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天啊,可能嗎?
作者:孤雲      更新:2020-10-14 14:29      字數:2388
  “重大發現,重大發現!華洲大陸南端近海的一座山以及這座山周圍的平地,發現鐵礦石,發現鐵礦石,就在表麵,漫山遍野都是,經過專家化驗,其品質之高,相當於明帝國內陸經過第一輪冶煉後的初級品。”

  這條爆炸性信息將所有接觸到的人,震得兩腿發顫啞口無言:漫山遍野,品質無敵,而且還是在地麵,那地底下得有多少?不敢想象。

  內閣收到這條信息的第一時刻達成一致意見,然後繞過太平洋艦隊直接給這支勘探隊下達命令:“放棄其他工作,全力探明鐵礦儲存量。”

  這是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可見這條信息的分量有多重。

  接著又給太平洋艦隊下達一個新的命令:“控製開采規模,所有的開采計劃必須得到內閣批準。”

  鋼鐵廠的建設得到了內閣的批準,想不讓開采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控製規模是怕太平洋艦隊將所有的開采權賣了。

  王景弘看到內閣的命令隻能搖頭苦笑,這幫傻逼,更大的礦藏還在後麵呢。

  太平洋艦隊隻是給這支勘探隊發了一條信息,上麵隻有兩個字---坐標。

  言簡意賅。

  發現高品質大型鐵礦石的消息在明帝國一石激起千層浪,各方為了自己的利益,將主要精力放到華洲大陸。

  商團總部首先做出反應,決定將計劃分三期完成的鋼鐵城建設,一次性投入同步完成,開玩笑,看到大塊大塊的肉,你還準備慢吞吞的吃?就不怕被人搶了,同時暫停了內陸兩個大型鋼鐵廠的建設,將資源集中到華洲大陸的鋼鐵城。

  內閣在發布兩條命令的同時,專門成立了一個臨時部門,負責華洲大陸資源的規劃,這個部門集中了眾多各行各業的專家,目的使明帝國所有的資源得到最合理的利用,其中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將鋼鐵廠全部搬到華洲大陸,還是隻搬一部分?一部分是多少?這個關乎到複雜的經濟學計算,首先要建立數學模型,要使數學模型做到最客觀,牽涉到非常多數據,真不是一時半刻可以拿出來的。

  比如明帝國內陸建設所需要的鋼鐵,到底是從華洲大陸直接運輸來得科學,還是從華洲大陸運輸鐵礦石到明帝國內陸,再經過當地的鋼鐵廠進行提煉更科學,恐怕沒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就算是那些企業家,也要在實際運作中進行調整。

  對這個問題,馬和根本沒有發言權,它隻知道原時空的大概做法,具體到理論和數據,真心欠缺。

  最後還是張欣提出了解決辦法:“不管是采取哪一種策略,政府唯一能做的是謹慎審批控製規模,具體則由市場自己調節。”

  這個辦法好,這個辦法妙,可

  以最大限度減少因為決策錯誤造成的巨大浪費,像那些使用單位,他們不會理會這些鋼鐵是哪裏生產的,隻要符合標準達到要求,那個便宜就買那個,當然,供貨期,結算方式也是其中的一個因素。

  在這樣的情況下,商人自然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當前最頭大的要數移民部門,各地不斷要求移民,現在倒好,內閣直接下達命令,三年內必須向華洲大陸移民三百萬,天,夭壽啊,大啦啦三百萬人,我到哪裏給你找去?

  三年內移民三百萬確實有點難度,現在可不是蘭芳省剛成立之時,那個時候,明帝國剛從戰亂中緩過氣來,生產力還沒有完全恢複,正處於人滿為患的階段(人口與產出有極大的關係),移民在患得患失猶猶豫豫中慢慢嚐試,後來在現實的示範下,一下子引爆了移民潮,政府不得不出台政策進行限製,隨著海外省如雨後春筍的成立,移民漸漸捉襟見肘,這還是在寒冷地區擱置開發的前提下(北海,大興安嶺基本上屬於無人區)。

  想一想也是,明帝國才多少人,經過十幾二十年的繁衍生息也還不到一億三千萬人口,十幾個海外省的移民就占了四千多萬接近五千萬,明帝國內陸的人口總數不增反減,工廠越建越多,規模越來越大,需要的人力資源急劇膨脹,科學技術的創新暫時滿足不了需求,怎麽辦?

  鑒於明帝國目前的實際情況,移民部門再次向議會提出建議---加大引進其他國家以及其他民族的移民,緩解明帝國的人口難題。

  議會經過長時間的爭論,終於在移民這個問題上鬆了綁,同意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三年內引進五百萬個家庭。

  為什麽不是引進五百萬人,而是引進五百萬個家庭,對這個問題,議會爭論最為激烈,有一部分專家認為,隻引進適齡的勞動力成本最低,稍加培訓就可以上崗,沒有其他額外的負擔,這個觀點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效益最高,得到商人們的大力支持。

  這些資本家的想法無可厚非,用最低的成本雇傭員工是他們畢生的追求,要不然政府也不用出台最低工資製,以及其他強製性繳納的福利和保險了。

  反對這個觀點的大部分屬於文化,治安,法律等方麵的專家,還是那句話---有恒產者方有恒心,隻引進勞動力,他們的家庭怎麽辦,後續將會出現諸多問題,如果這些引進的勞動力全部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對社會而言就是一個定時炸彈,沒有家庭的負擔,這些人容易走向極端,後果難料。

  說到社會治安,持前麵觀點的專家學者猶豫了,感到自己被短期的利益左右了視野,最終他們從善如流,最後通過了這個條例。

  現在的明帝國,不但法律的製定和解釋權在議會,很多政策的決定權也歸屬到議會,權力終於有了製約,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

  移民部門收到這條政策,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現在不是有沒有人的問題,而是怎麽進行考核審查的問題,全部由移民部門負責,人手遠遠不夠,怎麽辦?

  這個問題難不倒他們,移民部門負責人是馬和的學生,就這個問題他專程請教馬和,馬和給了他一個建議:“可以將考核審查放權給用人部門,你們隻是承擔最後的決定權,出了問題用人單位負連帶責任。”

  對啊,這個辦法好,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還可以將責任推給用人單位,高,實在是高!

  至於從那個國家引進多少?從那個民族引進多少?他們的流向是哪裏?移民部門除了發出引進指引外,還可以通過行政手段進行調節,甚至可以規定新引進的移民,在多少年內,沒有得到政府批準的情況下,不得移居其他省份。

  同化,固化,將一切可能出現的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