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渡黃河遭逢水鬼,返幽燕誓師出兵(6)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4      字數:3368
  接上章

  辛卯庚子(二月二十八,公元386年4月3日),寒食,陰。

  幽州衙門外來了兩個人,求見謝瑍。一位老者,精神矍鑠;一位中年漢子,溫文儒雅。老者道:“請煩通報謝都督,就說故人來訪。”

  謝瑍聞聽故人來訪,聽門衛描述並不熟識,又是年長之人。不敢怠慢,遂迎出衙門之外,謝禎相隨。

  謝瑍一見來人,長者卻是鄭密的父親,忙上前兩步抱拳道:“原來鄭伯到了,小侄未能遠迎,還請恕罪。”說著又轉向那位中年漢子,審視片刻道:“這位莫不是長康先生?”

  “哈哈,長康賢弟,我說子明定然能猜到的吧。”鄭經笑道。

  “長康見過都督。”顧愷之含笑抱拳道。

  兩位跟來的兵士,見果然是都督舊識,施禮告辭,謝瑍頷首致意,抱拳還禮。

  “竟然真是長康先生,子明失敬。”謝瑍喜道:“此處非講話之所,請入內敘話。”說著以手相攜,徑往書房。一邊走,謝瑍一邊吩咐謝禎道:“去告訴固稀兄和道和兄,來書房相見。”

  來到書房前,顧愷之駐足看著書房兩側的楹聯,又看看謝瑍道:“果然名不虛傳,聯好字更好。”

  “長康先生謬讚。”謝瑍道:“請進!”

  “這才是清雅之所啊。”顧愷之進了書房,環視一周讚道。

  “戎馬倥傯,難得靜心。子明也是自娛自樂而已。”

  “都督年未弱冠,靜心以學,實乃難得。”顧長康歎道:“曆來學問易作,難在修心。都督既達此境,豈是偶然?”

  “長康先生作畫以癡迷,子明感佩,今日得見,幸何如哉。”謝瑍讚道:“子明以為,先生之作,山水畫必成派宗,可喜可賀。”

  “都督謬讚,長康以為山水之作,信筆塗鴉而為,實非佳品,獨子明以為開山立宗之屬,何也?”

  “古來皆以人物為主,獨無山水一派。”謝瑍道:“故子明以為此必開一脈先河也。”

  相談之中,鄭密、劉穆之來到,眾人禮畢。

  鄭經父子重逢,自是有一番話要說。兩人告罪私下相談,一敘父子之情。

  謝瑍與顧愷之、劉穆之細說所以,顧愷之慨然允諾,後世方多了山水派鼻祖顧愷之甚多的傳世佳品。後來顧愷之在其自序中言得謝瑍山水畫論之指點,傾力於山水,終成山水大家,此是後事

  杜昺因此時正客居幽州,得以與鄭經、顧愷之相識。杜昺和鄭經都是易學大家,相談甚得,三人遂成莫逆。因為和謝瑍年齡相差頗大,謝瑍對他們都很尊重,算是亦師亦友。後世稱三人為謝瑍三師友。後來鳩摩羅什大師,與謝瑍姑臧相見,與謝瑍隨伴十餘年,故後人稱“謝瑍三師友,後續一胡僧”。可惜謝瑍北征在即,隻有兩三日的時間。顧愷之應謝瑍之邀,帶著謝瑍安排的擅畫之人,沿途勾勒地圖和描繪諸城圖樣,不但忠實記錄了當時的風貌,讓人們對新政以後的變化,一目了然,更使圖畫記錄和說明城建成為一種傳統。讓後世考古和曆史學家慶幸的是,此舉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寶貴的考古和曆史資料,此是後話。

  是夜,謝瑍親自設宴書房,為兩位遠道而來的客人接風洗塵,並邀劉穆之、鄭密、杜昺等人相陪。

  看著上來拚盤涼菜,顧鄭二人才想起,今日寒食。

  謝瑍環視眾人,雙手舉杯道:“今日寒食,恰逢鄭老、長康先生蒞臨,子明略備薄酌,以表敬意,同時紀念先賢。諸君,請!”謝瑍說完,向前擎起酒杯,然後一飲而盡。

  眾人一起舉杯道:“請!”

  見眾人飲畢,謝瑍又道:“今日情勢特殊,明日子明當再備酒宴以饗諸君。”說著,謝瑍再舉杯道:“請再飲一盞。”

  雖是冷菜冷酒,但喝得卻是熱火朝天。俗話說得好,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到場的人都是飽學之士,除了謝瑍,自然是話題滿滿。

  酒至半酣,劉穆之起身道:“今日得見高賢,道和幸甚。某深知長康先生詩書畫俱絕,此時此刻,還請不吝潑墨。”

  劉穆之說完,眾人齊聲道好。謝瑍暗自點頭,劉穆之確是氣氛高手。

  顧愷之急忙起身抱拳道:“子明將軍寶墨在前,長康豈敢言絕。”

  “長康先生可是三絕啊,子明亦隻是能寫幾個字而已。”謝瑍笑道:“筆墨都是現成的,長康兄,請。”

  眾人見謝瑍相勸,遂一起起哄道,鄭老賊精,抿著嘴不言語。

  顧愷之見眾人實心相勸,推辭不過,隻好抱拳道:“那長康就獻醜了,請諸君指教。”說著,來到書案前,凝思有頃,方才拿起筆來寫道:

  “春水滿四澤,夏雲多奇峰。

  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孤鬆。”

  寫完以後,放下筆,抱拳向眾人一禮:“獻醜了!”

  “果然名不虛傳!”謝瑍讚道:“長康兄,春夏秋冬,四時景色,以詩為畫,無愧大家本色!”眾人亦齊聲讚好。

  “都督過譽了,長康汗顏。”顧愷之道:“大人書體,自成一家。某亦聞大人詩賦俱佳,還請大人不吝揮毫。”

  “大人也寫一個。”眾人齊道。

  “我可沒有長康先生這樣詩畫本領,還是藏拙的好。”謝瑍笑道。

  “大人何欺我也?”顧愷之道:“敝之塗鴉,得大人題詩,有畫龍點睛之效。今日相見,還請賜教。”說著,顧愷之抱拳一揖。

  謝瑍心中暗暗苦笑,他深知自己和古人的差距,優勢隻在自己多了後世的見識。謝瑍微微搖頭,但還是走到了案前。沒辦法,隻好借韓翃的寒食詩了。謝瑍眼望南方,看了眾人一眼,道:“也不知道京城現在是什麽樣子了……”說完以後,謝瑍搖搖頭拿起筆,飛快地寫下了韓翃那首《寒食詩》: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謝書瑍寫前的那句話,很顯然是有深意的。事實上,你讓那些王公貴族們這天不動煙火吃冷食喝涼水,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這詩的意思,就豐富多了。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詩比諷深遠。”此詩描摹生活中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

  眾人看罷,方覺自己比刺史大人差的太多。不是詩才,而是觀察事物的角度和思考問題深度。顧愷之讀罷此詩,暗歎此行不虛。

  顧愷之是多麽驕傲的人,號稱“三癡畫家”,曾言:“吾賦《箏賦》之比嵇康《琴賦》,不賞者,必以後出相遺,深識者,亦當以高奇見貴”,可見其有多自負。這句話的意思是:我所做的《箏賦》,可以與嵇康所做的《琴賦》相比。如果不加以賞識,必定是因為我的《箏賦》比嵇康後寫出而相遺棄;如果得到人們的賞識,那也是因為我寫得高奇而得到人們的讚揚,認為這是珍貴的。

  是夜有詩有酒有知己,眾人盡歡方罷。

  壬辰壬寅(三月初一,公元386年4月5日),清明,雨。

  因為身在異鄉,謝瑍按後世的習慣,在後宅安排了香案,上香祭祖。

  謝瓊跟在謝瑍身旁,看謝瑍奠酒叩首,學得有模有樣。

  此後,謝瑍帶領幽州官員和軍中諸將,在校場舉行了公祭,祭奠那些為國為民犧牲的將士。特別祭奠那些為了民族立下豐功偉績的前賢,如蒙恬、霍去病、衛青,李廣,馬援等等,這是謝瑍為出征作動員的一個舉措,畢竟明日就是誓師之日了。但更重要的是謝瑍想以此振奮漢人的心勁。北方漢人曆經數十年的少數民族統治,可以說,初步的民族融合萌芽已經生成,但是漢人依然被當做低人一等對待,這是謝瑍不能忍受的,也是新政所不允許的。

  謝瑍想起後世那位開國偉人的一首詩,頓生豪氣,揮毫寫到: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八十九年前。

  禍起蕭牆五胡亂,血染神州萬民難。

  長痛英雄遺恨死,時書誌士含笑篇。

  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

  自307年謝裒隨司馬睿南渡,至今已八十又九年矣,所以謝瑍直接改了數字。今日重返北方家園,感慨萬端。想當年,因為同室操戈,引來五胡亂華,血染神州,民不聊生,才導致了這八十九年的離散。想起那些壯誌未酬就死去的英雄,心裏就特別的悲痛,就讓我們這些後來的有誌之士給他們寫下含笑的詩篇吧:你們和我們都有為了民族而不惜犧牲的雄心壯誌,我們一定會建設一個不同以往翻天覆地的嶄新的國家。

  東晉十六國時期,壯誌未酬的人物太多,祖逖、劉琨、庾亮、桓溫、謝玄等,都曾率軍北伐,桓溫有野心就不說了,其他幾個人都是想收複失地的幹才,可惜都不被重用(除了庾亮),隻好半途而廢。如果沒有謝瑍出現,謝玄今年也就上書辭職,北伐無望,三年後就死了。

  雖說詩改得不怎麽樣,但大家都看得明白。所以,此詩一出,特鼓舞士氣。是啊,八十多年了,我們終於回來了,重新當家做主了。這樣的新天地,這樣的好日子,就是這個人給帶來的。謝瑍之意,本來是想以此激勵人們不怕犧牲,為了爭取美好的未來而英勇戰鬥的,沒想到還有了意外的作用,讓他在民眾心中更加重要。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