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據龍城謀取高句麗,臨玄菟心懷丸都城(1)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3603
  書接上回:

  龍城作為燕故都,自慕容廆崛起大棘城,慕容皝遷都龍城,經曆數十年的建設,雖然比不得洛陽、建康等地,也已經非常了得。龍城城牆高聳約有十二米,底部至少有六米,上部寬有四至五米,箭垛,雉堞,馬麵,無不一應俱全。四門之外各有甕城一座,拱衛城門。甕城前部為曲麵,後部為直麵,與兩側城牆互為犄角。門樓高出城牆5-6米,城四角有碉樓。

  城內有和龍宮、東庠、白雀園宗廟、社稷等。北門外有龍騰苑,苑內有景雲山,曲光海、清涼池等。直到公元436年,北魏大軍兵臨龍城,北燕王馮弘東逃高麗,龍城被焚。

  此外,在龍城東南的龍山(今稱鳳凰山)上,還有一座龍翔佛寺。據《晉書·載記第九》記載:“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夏四月,一黑龍一白龍見於龍山,皝親率眾僚觀之,去龍兩百餘步,祭之以太牢。二龍交首嬉翔,解角而去。”曆代帝王均自命為真龍天子,龍山上出現黑白二龍,頗合燕王心意,“皝大悅,還宮殿,赦其境內,號新宮曰和龍宮,立龍翔佛寺於山上”。這裏的“山”即指現今的鳳凰山,當時叫龍山。就是說,皝皇帝自認見到了真龍,出現了瑞兆,自是歡喜,為了感謝佛祖派來真龍與之相見,於是決定在鳳凰山上修築寺院,供奉佛祖,除此之外,也祈求佛祖保佑慕容家族江山穩固,國泰民安。

  在華夏數不盡的崇山峻嶺中,名之為龍山的不少,名為鳳凰山的也不少,然而,一座大山承載起商周遺韻、晉宋風情,續寫著千年綿延不絕輝煌佛教曆史的,隻有這座位於遼西腹地的龍山。

  龍山,隋時稱和龍山,清初改名鳳凰山。孕育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大淩河從其腳下蜿蜒流過。永和元年(345年)夏,慕容皝在龍山(鳳凰山)建造了我國東北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龍翔佛寺,75年後,公元420年,龍翔佛寺的高僧釋曇無竭又遠赴天竺,成為中國曆史上僅晚於法顯的西行取經僧人,早於唐玄奘207年。注:法顯399年從長安西去,曆時14年,於413年回到東晉。據說當時隨從十人,回來時隻剩他一人,是最早西行取經的僧人。後文有介紹,此處不多說。無獨有偶,這一年涼王張駿,也在酒泉南山建了一座西王母祠,就是文殊山石窟的前身。

  將新政之事,交給高韜,劉裕和慕容農開始研究進軍方略。高韜施政龍城的同時,派出人去了大棘城(今錦州市區西北),並帶了三百人的新政護衛隊。這是謝瑍早就規定的,必須給新政人員提供保護,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特別是無大軍鎮守的縣城。

  探馬不斷的將玄菟郡方向的消息傳來,兩個人在不斷地完善著計劃,看著案上的沙盤,兩個人還是頗有成就感的。畢竟此地是慕容氏的龍興之地,雖然後來遷都關內,龍城還是有很多的古籍可查。參考了大量的資料古籍,總算是找到了秦統一後的一張殘圖,兩人如獲至寶。加上各地匯來的現場勘查圖形,想不成也難。

  沙盤漸成,整軍也近尾聲。十幾天的訓練,成效不是太大。但二人要的是紀律,隻要遵守紀律,其他的事情都好辦。兩個人越來越佩服謝瑍隊列訓練的功效了。不但標化軍容軍姿,更是訓練一切行動聽指揮的最好方法。

  癸巳丙戌(四月十五),晴。

  學著謝瑍在幽州的樣子,劉裕為了鼓舞士氣,在龍城校場舉行了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從步軍到騎兵,從攻城兵到後勤兵,一直到醫務兵、通訊兵全部亮相。最後劉裕做了戰前動員,學著謝瑍的樣子,誓師出征。

  劉裕征求了慕容農和慕容佐的意見,慕容佐願意隨軍建功,於是高韜臨時組成的新政班子負責新政,劉裕的隨軍長史吳森暫鎮龍城。其餘諸人跟隨劉裕和慕容農,共點起五萬步軍,三萬精騎向東而去。

  他們的第一站是玄菟。

  玄菟,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熟悉是因為看古地圖的時候,我們經常看到;陌生是因為我們現在根本看不到他了。陌生到我們在古詩詞裏都很難見到他的影子,唯一的出處是唐·耿湋《入塞曲》中留下了曾經的烽煙:“暮烽玄菟急,秋草紫騮肥。”

  玄菟郡,漢四郡之一。其疆域屢屢因為戰爭及行政重組而有所改變。於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設立時疆域最廣闊,亦是四郡裏最重要的一個,大約是今北朝鮮鹹鏡南道、鹹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吉林省西部一帶,郡治大體在鹹鏡南道境內。前82年,真番、臨屯二郡被撤銷,玄菟郡遷至今吉林省一帶,東漢時西移至遼東,之後為高句麗所滅。

  大家看看這是多麽令人驚心的事。祖先流血流汗取得的江山,就這樣因為子孫不肖,一點點被蠶食丟失,而且還一直受著他們的騷擾和戕害。這種傷害不僅僅是見利忘義的反叛,更重要的是對曆史的篡改……

  現在劉裕他們所前往的玄菟,其實並非漢時的玄菟了。

  玄菟郡到底在哪裏?

  玄菟郡,原是衛氏朝鮮屬國沃沮的故地。漢武帝元封二年,西漢征衛滿,並於次年滅其國,置四郡,是為漢四郡,皆屬幽州。除玄菟郡外,還有樂浪郡、臨屯郡和真番郡,但以玄菟郡的麵積最大。郡治位於玄菟城(一說夫租縣,即今日鹹鏡南道鹹興市)。遠在漢代,玄菟郡有戶口45006戶,人口22萬1845人。除了管治本郡以外,扶餘國、東沃沮及高句麗亦從屬於玄菟郡。

  經筆者查閱曆史地圖知,樂浪郡郡治在今平壤南偏東20公裏左右;玄菟郡郡治在樂浪郡東北約130公裏處;真番郡郡治在樂浪郡東南110多公裏;臨屯郡郡治在真番郡東南約180公裏(今漢城東100公裏左右)。有了這個認知,我們就可以想象一下,當時大漢征伐衛滿,滅其國,遂為漢之四郡。到東漢時,漢城以東及東北失陷,但樂浪還屬漢;三國之時,還一度將漢城東北之地收複;兩晉沒有什麽變化,直到南北朝對立,才失去了對東北的控製及四郡。所以才有了隋煬帝三打高麗,結果成全了李二。李世民也隻收回了朝鮮半島的一部分,包括現在的漢城(首爾)在內。但是接下來五代十國,天下大亂,再次失去了東北及四郡,從那以後,即使到了元朝,成吉思汗馬踏亞歐大陸,也沒有全部收回漢之四郡,隻占領了北朝鮮而已。明清兩朝連北朝鮮也失去了。縱觀曆史,朝鮮半島這一塊,從來沒有被完全占領過。

  大家有件事情要注意,高句麗不是高麗。有人說古代叫高句麗,後來叫高麗,現在朝鮮(韓國)。其實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高句麗和高麗是兩回事。

  “高句麗”(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現又叫“高氏高麗”) 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後世稱其與百濟,新羅為朝鮮的三國時代。

  “高麗”(公元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封建王朝之一。新羅末年,新羅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國,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後百濟國。918年泰封部將王建殺弓裔自立,建立高麗國,高麗國在清朝前都附屬於中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基本統一朝鮮半島。首都開京(今開城),1392年被朝鮮王朝取代。

  高麗王朝自稱繼承自高句麗,其實是想抬高自己,也有妄圖和北方的領土掛鉤的意思。因為高句麗不但曆史古老,而且疆域廣大,吉林長春以南,遼水以東,一直南到漢城這一片都曾是高句麗的疆土。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餘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餘國到卒本扶餘,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漢書》中。

  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餘長期處於軍事對抗中。扶餘與中原王朝關係十分友好,為了扼製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餘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這些記錄在《三國誌》、《漢書》中時有出現。

  公元56年,高句麗□□王吞並東沃沮。後又吞並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完全擺脫漢朝的控製。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衝突。大漢自然不會對此視若不見,派大軍征討。最終在漢朝的軍事壓力迫使之下,高句麗遷都到鴨綠江畔的丸都城。

  三國魏時,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製。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313年,高句麗美川王吞並原漢四郡之一的樂浪郡,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製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開始了直麵百濟和新羅。從此,高句麗與形成現代韓國主體的古代韓國國家百濟與新羅開始了軍事對峙,而且戰事激烈頻繁。這就是韓國人所謂的“朝鮮三國時代”,其實是瞎扯,高句麗與他們根本不是一個國家,更不是一個民族。與中國三國時期的三國都是從統一的漢朝分裂出來,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但有此一說,韓國人和北朝鮮人都將中國東北的廣大地區看做了自己祖先的居地,這個用心是十分險惡的,跟金太陽的銷毀箕子廟一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