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美麗的寶島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7-20 00:11      字數:2533
  艦隊啟航,出渤海入東海,一路龜速前進,沒辦法,海上的運輸實在是太過繁忙,遇到狹窄的海域隻能停下來等,好不容易才到達東番雞籠港(台灣基隆港),太平洋艦隊將在東番進行短時間的休整補給,同時等待從南海方向的商船。

  有了無線電通信,協調沒有什麽問題,差異隻在海上的行程,擁擠的航道對船隊的影響已經超過風浪,隻要不是超級台風,對這些巨型的運輸船造成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東番以山地、丘陵為主,約占全島土地總麵積的2/3,低平地約占1/3。東番島為華夏東部最高山嶽分布區,玉山主峰海拔3952米,為東番島的最高點。

  全島山係縱貫南北,主脊中央山脈位置偏東,基本呈東北——西南走向,複背斜構造,自東而西包括4條大致並行的脈絡,即:中央山脈及其東側以大斷層和縱穀分隔的海岸山脈;中央山脈西側為南北遙相聯接的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西鄰的阿裏山脈。後者外側為丘陵的山麓地帶。再向西邊,低降為向東番海峽延展的寬狹不一的衝積平原。

  東番島東部海岸山脈前緣大部分為急降於太平洋的陡崖深海

  台灣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山多平原少、山高水急、主體山脈偏東縱貫、平原以西部較廣、長河大都向西流、主要河川與山脈成橫穀,多峽穀。

  東番有五種地形:台地、平原、山地、盆地及丘陵。

  東番山嶽高峻雄偉,氣勢磅礴,海拔高度在3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50多座,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山峰達250多座之多。其中玉山(東番第一高峰)、雪山(東番第二高峰)、秀姑巒山(中央山脈第一高峰)、南湖大山(中央山脈北端最高峰)與大武山(中央山脈南端最高峰)有“東番五嶽”之稱。

  東番島多丘陵。丘陵和台地分布在五大山係與平原過渡的山麓地帶,從台北盆地周緣至恒春半島止,一般海拔在600米左右,占東番島總麵積的四分之一弱。

  主要丘陵有四個,即基隆竹南丘陵、嘉義丘陵、豐原丘陵和恒春丘陵,其中基隆竹南丘陵為東番島最大的丘陵。

  基隆竹南丘陵,北起基隆附近的海岸,南達豐原一帶,東緣雪山山脈的北麓和西麓,西抵台灣島西海岸,由基隆丘陵、新竹丘陵、苗栗丘陵和竹南丘陵等組成,是東番最大的丘陵區。

  嘉義丘陵位於阿裏山脈前,北起濁水溪南岸,南至高雄、屏東,屬海拔在250米以下的低丘陵。豐原丘陵位於上述兩丘陵區之間,豐原經台中至南投一線以西,為西部丘陵地帶最寬部分,東西呈半圓形,伸入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阿裏

  山脈之間,為東番本島中部地形最特殊的地區。

  恒春丘陵,位於恒春半島,中央山脈至此成平緩的南北向背斜,山勢逐漸向兩側低落,西部與屏東平原相接。

  東番島風光迤邐,物產豐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成就了東番農產品的盛名,特別是東番的水果更負盛名,與南海到印度洋的各海外省相映生輝,讓太平洋艦隊的官兵大飽口福,蓮蓬,鳳梨,還有很多叫不出名的水果,數不勝數。

  東番的居民(不算近期的移民)主要有苗族人和客家人,苗族人基本上生活在上山,據可靠的資料顯示,最早的苗族移民來自黃帝與蚩尤的中原大戰,蚩尤戰敗後,一部分苗人不得不拖家帶口長途跋涉,漂洋過海來到東番,他們不甘心被奴役,遠走他鄉是為了逃避戰亂,他們是東番島最早的原住民。

  客家人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區居住有一個重要群體,客家人是中原地區屬於漢族的一個大族,從秦帝國到明帝國,有記載的大規模南遷一共發生了三次,客家人不畏強權堅韌不拔,始終保持華夏傳統,不管走到那裏,不管離中原多遠,始終是初心不改口音不變心係中原,華夏文明代代傳承。

  第一次大遷徙是在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因中原發生了“八王之亂”,深深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羌、氐、羯等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攻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蕩局麵。

  西晉王朝覆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陽,沿漢水入長江向東遷往湖北、安徽、江蘇一帶;向南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梅州的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即公元413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置了義招縣。

  第二次南遷是在唐朝“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麵。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

  起義軍弛騁中原,轉戰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布的地域。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南和粵東北“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九江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粵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次南遷,延續到唐以後的五代時期,曆時90餘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係形成中的大遷徙,公元1126年,發

  生靖康之難,北宋都城開封被金兵攻占。

  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金人入主中原後,強占民田,推行奴隸製,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在後來,蒙古滅金,入主中原。由於蒙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僅鬆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參軍,“男執幹,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抗元失敗後,一部分客家人為了躲避蒙元帝國的殘酷迫害,不惜漂洋過海來到東番,客家人到達東番後,基本上沿海岸居住,他們與早期到達的苗族人和平相處,華夏文明強大的包容性和先進性使苗族完全融入到華夏文明中,除了信仰和口語,其他與客家人相同,也就是說,完全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幾百年的隔鄰而居,兩個民族沒有發生過一次戰爭,這在人類曆史上絕無僅有。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王景弘的祖上同樣是南遷的客家人,老鄉見老鄉,相對無語,惟有淚千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