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慕容拔城國仁亡北,姚興報仇無疚傳槍(3)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5      字數:3363
  謝瑍正在考慮西進之時,上邽的信使到了。

  經過半月的新政培訓,秦州已然趨於正規,人口普查和土地丈量工作已經展開。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秦州的官員隻有百分之六十可以繼續留任,沒想到的是原秦州刺史王統的考核竟然名列前茅。謝瑍想了一下,給徐嵩寫信,既然王統成績突出,而且在秦州期間雖無建樹,也並無劣跡,就讓他繼續留任秦州,擔任郡守一職。這也是彰顯謝瑍並非任人唯親,而是以德以賢的機會。令徐嵩交接工作後,即刻趕往金城,並告訴徐嵩,對於不合格者,進行安置。州郡不合適的,可以在縣鎮安排,當然前提是要有德。

  同時令隴西、南安兩地官員,在南安接受新政培訓,並告諭鄉裏,推薦賢德之人,參加新政培訓,合格者可以出仕為官。這對於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庶民來說,無疑是一條通天捷徑。

  當然謝瑍知道,這樣的事不會太多,畢竟識文斷字的都是富人。這個時候還沒有科舉,苦讀寒窗,一朝成名的傳說還沒開始。窮人連飯都吃不飽,你讓他如何讀書?就算你想讀書,書也是稀罕物,而且哪有那麽多的學校呢?這也是新政裏麵硬性規定,每州縣必有州學、縣學的原因。要想做到人人平等,就要創建相對有平等的平台。

  當然謝瑍同樣明白,真正的平等絕無可能。社會關係上的所謂平等,隻有消滅了階級才可能實現。階級,哪有那麽好消滅?新中國成立,達到了社會關係最接近平等之時,不也仍然存在著一級領導一級?隻要存在階級,階級之間就會有矛盾,這個矛盾是固有的,因為階級之間存在著利益分配,這就是階級矛盾。除非真正實現□□主席所說的“人民公仆”“為人民服務”,才可能緩和或消除這種階級矛盾。

  階級矛盾的更高一級就是階級鬥爭,如果階級之間的利益兩極分化,階級之間的矛盾就會激化,階級內部矛盾就會因為階級之間的敵視轉化為敵我矛盾,進而成為階級鬥爭。階級鬥爭是殘酷的,因為敵對階級之間是不可調和的,所以隻能是一個階級消滅另一個階級,實行階級專政。無產者勝利,就是無產階級專政;資本者勝利,就是資產階級專政。與此同時,某階級勝利之時,因為隨著時間的變化,又會演化出新的階級,也就預埋下又一次階級鬥爭的種子。直到階級消滅,才能破除這個窠臼,否則隻能如此循環往複。而要真正做到消滅階級,隻有“天下為公”,方能“天下大同”,否則,改朝換代就隻不過是利益集團的更迭換代而已。

  這時候,謝瑍忽然想起那位民國初年清華大學四位國學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先生。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他平生學無專師,自辟戶牖,成就卓越,貢獻突出,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古文學等方麵均有深詣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留下了廣博精深的學術遺產。當然,因為曆史的局限,他的理論也難免有些謬誤之處,但主流是好的。對於他的死,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前清遺老們說,他是為大清殉國(筆者認為肯定不對,大清早就滅亡十多年了,要是殉國,何不當時遽死?);又有人說是迫於局勢(據說先生死前幾日跟學生談起,馮玉祥要進京了,到時北京必然大變。這也不是什麽理由,北京大變,變得是達官貴人,於你一介書生有何關聯?何況你還是著名學者,他能耐你何?);先生的知己陳寅恪在其碑文中寫道:“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誌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這是王國維的死因嗎?筆者以為未必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說的都是意識形態,也可以說是一種世界觀。這種東西能讓一個學貫東西的大學者投湖自盡?既認為先生乃與中國民族文化合二為一之人,因對文化無望而導致先生身死,那豈非是說中國的民族文化成了殺人凶手?那為何別人沒有選擇自殺呢?倒是葉嘉瑩先生對王國維本人性格的分析有些道理。先生投湖之日,平靜如常,批完學生作業,留了遺書。“五十之年,隻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很清楚的表明“義無再辱”才是死因。先生所謂“經此世變”到底指什麽“變故”,使他無聲赴死呢?

  葉嘉瑩先生說,王國維先生性格有一種憂鬱悲觀之天性,喜歡追索人生的終極意義。總的說來就是三個追求:追求宇宙的終極真理;追求超越得失的純粹學術;追求人生的完美境界。這三個方麵,無論在什麽時候,都是對自己要求特別苛刻的,而且如此追求所伴生的各種行為往往為當時社會所不解,所以難容於當世是肯定的。這就需要此“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惟有堅韌不拔之誌(東坡語) ”,才有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正如王國維在他的《人間詞話》裏所說的三種境界(請閱讀《人間詞話之二六》)一樣。

  王國維先生在學術上無疑是成功的,那樣的境界感受非親曆絕難寫得出來的。但王國維先生的死,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即世界觀上的薄弱。他對現實世界的看法和要求,是須符合自己描繪的理想的社會;一旦不合自己的理想,又找不到辦法改變(當時中國處於殖民地半殖民地,外受列強欺侮,內有軍閥割據,國共對峙),於是王國維先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產生動搖,筆者認為這才是他自殺的真正原因。

  一個受民族文化浸潤一生,並以此為傲之人,忽然覺得自己過去之一切竟然都錯了,這是如何的打擊?這樣的打擊,真正從心底將他打倒,這才是最大的恥辱。怎麽可以再受這樣的侮辱?“義無再辱”,除一死無他之法。當然,如果先生能堅持下去,追求救國救民之道,也許不用太長時間,中國社會因日本入侵而社會格局為之一變(全民抗日!)時就不同了。

  筆者認為,除了上述原因外,讓王國維先生就死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西學東進。王國維先生學貫東西,本來是好事,可是因為個人世界觀的薄弱,受西方哲學影響太大。如叔本華,如康德對他的而影響等等。為何如此說呢?叔本華認為,驅動人類生存的隻是一種意誌的欲望,意誌的衝動和自私帶來的罪惡與痛苦是完全沒有救贖希望的。這就意味著人生也就隻能在追逐欲望的過程中無休止的永遠循環。每一個活著的人,其實就是一個欲望的載體,他自己亦是如此,那活著還有什麽意思?說是西學害了他,還不如說是先生自己沒有了信仰。

  謝瑍有些明白王國維了。

  眾人皆醉唯我獨醒嗎?非也。

  眾人沒醉,你也沒醒,你所要的是你力所不及的。真正的強者,絕不會如此離開,而是堅定信仰,以追求宇宙的真理為目標,堅持拚搏。相信有一分耕耘,就會有一分收獲;從我做起,從今做起,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文化和文化傳承。”謝瑍默默念叨著:“什麽樣的文化,造就什麽樣的民族。仁善敦厚,絕不是對敵人的態度。”

  楊定和竇衝二人,打掃完戰場,天光已經大亮。二將押解著俘虜,興致頗高,隨著大軍迤邐而行。

  乞伏部的三萬多騎兵,經此一役,損傷大半。一小半四散而逃,一小半成了俘虜。此役共抓獲俘虜六千多人,馬匹三千多。到達勇士城時已經辰末巳初。慕容垂大軍已開始入城。

  慕容柔在城門迎接慕容垂。

  慕容垂和乞伏國仁都是源自鮮卑。曆史上慕容氏被稱為慕容鮮卑,乞伏國仁也被稱為乞伏鮮卑或乞伏部,因其在隴西也有稱其為隴西鮮卑的。就如拓跋珪所部被稱為拓跋部或拓跋鮮卑,還有諸如段氏鮮卑、宇文鮮卑以及賀蘭部等等。

  同為鮮卑,對於接受慕容垂,城內似乎更容易一些。

  慕容垂進了城,剿匪安民,張貼告示,命令城中富豪貴族,獻糧獻錢。他哪知那些大戶們大部分隨乞伏家從北門逃走了。慕容垂將城內兵馬集合在一起,進行整訓。聽到楊竇二人到達城外,慕容垂和慕容柔到城門迎接,並將俘虜編入整訓隊伍中,得到近萬人。

  因為富戶大多逃走,慕容垂命出兵丁挨家挨戶登記,凡是家中無人的,一律充公,所獲糧草甚巨。

  慕容垂命令竇楊二人城外紮營,城內駐紮晉軍萬人。一日以後,慕容垂按照謝瑍的安排,命慕容柔鎮守勇士城,並四處征集渡船。然後,慕容垂將城內的近萬降軍,編成一軍,自帶糧草,與四萬晉軍一起向金城進發。勇士城內的糧草,慕容垂除了留下少量供守軍之用,其餘全部帶走,總共上百輛大車。另外還帶了大量的牛羊。慕容垂這麽做的原因,一個是因為勇士城的兵馬少了三萬多,用度減少,另一個也是為冬天準備肉食;最後勇士城畢竟在河東,就算是朝廷補給,也相對方便。

  而這時謝瑍卻在南安迎接太史庸的糧草大軍。這麽多人馬從後麵趕來,探馬早就報告了謝瑍。謝瑍知是太史庸押糧而來,而且用了加速的法子,很是高興。

  按照正常的速度,太史庸的大軍怕是至少五天後才能到達。那麽太史庸是如何這麽快到達南安的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