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上朝聽政1
作者:端木搖      更新:2020-12-05 03:47      字數:3294
  太子年幼,燕王輔政,每日的早朝,宇文朗有時出現在奉天殿,有時沒有出現。

  無論太子有沒有出現,燕王都站在禦座的斜前側,與群臣商討,儼然一國之君。

  如此,國事政務由燕王獨攬,變成名副其實的攝政。

  手握重兵,朝政穩定,文武臣工對燕王攝政不敢有異議,對燕王提出的政令,也沒有提出太大的意見,隻有沈墨兮會提出一些尖銳的異議。這二人時常在早朝上爭論,其他大臣保持緘默,看他們的好戲。

  半月後,沈墨兮忽然在早朝提出,由皇後娘娘陪著太子上朝,太子就會每日上朝,皇後聽政,於國朝大有裨益。

  大多數大臣讚成,燕王隻道,此事還需問過皇後的意願,改日再議。

  當日黃昏,宇文歡遣人去傳話,讓皇後去千波台。

  蕭初鸞來到千波台,看見案上擺著五樣小菜、兩樣糕點和一壺薄酒,他背對著她,負手而立,頭戴梁冠,身著赤色朝服,軒昂偉岸的身姿氣度揮灑得淋漓盡致。

  恍惚間,她看見他的朝服不翼而飛,換成了玄色袞冕,俯仰天地之間,威武霸氣,帝道十足。

  也許,有朝一日,他肩背上的龍爪,會一語成讖,他會成為大晉皇朝的皇帝。

  而那一日,就是宇文朗遭罪的日子。

  她不能讓宇文朗受到傷害,不能!

  “王爺。”

  “娘娘。”宇文歡轉身,眼底似有笑意,延臂請她坐下,“娘娘若賞臉,就與本王飲幾杯。”

  “王爺客氣了。”蕭初鸞莞爾道。

  他的侍從,她的宮娥,在他的示意下退出千波台。

  她坐在錦榻上,開門見山,“王爺約本宮來此,是為了沈大人所提之事?”

  宇文歡與她隔案而坐,斟酒後道:“阿鸞,這些都是本王讓禦膳房做的,你先嚐嚐。”

  蕭初鸞依言嚐了嚐,讚說色香味俱全。

  “沈墨兮提議一事,你有何想法?”他舉杯飲酒,問得淡然。

  “阿鸞隻是一介女流,怎能上朝聽政?還請王爺向諸位大臣說,太子上朝便可。”她淡漠道。

  “曆朝曆代,垂簾聽政的皇後、太後並非沒有,你不必自謙。”他的眸光精銳迫人。

  “阿鸞哪裏懂得朝政?聽政也隻不過是做做樣子,阿鸞就不去丟人了。”

  “即使是做做樣子,那些大臣就會覺得,皇後娘娘陪太子上朝,多少可以牽製本王。”

  蕭初鸞一悸,他坦誠直言,必有深意。

  他想告訴她,就算她上朝聽政,也不會對他有任何威脅與牽製嗎

  ?

  她徐徐一笑,“先皇臨終之際,囑咐王爺輔政,先皇信任王爺,阿鸞也信任王爺。”

  宇文歡鄭重地問道:“你真的不願上朝聽政?”

  她點點頭,露出一抹完美得無懈可擊的微笑。

  不是不願,而是,假若她真的上朝聽政,他就會防著她,看她的眼光就不一樣了,他們之間就會因為國事、政務而越走越遠,不複當初,雖然眼下他們已經不複當初了。

  然而,就在她以為自己不會上朝聽政、朝臣們隻能無奈接受她的“不願”的時候,一日早朝後,沈墨兮來坤寧宮請安,對她說,明日開始,請皇後娘娘陪太子上朝。

  蕭初鸞不知道為什麽會變成這樣,問道:“是大臣堅持麽?”

  沈墨兮搖搖頭,“文武大臣並無堅持,是燕王再次提出,殿上群臣自然沒有異議。”

  她驚訝地愣住。

  宇文歡為什麽堅持讓她上朝聽政?為了堵住殿上群臣和天下萬民的悠悠之口嗎?還是為了穩定朝堂?

  “娘娘陪太子上朝,雖說是聽政,但是對於朝上所議的每一件事,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與想法。”沈墨兮提醒道。

  “哀家知道了,謝大人。”

  “臣告退。”

  看著他離去,蕭初鸞蹙眉來到殿廊,望著湛藍的長空。

  這夜,她早早地歇了,天色未亮就被宮娥叫醒,匆忙地梳妝更衣,之後趕往奉天殿。

  她抱著宇文朗,坐在金光熠熠的禦座上,俯瞰整個大殿,緊張的情緒慢慢平複。

  群臣叩首,山呼“太子殿下千歲”“皇後娘娘千歲”。

  宇文歡和沈墨兮分別站在左右兩列朝班的首位,也跪地叩首。

  雖然太子尚未登基,但是,國不能一日無君,隻能由太子上朝聽政,否則,朝政就真的落在燕王的掌中。

  蕭初鸞看向站在丹墀下的宇文歡,迎上他沉肅的目光,不露懼色,心不再劇烈地跳動。

  近來天下太平,並無什麽大事,所奏的都是小事。接著,禮部尚書奏曰,雖然太子不足三歲,但國不能一日無君,太子應當盡早登基,由皇後娘娘、燕王與沈大學士共同輔政,這才是社稷之福、萬民之福。

  話音一落,大殿陷入了沉寂。

  燕王沒有表態,沈墨兮也沒有表態。

  “太子年幼,哀家以為,登基一事不必急於一時。百行孝為先,先皇駕崩不久,太子理當為先皇守孝三年,不知諸位卿家有何高見?”蕭初鸞語聲清冷,幹脆有力。

  “娘娘所言極是,不過臣以為,太子登基乃眾望所歸,可

  穩定朝綱,更可穩定天下民心。”沈墨兮拱手道。

  群臣紛紛附議,奏請太子登基,繼承大統,以穩民心。

  蕭初鸞問道:“十皇叔有何高見?”

  宇文歡朗聲道:“娘娘,臣以為,太子登基一事,暫緩。太子不足三歲,暫不能治國,漠北韃靼聽聞我大大晉皇帝不足三歲,勢必會起狼子野心,興兵來犯,欺我大晉皇帝年幼無知。為北疆安定計,太子登基,不急於一時。”

  沈墨兮反唇相譏,“王爺此言差矣,太子一日不登基,漠北韃靼更會欺我大晉沒有國君而興兵南犯。再者,王爺縱橫沙場十餘年,威名遠播,令韃靼將士聞風喪膽,隻要王爺率軍北伐,帥旗所到之處,無不所向披靡,何懼韃靼?臣以為,為穩定民心與北疆計,太子應盡早登基。”

  宇文歡語聲冷肅,“一旦開戰,生靈塗炭的是北疆,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是北疆百姓,沈大人可有想過,北疆民眾最想要的,是沒有戰爭的安穩日子,是互通關市,商貿來往!”

  沈墨兮正要開口反駁,蕭初鸞連忙道:“此事改日再議,太子累了,今日早朝就到此吧。”

  群臣叩拜,宮人抱著宇文朗,隨著蕭初鸞離開奉天殿。

  太子登基一事,此後再也無人提起,因為蕭初鸞特意傳沈墨兮進宮,對他說,此時不是太子登基的最佳時機。

  沈墨兮是聰明人,一點就透。

  燕王的野心,隱藏得很好,也許,他在等一個絕無僅有的良機。

  假若太子登基,反而對太子是大大的不利,因為,年幼的皇帝會處於風尖浪口。

  她不能讓朗朗受到任何傷害。

  自從上朝聽政的那日開始,蕭初鸞就免了妃嬪每日來坤寧宮請安的禮數,因為,她想多抽點時間陪伴朗朗。

  這日,下了早朝,她才歇一會兒,眾妃嬪就來坤寧宮求見。

  她們七嘴八舌地說起一件奇聞,說昨日午後沈墨玉又去了禦書房。

  每日午後,燕王一般會在禦書房批閱褶子,批完了才會出宮回府,沈墨玉去禦書房,明擺著別有用心。

  她們提起去年先皇被俘、燕王監國的時候,沈墨玉也去了禦書房。

  接著,她們一個接一個地數落沈墨玉,說她不甘深宮寂寞,說她紅杏出牆,說她不顧先皇聲譽、做出有辱皇室之事,說她有違宮規,說她淫亂宮闈……總之,有多難聽就說得多難聽,暗示皇後要以宮規懲處沈墨玉。

  蕭初鸞不置可否,讓她們回去了。

  沈墨玉不顧眾目睽睽與流言蜚語接近燕王,可見其性情的大膽與磊落。

  宇文歡對她……可有一絲一毫的男女之情?

  他說過:本王不貪心,隻要你一生一世。

  蕭初鸞不知道,他是否像宇文玨一樣情有獨鍾?

  愣愣地坐了半晌,她到千波碧散心,沒有帶一個宮人。

  恍惚的,她走到了那處蕩秋千的地方,坐在秋千上,一晃一晃的。

  腦子裏亂糟糟的,卻不想去想,隻想安安靜靜地待著。

  忽然,有人朝這裏走來,她立即起身,閃身在繁樹碧葉之後。

  須臾,從碧葉的縫隙間,她看見一男一女走過來,低聲說著話。

  宇文歡,沈墨玉。

  蕭初鸞驚詫,他們怎麽會在這裏?他們來這裏……做什麽?

  “王爺,墨玉……約王爺來此,並非想煩王爺,而是……想對王爺說,墨玉雖是先皇妃嬪,但從未得蒙聖寵。”沈墨玉低垂著螓首,雙頰染了兩朵紅雲,嬌豔如花。

  “美人究竟想說什麽?”宇文歡從容應對,看著她霞染雙頤,似笑非笑。

  “墨玉……對王爺……早在墨玉還未進宮之時……就仰慕王爺……自進宮受封後,墨玉並不希望得蒙聖寵,隻求老死深宮……然而,先皇駕崩……墨玉難以克製心中思情……隻求王爺明白墨玉的心……”說著說著,沈墨玉的頭越垂越低,聲音也越來越小,嬌羞之態撩人心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