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回 曆史的進步(二)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3-15 06:52      字數:3155
  第二十七回曆史的進步(二)

  馬和豁出去了一下拋出這麽多來自後世的理念,令朱棣頭腦發脹,但想一想又覺得蠻有道理,後宮不說佳麗三千,幾十個肯定有的,其實不要說享受,就是記都記不清,從現在開始停止納妃其實不算是壞事,要是能夠成為一種製度,對子孫後代也是一個好事。

  朱棣:“你說的這些都有道理,太監製度可以立即廢止,其他的我還需要詳細斟酌,我感到太監製度有問題是因為看到王景弘與張欣眼裏流露出的怨恨,真的不應該,每次看到他們的這種眼神,我的心裏就是一陣刺痛,這種眼神時不時在那些不得寵的賓妃和宮女身上出現,以前一直沒在意,現在知道了問題的所在,就先從太監製度上動手吧。”

  馬和對著朱棣跪了下去:“皇上大德,善之善者也,我在這裏代那些本應成為太監的人感謝皇上大德。”

  朱棣:“起來吧,王景弘說的沒錯,人生來應該平等,帝王將相寧有種乎!不可不察!不可不察!”

  這次極其秘密的談話結束後不久,一個個轟動朝野的政策在社會上引起巨大的漣漪,強烈衝擊了傳統的觀念,把眾多的衛道者雷得外焦裏嫩甚至懷疑人生,而廣大的底層人民群眾額手相慶,高喊皇上萬歲萬萬歲!

  第一項政策是廢除太監製度,從此刻起,不得以任何理由產生新的太監,對已經成為太監的人不得有任何的歧視,太監與所有人一樣,享有同等的權力。

  這一政策徹底廢除了實行了幾千年的太監製度,改變了無數人的悲慘命運,解放了人性,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作為勇敢吃螃蟹的明成祖朱棣,不知道是不是因此感動了上蒼,比原有曆史長了10年壽命,生生把太子熬死,接他帝位的不是明仁宗朱高熾,而是明宣宗,宣德皇帝朱詹基,朱高熾的長子。

  其實朱棣多了十年壽命完全可以解釋,用王景弘的話說,這是因為節欲,鍛煉,加上來自後世的養生理念和逐步提高的醫療水平,因為這個時期的全國平均壽命足足比朱元璋時期提高了三十歲,男的達到了68歲,女的達到了71歲,當然咯,朱元璋時期因為處於建國初期,很多地方還處於戰亂之中,平均壽命相對低點不足為奇。

  第二項是廢除宮女製度,這項政策同樣受到人民群眾的大力歡迎,底層百姓甚至普通的讀書人家和小官小吏之家都深受宮女製度之害,在以前,家裏最擔心的是有女兒長得好看,怕一不小心被選為宮女,進了宮,這個女兒基本上就沒了,是死是活根本無從知曉,所以民間很多女的沒到結婚年齡就出嫁,就是怕被選做宮女,當然,廢除宮女製度也斷絕了一些寄希望送女兒進宮,一朝得到皇上寵幸魚躍龍門的投機家庭

  的歪門邪道。

  第三項是向社會招聘宮內的工作人員,有男有女,期限為5年,這是一份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的工作,不是像以前的太監和宮女,那時是終生的,這項政策同樣受到社會各基層的歡迎,隻有皇室除外,這時候朱棣也顧不了那麽多了,用馬和的話說:有意見可以提,要是憋在心裏憋出病來就不好了,反正提了也不會改。

  第四項是允許太監和宮女自主選擇去留,任何人不得歧視,這項政策倒是沒有在民間產生多大的反應,畢竟太監和宮女在民間的數量有限,但這項政策大受太監和宮女的歡迎,政策一出,很多宮女和太監立即與宮裏簽訂聘用合同,從此身份一變,變成政府工作人員,那可是體製內的工作呀,在後世可是千萬人打破腦袋都要往裏擠的工作呀,一說出來高端大氣上檔次有木有,走出去絕對可以裝逼,有一些年紀大的宮女和太監選擇拿上一筆不菲的補償告老還鄉,少小離家老大回,見到親人無不抱頭痛哭,見著的無不落淚,其情之切其鳴之悲感天動地,好在一切都已經過去,有一些對眼的太監和宮女則結為夫妻,高高興興的拿上補償回到家鄉買田買地,然後從兄弟家裏過繼個兒子,過起了富足的幸福生活,雖然不完美,但總算有了希望有了未來,古人早就說過:有恒產者方有恒心。

  第五項是取消每年的選妃製度,隻在適當的時候小範圍內舉行,這項政策一出受到後宮的極度歡迎,開玩笑,少了這麽多的競爭者,那能不高興,但民間的反對者眾多,畢竟這不是宮女製度,一旦選上就是富貴榮華高人一等,從此整個家族飛黃騰達,這樣的好處沒有人不想,隻是這些都是皇帝的家事,不同意也得同意不是,最多隻能在暗地裏咀咒馬和斷子絕孫,不過馬和斷子絕孫好像也用不著咀咒啊。

  第六項是鼓勵民間自由戀愛,這項政策一出便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支持和反對的差不多一半對一半,令作俑者始料不及。

  有文化的家庭,有文化的年輕人,覺得自己有能力有才華的年輕人是支持這項政策的中堅力量,他們向往這自由的愛情,願意憑自己的雙手去創造幸福。

  沒有文化的家庭,認為自己無能力長得又不出眾的年輕人是反對的主體,他們擔心自由戀愛會找不到對象,影響到傳宗接代,以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直到洞房才知道對方長什麽樣,要是這時候發現對方是一頭豬恐怕也得人命,當然咯,這隻是一種比喻,實際上不可能發生,但很多悲劇也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發生的,用後世的目光看,除了唏噓,剩下的還是唏噓,像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畢竟是少數,但一直都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愛情。

  這個政策推

  出之初,預計會遭到士大夫,政府官員,豪門以及讀書人的反對,所以一開始隻是鼓勵而不是強製,沒想到對這項政策最抵觸的竟然是當初以為會全力支持的底層百姓,真的出人意表,這些底層民眾還真是認死理,極端保守和頑固,沒辦法之下隻好采取不管,不理,不幹涉的態度,向往自由戀愛的支持,堅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當作看不見,隻要不出人命案子便由得他去,總之,開民智迫在眉睫,否則很多政策都無法實施。

  從朱棣下決心改革開始,到推出一係列政策,明帝國的曆史以及世界曆史向前跨出了一大步,將文明進程狠狠的推動了一把,在曆史長河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筆......

  這天,聯合艦隊抵達福建泉州,艦隊的相關部門與地方政府的對口機構進行接觸,完成人員與貨物的交接,明初的政府效率還是蠻高的,基本上不存在故意刁難人浮於事的事情,交接工作一切順利。

  當晚在地方官員的接風宴席上,王景弘向福建地方政府官員,豪門望族,德高望重的讀書人,士紳以及商界大腕詳細介紹了這次下西洋的目的和意義,並且描繪了美好的遠景,指出了海商的方向,以及準備推出的相關海上貿易規則,這些都是他們心裏想,但不敢說出口的願望,沒想到朝廷走在了前麵,不但有規劃,而且還有實施的步驟,對海商的讓利之大驚得他們張大嘴巴卻發不出任何聲音,誇張程度完全可以塞進一個鵝蛋。

  在宴會中,不少海商蠢蠢欲動,表示願意加入這次的探險行列,看到他們的態度,王景弘感到非常欣慰,這時候的明帝國商人不但不保守,而是具有狂熱的開拓心態,隻要有利可圖,些微的風險根本就不是個事,福建的地方政府官員同樣熱情高漲,紛紛表示全力配合聯合艦隊,不管是物資,還是即將實施的移民政策,隻要聯合艦隊需要,一句話,全力支持。

  王景弘最後不得不婉言謝絕了海商的要求,除了感謝政府官員的支持外,表揚了海商的開拓精神,表示這是第一次下西洋,很多政策和規則還沒有形成,一旦過早進行海外貿易和移民,極可能造成混亂,最後提出要求,讓他們安心準備海上貿易以及移民,表示聯合艦隊凱旋之日,就是海外貿易和移民實施之時......

  當晚回到指揮艦,王景弘保留了後世寫日記的習慣,在日記裏,除了記下這幾天的所見所聞以及心裏的感受外,更多是記下對張欣的刻骨思念......

  從南京到福建泉州的航程中,聯合艦隊完成了部隊的整編,合成營的指揮官暫時由指揮部成員兼任,要等到三個月的培訓結束,才最後決定指揮官人選,這種依據個人能力以及戰功的升遷方式,開創了軍隊的先河,一步一步向現代化軍隊邁進......

  第二天,在福建地方官員,豪門望族,德高望重的讀書人,士紳,商界大佬以及市民的相送下,聯合艦隊告別泉州,向著大海的方向,前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