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回 見證曆史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4-11 04:36      字數:2425
  第一百一十回見證曆史

  奧地利與德意誌是同文同種,曆史上分分合合,在意大利,法蘭西,葡萄牙,西班牙,英格蘭等一係列國家進入文藝複興之後,感受到巨大的壓力。

  兩個國家都處於中北歐平原,屬於四戰之地,想到擺脫戰爭的威脅,唯一的方式是自己足夠強大,這就是兩個國家急於合並的原因。

  原時空出現的是奧匈帝國,當時可說是歐洲的霸主,德意誌要在很久以後才會崛起,而這個時空,由於曆史的擾動,奧匈帝國不會再出現。

  兩個國家的意願一致,各項條件都已經談好,國王由德意誌王國國王擔任,遲遲沒有對外宣布,是他們擔心合並後實力大增,有可能遭到其他國家的聯合打擊,畢竟聯合之後的實力超越了其他單一國家,沒有人願意在自己的國家旁邊,有一個龐然大物。

  明帝國聯合遠征軍進軍歐洲,讓兩個國王看到了機會,奧地利王國以最快的速度與明帝國簽訂合作協議,就有這方麵的考慮,當然,明帝國從不占其他國家“便宜”的外交政策也是其中之一。

  隻是第二集團的首要任務不在德意誌,因此,簽完協議後,婉拒了奧地利國王一同前往德意誌王國的要求,表示了歉意,答應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後,再前往拜訪。

  日盼夜盼,終於盼來了親人解放軍,錯,是明帝國聯合遠征軍,他們自始至終都沒有想過廢除與明帝國的協議,他們一直認為,這個協議就是成立德奧帝國的保命之本,剛成立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戰爭不是他們的首選項。

  明帝國的戰略之一,便是促成奧地利帝國與德意誌帝國的合並,為英格蘭帝國和法蘭西帝國找一個強勁的對手,同時也為明帝國的未來培植一個強大的對手,競爭,才是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的動力。

  在慕尼黑王宮,德意誌國王將兩個國家合並的意義,目的向劉輝作了全麵的介紹,得到了劉輝的認同,在德意誌國王表態,明帝國與奧地利帝國的協議,就是德奧帝國與明帝國的協議,劉輝當場應承,明帝國將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方麵,與德奧帝國展開全方位的合作。

  經濟方麵的合作已經展開,力度將不斷加大,並且表示,明帝國將幫助德奧帝國修建鐵路,兩個國王當場懵逼,鐵路對他們來說,連概念都沒有,無法想象是一個什麽樣的東西,直到隨同的工程師將鐵路與火車模型擺在麵前,兩人才恍然大悟。

  德奧帝國地處平原地區,非常適合修建鐵路,前提是合資經營。

  軍事方麵,除了賣一部分熱兵器給德奧帝國外,還將派出軍事教官幫助德奧帝國訓練軍隊,這個步子有點大,為德

  奧帝國與法蘭西帝國之間的大戰埋下了種子,用王景弘的話說,隻要這兩個國家足夠強大,戰爭無可避免。

  四十年後,德奧帝國和東歐國家結成的右翼同盟,與法蘭西帝國,英格蘭帝國等組成的左翼同盟發生了曠日持久的歐洲大戰,明帝國與意大利王國保持中立,這一戰足足打了十一年,到最後雙方筋疲力盡無力再戰才不得不停止幹戈達成和解。

  這一戰雙方都是元氣大傷,平靜下來後,雙方不斷進行反思,終於發現上了明帝國的當,痛定思痛,這些強國最終放下曆史恩怨,結成統一戰線,勵精圖治。

  一百多年後,在明帝國內部發生狀況,整體實力大不如前,無力兼顧海外省的情況下,歐洲列強(意大利除外)組成聯軍,在印度洋向明帝國的龍芳省發起進攻,企圖割裂明帝國與海外省的聯係,這一戰足足打了差不多十個月,令始作俑者大跌眼鏡,此是後話,曆史,無人能夠預測。

  文化方麵,雙方商定互派留學生,容許人才自由流動,表麵上非常公平,實際上對落後一方不利,不管什麽時候,人才,總是往發達的地方流動。

  政治方麵,雙方的理念不同,差異巨大,唯一共同之處,宗教都限製在法律的框架下,雙方達成互不幹涉政治體製的協議。

  交談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接下來的合並工作密鑼緊鼓,有了明帝國的加持,兩個國王放下了高懸的心,雖然沒有結盟,但意義一樣,有那麽多利益在,沒有那個國家能夠無視明帝國的存在。

  一個月之後,德奧帝國正式成立,這天的慕尼黑,到處都是鮮花的海洋,旗幟招展,人們載歌載舞,臉上充滿了幸福的喜悅,準備迎接曆史性的時刻。

  來自各國的嘉賓濟濟一堂,小國基本上是國王親自前來祝賀,大國則是親王,劉輝作為明帝國的代表備受關注,走到那裏都是男一號,比德奧帝國的兩個國王還要風光,出盡了風頭,沒辦法,誰叫明帝國的實力超班呢,用歐洲權貴的話說,寧願得罪魔鬼,也不要得罪明帝國,一個字,牛,兩個字,真牛!

  十點吉時,在二十一響的禮炮聲中(由明帝國合成營的炮兵實施),德奧帝國正式宣布成立,這是原時空沒有的曆史,曆史走向變得撲朔迷離。

  明帝國聯合遠征軍第二路集團有幸見證了曆史,在未來,德奧帝國,法蘭西帝國,英格蘭帝國結成緊密的同盟,其實力僅次於明帝國,與北美的墨西哥王國並駕齊驅,在世界上形成三強鼎立態勢......

  王景弘收到德奧帝國成立的通報,一個人關在房間裏整整一天,苦思冥想,就是想不起曆史上有這個國家,深深感到曆史

  已經脫離了自己的掌控,是福是禍無從得知,到最後,想不通幹脆不想。

  通過這件事,王景弘終於明白,曆史有他自身的發展規律,並不會以個人的意誌轉移,沒必要太過關注曆史的走向,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就是成功,子孫自有子孫福,用不著為後人擔憂。

  第二天與馬和聯係,發現馬和同樣是這樣的心態,無奈,隻有苦笑搖頭......

  德奧帝國成立後,劉輝開始尋找各方麵的人才,發現德奧帝國在科技方麵,藝術方麵,比意大利王國差了一大截,基本上沒有突出的人才。

  倒是在哲學方麵有一些獨特的見解,意興闌珊之下,挑選了二十幾名青年到明帝國留學。

  劉輝心裏納悶,出征前王景弘說過,奧地利王國是音樂之都,但怎麽看都不如意大利,隨同的音樂學院教授同樣有這種感覺,莫非是什麽地方遺漏了?

  其實,並不是他們沒有發現音樂方麵的天才,而是這個時候,奧地利王國才剛剛從黑暗的世紀走出來,各方麵百廢待興,後世能夠成為音樂之都,也是從意大利傳來的文化藝術,經過無數人的努力才得以發揚光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