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回 發動群眾(二)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3863
  第七十四回發動群眾(二)

  感想,感歎,還有對張欣的無限思念,令王景弘久久不能入睡,靜下心來,拿起筆,開始了每天風雨無阻的功課———寫日記。

  一開始寫日記主要是對坑爹的穿越心懷不忿,感歎世事無常暗自神傷,認識張欣之後,日記裏更多的是對愛情的憧憬以及對張欣的思念,還有就是深深的無力感,出征以後慢慢轉變成記錄觀察到的事物、人物,自然環境以及自己的一些成熟與不成熟的想法,當然咯,思念張欣必不可少。

  這一個轉變令王景弘驚訝不己,他突然發現,以這樣方式記下的日記,幾百年後絕對是無價之寶,與這樣的日記相比,那些藝術家的書畫,那些名家製作的瓷器根本不夠看,每每想到這裏,王景弘便驚出一身冷汗,簡直是日了狗了,自己就有無價之寶渾然不知,還到處去尋找,這時候,才華橫溢的歌星陳百強那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便會在耳中響起———一生何求:

  冷暖哪可休,回頭多少個秋;

  尋遍了卻偏失去,未盼卻在手;

  我得到沒有,沒法解釋得失錯漏;

  剛剛聽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裏追究;

  一生何求,常判決放棄與擁有;

  耗盡我這一生,觸不到已跑開;

  一生何求,迷惘裏永遠看不透;

  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冷暖哪可休,回頭多少個秋;

  尋遍了卻偏失去,未盼卻在手;

  我得到沒有,沒法解釋得失錯漏;

  剛剛聽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裏追究;

  一生何求,常判決放棄與擁有;

  耗盡我這一生,觸不到已跑開;

  一生何求,迷惘裏永遠看不透;

  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一生何求,曾妥協也試過苦鬥;

  夢內每點繽紛,一消散哪可收;

  一生何求,誰計較讚美與詛咒;

  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一生何求,常判決放棄與擁有;

  耗盡我這一生,觸不到已跑開;

  一生何求,迷惘裏永遠看不透;

  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這首歌唱進了王景弘的心裏,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後世卡拉OK經常唱的歌曲,當時就是覺得好聽,容易唱,沒想到穿越後會產生這麽激烈的共鳴,為曾經的輕薄無知感到羞愧。

  在日記裏,記錄了婦女們的悲慘遭遇,以及獲得新生後的喜悅,字裏行間滿是自責和對海盜的憤怒,接下來記錄了今天會議上的激烈思想碰撞,這是一個新舊時代的思想交鋒。

  當王景弘在會議上提出蘭芳省按照三百人口進行規劃的時候,眾人瞠目結舌目瞪口呆,三百萬是什麽概念?要知道

  明帝國的都城也僅僅超過百萬人口,這是天書嗎?這是赤裸裸幻想,這是不負責任的信口開河!

  差不多與會的所有人都對王景弘的提議無法理解,一個個像看不正常人類的眼光看著王景弘,並且對王景弘的提議提出質疑,現場唯一表示理解的隻有安審,她同樣不明白,但她相信王景弘一定可以做到。

  施進卿:“王總,舊港才多大,現在的人口還不到五萬人,計劃的三百萬人口從哪裏來?又有什麽可以支持三百萬人的居住,生活,工作和學習?”

  建設專家:“建設一個三百萬人居住的城市,其難度以及工程量是一個巨大的天文數字,我認為不現實。”

  金融專家(實際上是一個大集團的賬房先生,對財務數據相當敏感,但還不是後世那種金融專家):“建設一個超大規模的城市,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無法想象,我不認為明帝國有足夠的財力支持這個計劃。”

  “……”

  “……”

  在眾人的質疑聲中,王景弘發現安嬸一直沒有發言,在回答眾人質疑之前,王景弘對著安審說到:“安嬸,對我剛才的提議在場的人中,隻有你沒有發表意見,我想聽聽你的看法,我很在意,我很在意所有人的看法,包括安嬸你。”

  安嬸:“我雖然讀過幾年書,但多數都是文學、哲學方麵的書,對具體的財務,金融,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可以說是七竅通了六巧,剩下一竅不通,剛才各位提出的質疑我覺得都很有道理,同時也是蘭芳省麵臨的難題,但我心裏的感覺是這個計劃是可以實現的,也許是我們都不了解計劃的詳細內容,也許我們過往的經驗已經不太適合目前的蘭芳省,我感覺這個計劃能夠實現是因為我心裏有一個信念,這個信念支持我的感覺,當特戰隊組織我們這些看起來孱弱無比的婦女,為了複仇,為了保護我們自己爆發出超強戰鬥力的時候,我就知道,世界上沒有什麽是不可能,我支持這個計劃,雖然我還是不懂。”

  聽到安嬸這一說,眾人感到剛才對王景弘的質疑有點過於草率,心裏不安臉上不自覺就表露了出來,王景弘看在眼裏不以為意。站起來走到地圖前凝視了足足一分鍾才轉過身來。

  王景弘:“各位,你們從地圖上發現了什麽?我可以告訴你們,你們沒有發現,因為你們的視角還停留在舊港這個地方,而舊港在蘭芳省的地圖上隻是一個點,不認真還不容易找到,而你們呢,很明顯是站在舊港的角度看問題。”

  說完走回座位。

  王景弘:“我剛才提出按三百萬人口來規劃蘭芳省,注意,我說的是蘭芳省而不是舊港,三百萬人全部放在舊港當然承受不起,如果是放在整個蘭芳

  省,你還得集中起來才行,否則就像一把沙子灑向大海,一眨眼就無影無蹤。”

  王景弘:“在回答你們的質疑前,我先跟你們說一說曆史,隻是我個人的看法,不一定正確,不對的地方可以提出來探討,在座就有研究曆史的曆史學家。”

  王景弘:“太遙遠的不去說,就講講秦漢以後的吧,我們國家的行政中心一直往東南方向移動,這是為什麽,還有我們國家的每次動蕩都與自然災害緊密聯係在一起,但並不是每次自然災害都會引發社會動蕩,這又是為什麽?其中的關鍵我認為是人口基數,當人口達到一個臨界點,遇到自然災害必然會發生社會動蕩,生產力沒提高之前,土地的產出達到了極限,自然災害一來,為了生存,肯定匪盜四起,人心惶惶,在別有用心的野心家的煽動下,不久就會狼煙四起,華夏大地開啟煉獄模式,人命賤如狗,一時間你方唱罷我登場,殺得是一個血流成河千裏無人煙,直到出現了一個共主,華夏才得以從獲統一,這時候的人口直接減半,甚至更多,人口的大幅度減少的結果就是土地的產出可以滿足人民的需求,社會進入一個相對安定的時期,前提是沒有外族入侵。”

  曆史學家:“行政中心東移也是人口的原因?”

  王景弘:“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每個朝代的行政中心都在不斷的吸收人口,當土地無法承受的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行政中心往東南移動,這不但有土地產出的問題,其中還有水資源不夠用的問題,而水資源又是因為環境的過度開發造成的,像現在我們國家的西北部,原來的秦漢行政中心,青山綠水已經開始遠離,再不采取保護措施,用不了一千幾百年,那裏就會變成荒蕪一片。”

  環境學家:“我讚同王總的觀點,環境隻能合理的利用,不能無限製的開發。”

  王景弘:“行政中心往東南移動是一個人類發展過程中不可阻擋的事態,最為關鍵的是水資源,也就是往大江大河的下遊和海邊移動,北宋的生產和財富達到了曆史的頂峰,當時的人口據記載達到了1億2千萬人,這是一個當時的社會環境,生產力可以達到的頂峰,其後隨著人口的增加,國家開始走下坡路直到滅亡。”

  施進卿:“王總的意思是,移民是解決人口問題的唯一辦法?”

  王景弘:“移民是現階段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之一,最關鍵的還是要提高生產力,提高單位土地麵積的產出,提高生產力要通過高效的管理以及先進的工具來實現,而提高產出就要靠科學家不斷的尋找和培育高產的種子,以及有助於提高產量的肥料(最後還是不敢把化肥這個名詞說出來),在我們出征的時候,國內

  已經開始這方麵的研究,我們遠征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在各地尋找高產的作物和動物。”

  王景弘:“我們國家現有人口大概不到7000萬,這時候的人口問題不大,但你們想一想二十年後我們國家有多少人?現在一對夫婦大約生5個孩子,能夠長大成人的三到四個,二十年後就是增加三倍,達到2億人口,先生們,這是一個什麽概念,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我們國家的人口壽命將得到大大的延長,到時肯定不止兩億人口。”

  聽了王景弘所說的情況,眾人心裏一涼。

  人口專家:“王總說的這個情況百分之一百會出現,當然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育率也會下降,但人口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

  施進卿:“那不是一個很悲觀的結局?”

  王景弘:“看大家失望的眼神,我們知道你們在擔心什麽,其實不必這麽悲觀,隨著科學的發展,土地能夠承受的人口是不斷增加的,根據我跟馬和的推算,明帝國大陸可以承受的人口在七億到十億之間,現在離這個臨界點還早著呢,沒有三五百年不會達到這個上限,再說我們還有海外領土,像蘭芳省,建設好了,養活5000萬人口沒什麽問題,前提是我們要為之一代一代的努力。”

  王景弘:“以蘭芳省的麵積,這裏最終要建立5到6個省級行政中心,條件成熟一個成立一個。”

  施進卿:“成立這麽多的省級行政中心,效率會大打折扣,不利於資源的利用。”

  王景弘:“隻一個蘭芳省,效率和資源利用肯定要比5到6個行政中心高,但有一個問題,孤懸海外,權力過度集中,有可能變成一個獨立王國,這是明帝國中央政府絕對不容許的,也許有人會說明帝國有聯合艦隊,足於震懾那些野心家,是,有聯合艦隊在,那些野心家不敢有這樣的野望,但誰能夠保證聯合艦隊永遠保持現在的實力,如果那一天,明帝國出現自然災害,又或者出現了戰亂導致實力下降,那些野心家就有可能在其他列強的鼓動下走出冒險的一步,不得不防。”

  曆史學家:“王總說的有道理,我們必須防患於未然,這方麵可是有非常多的經驗教訓。”

  王景弘:“下麵我來回答大家的質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