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風蕭蕭(八)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2493
  第四十四回風蕭蕭(八)

  告別了碎葉城,第一集團帶著邊關軍民的殷切期待和依依不舍,踏上了異國他鄉的征途。

  中亞,匈奴的版圖,起家之地,自從匈奴被漢帝國擊敗後,經過一千多年的動蕩,走過了艱難的歲月,各路王者,各路諸侯來來去去如曇花一現匆匆過場,留下支離破碎的現狀,直到明帝國的崛起,在明帝國的庇護下,終於迎來了和平的曙光。

  一路前行,第一集團受到所有部落的熱烈歡迎,幾千輛戰車,前後延綿十多公裏,浩浩蕩蕩,這次跟隨第一集團踏上征程的,隻有商團的考查人員,以及很少的商品,因此對途徑的部落全部都是過門不入,與第二集團大相徑庭。

  軍隊的紀律決定了戰鬥力的高低,一路上除了宣傳隊帶頭拉歌和喊口號之外,寂靜無聲,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就是此時的寫照,無聲,沉默,給各部落的震撼更甚,殺氣噴薄而出,飛禽走獸爭相逃亡,碎葉城的駐軍已經給他們無敵的感覺,看見第一集團,終於明白,什麽叫做邊防軍,什麽叫做野戰軍。

  總部的戰略,第一集團就是去打仗的,就是去露肌肉的,一出國門,便將最強大的實力展現出來,飛艇,鐵甲戰車,野戰火炮,頭盔,防彈衣(應該叫做防箭衣更為妥帖,除了明帝國,其他國家還沒有熱兵器)應有盡有,一個個恍如太空戰士,不,是天兵天將。

  中亞,資源匱乏,環境惡劣,人口稀少,一是因為長期的戰亂,二是因為產出不足以養活太多的人口,加上衛生條件和醫療水平的底下,水資源嚴重不足,人口隻能自然淘汰,看到這些,第一集團指揮部成員唏噓不己,心裏暗暗佩服明帝國高層將中亞拒之門外的高明,接納了中亞,其他方麵不知道,將明帝國的生活水平拖下一大截是板上釘釘的事。

  用王景弘的話說:世界的秩序建立在不同的等級之下,明帝國沒有能力,也沒有義務實現不同信仰不同民族之間的完全平等,保持明帝國、華夏民族始終站在世界的頂峰才是明帝國軍隊的使命。

  鏗鏘有力,擲地有聲!

  荒涼,衣不蔽體,臉有菜色,彷徨無助就是部落村民的現實寫照,他們沒有曆史記錄,他們不知道過去,對現狀麻木不仁,對未來......算了,他們根本不知道有未來,他們隻知道有了明帝國的保護,不會再有戰爭。

  騷年,真的想多了,沒有波斯的入侵,戰爭並不會遠去,部落之間的戰爭將更加殘酷,為了不多的資源,爭奪更為血腥,失敗就意味著亡種滅族。像這種內部之間的紛爭,自己開啟的血肉屠場,明帝國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壁

  上觀!非常不幸的事實是,曆史的發展又一次被王景弘言中。

  雖然沒有與部落之間進行交易,但第一集團還是給各個部落留下了很多生活物資,特別是鹽,鐵器,布匹和糧食,這些都是部落村民急須的生活物資,至於最後有多少能夠落到村民手裏,就不是第一集團需要考慮的了,愛心,惻隱之心已經付出,就看他們的造化了。

  不日,第一集團到達與波斯王國的邊境安營紮寨,旗幟招展,一眼望不到盡頭遮天蔽日,天上飛艇來回警戒,藐視一切,氣吞山河,把波斯王國的邊防部隊嚇得噤若寒蟬,一級一級的往上急報:明帝國大軍雲集邊境,天上天兵天將虎視眈眈,地上漫山遍野,鐵甲戰車,大口徑火炮齊齊對準王國,一觸即發,王國,危!!!

  鐵甲戰車和火炮是上次與明帝國邊防軍發生衝突時,了解到的明帝國武器裝備,天兵天將是什麽玩意?沒聽過,好像很厲害喲。

  國王一聽立即嚇尿,當場從龍椅上摔下來:什麽?明帝國?天兵天將?馬上就要打進來?

  大臣:“是的,國王陛下,根據前線的報告,明帝國有一種在天上飛的武器,可以飛到任何地方。”

  國王:“這...他們來了多少人?”

  大臣抹了一把汗:“國王陛下,漫山遍野看不到頭。”

  國王:“怎麽辦?怎麽辦?”

  一眾大臣麵麵相覷:媽蛋,我那裏知道怎麽辦?跟神仙打仗?開什麽玩笑,要是知道怎麽辦我不變成神仙了。

  哎喲,怎麽辦?打肯定不行,不打又沒有一個人提出對策,把國王氣得惱羞成怒:“你們全都是飯桶,平時一個個勇武無比,無所不能,關鍵時刻全部失聲,兩股戰戰屁都不敢放一個,說,一個個說,拿不出一個解決辦法全部去死,侍衛!”

  聽到國王聲嘶力竭的大吼,侍衛長跑到國王麵前跪下:“國王陛下,臣在。”

  國王:“關門,放狗,沒有我的命令一個都不準走。”

  侍衛長:“是,國王陛下。”

  眾大臣一聽馬勒戈壁,這都行。不過國王就是讓他們走,他們也不會走,這個時候要是走了,被其他大臣陰了還不知道是怎麽回事,誰都不想幫別人數錢不是,耗著就耗著唄。

  眾人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商討著,始終沒有一個有效的辦法,武將一致認為應該向明帝國稱臣納貢,平息紛爭,而文官則認為應該集中全國的兵力打一仗,不能不戰而降。

  平時文官武將水火不容針鋒相對,這個時候還是脫不了本性,至於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從來就沒有被他們放在心上,也就不存在拋諸腦後的問題。

  文官的想法是,打一仗,

  贏了是他們提出來的正確建議和策略,輸了趁機削弱武將的實力,與文官集團無損。而武將想的是,不打,保存實力,稱臣納貢肯定文官去做,賣國的是他們,關卿何事。

  這種狀況已經很久很久,久到無從考究,否則也不會被奧斯曼帝國取代,成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

  爭來爭去就是沒有一個結論,這不是辦法呀,最後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武將提出:“國王陛下,現在的情況未明,采用哪一種策略都有可能是錯誤的,臣認為,當務之急是派出一個代表前往明帝國駐地,與明帝國軍隊建立聯係,了解他們的意圖,說不定明帝國沒有敵意呢,在了解情況之前,我們的軍隊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否則發生誤會就悲催了。”

  唉,這可是一個好辦法,既不用稱臣納貢,也不必兵戎相見,眾人一想正合此意,這樣一來皆大歡喜,紛紛向國王表示此計甚妙,高,實在是高!

  國王一想,既不用打仗,又可以保持顏麵,何樂而不為,笑容立馬出現在臉上:“愛卿此計甚妙,孤王同意了,就由愛卿代表孤王前往明帝國軍隊駐地,望愛卿不負使命,回來孤王一定重重的有償,散朝。”

  一眾大臣如蒙大赦,紛紛抱拳向這個不知名的武將祝賀,然後滾水燙腳的離開了王宮,留下這個武將一臉懵逼的獨自在風中淩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