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入新平謝瑍生慈憫,講道老姚興問無為(1)
作者:淡淡如菊      更新:2020-12-14 04:24      字數:2656
  第五十四章入新平謝瑍生慈憫,講道老姚興問無為

  謝瑍似乎忘記了一切,緩緩地行走在初春的夕陽裏。

  新平原本冷清的大街上,人漸漸多了起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隨行的行列。這種自然祥和憫慈的意韻,彌漫在每個人的周圍,沁入心扉,蕩滌腦海,沐浴其中,猶如進行了一次身心的洗禮。

  事出突然,早有人稟報了留守的姚興太子。

  姚興,字子略,比謝瑍大兩歲,366年出生,今年剛好二十歲。

  史上對姚興的評價多是正麵的:姚興作為後秦的第二任皇帝,在位22年。他勤於政事,重視發展經濟,興修水利,關心農事;提倡佛教和儒學,治國安民,是少有的仁德之君。他先後消滅了前秦(苻登)、西秦(乞伏國仁)、後涼(呂光)的勢力,綏靖西方;與北魏、東晉抗衡,直到他死後,後秦才被劉裕所滅。

  其實史載的幾件事,讓筆者存疑,說明姚興的仁君之名不那麽簡單。首先是姚萇因惱怒被罵而誅殺苻登皇後毛氏。正史中,不管是晉書,還是資治通鑒裏,都說姚萇見到毛氏年輕貌美,欲娶毛氏,而毛氏不從並因大罵而激怒姚萇被殺。而野史卻說,說苻登的皇後毛氏被俘,被當做禮物獻給了姚萇。毛氏之美名應該是眾所周知的,不然姚萇也不會一見就欲納入後宮。至於還有的說毛氏被抓後就被侮辱讓兵士扒光了衣服。這裏麵明顯矛盾重重。既然姚萇有意毛皇後,怎麽可能讓軍兵如此羞辱毛氏?就算被扒光衣服也應該是拒絕姚萇以後才是。而且因為毛氏的幾句謾罵,姚萇就放過毛氏?傻瓜都知道,毛氏罵姚萇之意,無非以求速死免遭身辱。姚萇會如此遂了毛氏之願?姚萇會那麽麵皮薄?那才怪了!這顯然與史載的姚萇性格不同,毛氏的罵姚萇的話比起姚萇真正做的惡事差遠了。據說毛皇後有這樣的話:“姚萇無道,前害天子(指苻堅),今辱皇後(就是她自己),皇天後土,寧不鑒照!”分析一下,害天子,辱皇後……前為事實,那麽後邊呢?如果不是真的,毛氏這麽說豈非自己往身上扣屎盆子?

  這說明,這個記載肯定不完全真實,至少毛氏之言和姚萇之行為對不上。真實的情形不得而知,我不能以我可能之必有來臆測,不然豈非是齷齪小人哉?但以姚萇之性情先奸後殺才與事實相近,隻是這個結局是我們都不想看到的。相比而言,我們寧願毛氏清清白白的斬首。再一個,世傳姚興崇佛,卻和呂光一樣逼迫鳩摩羅什大師納女,這種行為實在讓人惡心。史載,後秦末年姚興喜怒無常,竊以為不過是原形畢露而已。所以個人認為,姚興為了掩蓋姚萇□□和侮辱苻登皇後毛氏的醜行,篡改了實情;他名為崇佛,實則褻瀆。他實在是個偽君子,隻是偽的時間長,偽的像真的。欺騙天下芸芸眾生,這是很自然的,而且連後世的人一起騙了。當然,也有人會說,姚萇是他的老子,他替他老子遮掩罪惡醜行,也算是兒女應盡本分:他總不能如實地記載,某年某月某某日,他的老子□□了被俘的皇後,然後又施以裸刑,最後把皇後殺了……如果這樣,恐怕一個“孝”字就把他擊倒了。但是,若果真是這樣,那麽死的就絕非是毛氏一人,因為看到和知道毛氏被抓將毛氏獻給姚萇的人太多,聽到毛氏罵姚萇的恐怕也不少……總之,疑點頗多。所謂“空穴來風”,野史中的記載也未必就是假的,而正史當然要以後秦的宮廷記載為準,顯而易見,姚興不會真實地記錄此事。當然這也是筆者的猜測,一家之言而已。

  姚興得到屬下稟報,心中大震。

  姚興雖然年輕,但自幼好學,推崇佛儒,兼家世非常,見多識廣。所以姚興並未帶著侍衛莽撞勸阻,而是尾隨觀察情勢。但見領頭之人並未有任何舉動,隻是自然行走,漸漸地姚興和他的侍衛也被那份自然的意韻感染,跟著一起前行。

  後來,史官記載此事道:高祖初入新平,感事而動天地,意蘊悠然,隨者甚眾。時後秦太子姚興帶人來追,亦入此行,由此結識。

  謝瑍並不知姚興已到,他自然隨心而行。忽見前有一門,也不多言,徑入其內。正是新平佛寺,也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引其來此,以圓其心意。

  寺中早有小沙彌迎出來,雙掌合十,口稱居士。

  謝瑍抱微微頷首還禮,環視四下,吟道:

  鞭投何其霸,鶴唳幾回聲。

  長安耽瀝血,五將悔棄城

  此日沐春雨,那年悲秋風。

  空餘天下誌,魂斷寺樓鍾。

  吟畢,謝瑍再次施禮道:“鄙人遊曆至此,欲借貴寺小住數日,尚祈允準。”

  “居士,請到寮房暫坐,小僧這就去請示寺主。”小沙尼施禮,請謝瑍三人入客房。

  寺外眾人聽得著小沙彌說話,才如夢方醒。

  眾人麵麵相覷,心中雖茫然,覺自己心境竟似乎平和了許多。

  姚興回過神來,知今日遇上高人。急忙遣散眾人,準備相見。

  既然入了寺廟,就不得不說一下佛教。

  佛教本非國貨,乃是傳自西域,準確地說是今尼泊爾,或者說是古印度,注意不是印度。不管是哪裏,總之不是華夏本土所產。

  本人認為佛教在中國的曆史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期佛教初入中國階段,西漢開始漸興,後漢達到此期頂點,也就是在公元前一、二世紀。此時的佛教對中國影響並不大,隻能說是舶來的文化。第二期是魏晉時期,約3-4世紀,該階段因為五胡亂華,晉廷南渡,佛教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住中原開始第二次興盛,東晉末年包括一些達官貴人,都豢養了一些僧人賓客。但這時候的佛教相對於中國自有的傳統文化,仍然隻是個小不點,還沒有形成係統,儒道釋之稱尚未出現。第三時期就是南北朝時期,約5至6世紀。此時期,很多帝王篤信佛教,像北魏、後秦的國主,以及梁帝等,佛教才得以逐漸興盛起來,並隨著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而逐步成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這是佛家開始進入影響和左右國家政權的開始,是承先啟後的重要時期。第四個時期以唐朝(六一九到九〇七年)為中心,佛教大盛,加入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成為有力而創新的內區文化。唐玄奘赴西取經的故事還被以此為背景寫成了《西遊記》,成為了四大名著之一。

  當然,無論是大盛之時,還是發展之時,都曾有過滅佛運動。曆史上有五位帝王向佛教發難,造成巨大影響有四次,史稱“三武一宗”,又稱“滅佛事件”。這五位帝王分別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高祖李淵、唐武宗李炎、後周世宗柴榮。至於他們為何滅佛,各位可以去參看相關資料,此處不多贅言。

  後世之人言道者少,而篤佛者眾,何哉?

  除了佛教人隱忍向善,今世可修來生的理念,合於民眾心理外,更有僧人四處傳教、宣傳。除此之外,因佛法經過曆代相傳,融合了華夏本土道家、儒家等諸子百家的理念,早已不同於西域之佛法了。這是必然的結果,因為佛經的翻譯中,一些術語的翻譯都借鑒過道儒,特別是道家的一些概念,和儒家仁禮等。亦或大道極處,本來就是殊途同歸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