,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頓單於給漢文帝劉恒的信,時樓蘭屬匈奴轄下。公元前60年,屬漢朝西域都護府。樓蘭是西域最東邊的絲綢之路上的當道小國,漢匈為爭奪西域都欲控製樓蘭,樓蘭在漢匈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公元前77年,西漢勇士、著名外交家傅介子殺樓蘭王更其國名為鄯善,漢朝應鄯善之請求,派兵在其境內的伊循城內屯田。

  《漢書·西域傳》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扜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一百裏。戶千五百七十,口萬四千一百,勝兵二千九百十二人。輔國侯、卻胡侯、鄯善都尉、擊車師都尉、左右且渠、擊車師君各一人,譯長二人。西北去都護治所(今甘肅張掖)千七百八十五裏,至山國千三百六十五裏,西北至車師千八百九十裏。地沙鹵,少田,寄田仰穀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胡桐、白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橐駝,能作兵,與婼羌同。”

  需要注意的是:《漢書·西域傳》記載的鄯善“與婼羌同”,是指的逐水草而居,會作兵器,而非為同族。

  因為鄯善乃樓蘭改名而來,而樓蘭係黃帝裔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之後代。《路史·國名紀丁》雲:“婁,樓也,本作樓,商所封,即牟婁,曹東之地,一曰無婁。密之諸城有婁鄉,矣夷國也,所謂封祀而號東樓,繆。東樓與晉婁、穰婁異。”婁、樓、僂三字古代通用。東樓公的裔族大部分歸於殷,不願受奴役的部分樓(婁)人由今山東南遷或北遷。其中北遷的一部分又分為兩支,一支遷入東北,成為挹婁、豆莫婁,一支向西遷徙,形成樓煩、樓蘭。古漢語中的方言稱人為蘭,樓蘭即樓人之義,遷居地在今新疆羅布泊。故《史記·大宛列傳》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今羅布泊)。”

  羅布泊當時被樓蘭人稱為樓(又寫作牢)蘭海,我們漢人則稱其為泑澤、鹽澤或蒲昌海。許慎《說文解字》雲:鄯善,西胡國也,從邑善,善亦聲。”段玉裁注曰:鄯是漢代初製。《水經注》雲:“即釋氏《西域記》所謂二支北流,經屈茨,烏夷,禪善入牢蘭海也”;“東經樓蘭城南而東注,蓋坺田土所屯故城,禪國名耳。”由此知,鄯善又寫作“禪善”或簡稱“禪”國。

  西漢初,樓蘭依附於匈奴,故公元前170年冒頓單於致漢文帝書稱:“樓蘭、烏孫、呼揭及其旁二十三國,皆以為匈奴。”匈奴單於使居於西方的日逐王設置憧仆都尉,管理西域諸國。漢武帝擊敗匈奴後收複西域,樓蘭降伏。但因其國位於西域36國東端的要通口上,處於漢匈爭奪地,故樓蘭采取兩麵討好之策以自存。即所謂樓蘭在漢匈之間“不兩屬,無以自安”。這顯然為大漢不喜,於是才有了傅介子擊殺樓蘭王。也就是說傅介子其實是奉了漢昭帝的聖旨,為了將樓蘭歸於大漢版圖而實施的計策。很顯然,大漢成功了。傅介子殺樓蘭王而立尉屠眷為王,將王城由羅布泊西岸遷往南岸的伊循城(大漢屯軍之地,今若羌縣米蘭),另置伊循都尉鎮撫,又改其國名為鄯善,從此樓蘭消失。漢又在樓蘭故地設都護府、置軍侯,開井渠,屯田積穀。從羅布泊至渠犁亭燧相望,成為軍事和交通要地。

  1906年,猶太人斯坦因(原籍匈牙利,後入英國籍。世界著名考古學家、藝術史家、語言學家、地理學家和探險家,國際敦煌學開山鼻祖之一)在新疆尼雅縣北遺址中發現有佉盧文書及東漢封泥,鑴刻篆文“鄯善都尉”,說明鄯善完全歸服了漢朝。鄯善國當在此時才遷王城於今鄯善縣地。樓蘭古城(今羅布泊西岸)東約六七公裏處曾發現東漢墓葬區,經先後發掘清理,在一座保存較好的墓豎穴墓室中,發現青壯年男女屍體各四具,仰身直肢,交錯迭壓,顯然是戰爭中死亡者。“仰身直肢”則說明鄯善人仍是依漢族葬俗。墓區內發現有大量東漢絲織品,出土有漆、木器、五銖錢及銅鏡錢片,還有“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壽光明”、“長樂光明”、“長葆子孫”錦,以及瑞獸紋、瑞禽紋、波紋錦等,充分說明鄯善國民眾已從遊牧轉入農耕,完全漢化了。

  黃文弼先生論證說:樓蘭幹屍不分男女都戴著尖頂高硬帽,與古代塞種相同,從而認為樓蘭土人與塞種人不無關係並將他們歸入氐羌。何光嶽《南蠻源流史·樓煩樓蘭西遷》釋:“婁人的象形文字也象戴著尖頂高硬帽。所以,樓蘭土人正是古婁人,基本群眾和統治者大多是黃種羌族的婁人,其餘則為伊蘭人,他們互相通婚融合而發生混血變化,也是自然現象。”並將他們歸入氐羌此外,樓蘭族中還有塞種人後裔。

  說鄯善漢化,其實並不確切。追根溯源,樓蘭係華夏族所立之國,後融合了當地的塞種人羌人及少部分伊蘭人,又互相婚配,遂發生人種上的混血化,有歐洲高加索人種特征。而塞種人允姓,亦係炎黃後裔,與婁(樓)人的遠祖同宗。可見鄯善人祖上乃是華裔,因為久居西域,與他族通婚等產生了混血變化。

  樓蘭古城一直沿用至魏晉,直到60多年後(448年前後),存續600餘年的樓蘭古國收起了它最後一抹亮光,再次神秘的消失。戈壁灘上曾經屬於樓蘭的駝鈴,再也沒有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