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回 揚帆起航
作者:孤雲      更新:2020-07-20 00:11      字數:2795
  分別總是在深秋,最難消受美人恩,看到眾多名媛佳麗飽含哀怨的眼神,聯合遠征軍的官兵愁腸百結,揮手從茲去,相見無期,隻剩下一個愁字了得......

  汽笛一聲,告別了前來送行的意大利國王和眾人,聯合遠征軍帶著豐碩成果和滿滿的不舍踏上了回家之路。

  不久,龐大的聯合艦隊到達馬達加斯加島,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的熱烈歡迎,聯合遠征軍在島上停留了三天,所見所聞隻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天堂!

  馬達加斯加島氣候宜人物產豐富風光迤邐沒有寒冬,是地球上難得的一方淨土,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不少官兵起了退役後在這裏定居的心思。

  三天後,聯合遠征軍再度,很快到了京芳省(好望角),這裏是明帝國重點建設的一個海外省,繁華程度超過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海外省。

  從地理位置看,京芳省更加具有戰略地位,控製印度洋與大西洋的海上通道,其作用與馬達加斯加島相當,但京芳省與桂芳省一南一北,影響力直達整個非洲大陸,這一點不是馬達加斯加島可以比擬的,因此,京芳省與桂芳省是作為重要的軍事要塞進行建設,目的是不讓歐洲列強染指非洲,貿易可以,殖民不行。

  告別了京芳省,聯合遠征軍不日到達錫蘭島,接著是龍芳省(古裏)和牙芳省(攀牙府),在牙芳省,聯合遠征軍再一次分兵,由聯合遠征軍參謀長李兵率領一支分艦隊,全部是中小型戰艦和補給艦,沿著牙芳省運河,經瀾滄江(湄公河)到雲南,再經過長江直抵南京,這支分艦隊不再到帝都,經過休整,該退役的退役,進修的進修,然後補充新兵,最後部署到福建,不表。

  牙芳省與雄芳省連成一片後,曾經向內閣建議,在兩個省的連接處開一條運河,溝通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通道,大大縮短兩者之間的距離,從印度洋到南海不必再走馬六甲海峽,經濟利益顯著,受到經濟學家的一致推崇。

  經濟學家考慮問題更多的是在經濟方麵,這個提議同樣遭到環境學家的極力反對,他們認為,開通運河後,兩個大洋將直接碰撞,距離太短沒有任何的緩衝餘地,對地球的氣候和環境有可能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從數學模型的試驗結果看,台風將變成家常便飯,級別輕易可以達到十八級。

  超過十二級就是災難性的台風,雖然是數學模型,與實際肯定會有出入,不得不令內閣謹慎小心。

  軍事方麵倒是沒有太大的意義,那一片全部都是明帝國海外省,相互支持不存在鞭長莫及的問題。

  持強烈反對意見的還有蘭芳省和榮芳省,馬六甲失去意義對這兩個海外省屬

  於毀滅性的打擊,所有的遠洋貿易都不須要經過馬六甲,毫無疑問,這兩個海外省的經濟一定會停滯不前。

  開通運河,受益最大的是牙芳省,獅子省和雄芳省,還有就是各商業集團和物流公司。

  各方爭執不休,馬和內心非常糾結,一時也不知支持那方好,這個已經超出了原時空的曆史,不得不將詳細情況發給王景弘,征求王景弘的意見。

  王景弘收到電報同樣糾結,同樣無法判斷,苦思幾天仍然不得頭緒,最後回複馬和:“在兩個海外省之間開通一條運河,已經超出了原時空的曆史,我們失去了先知的能力,我認為這件事應該由這時代的人做決定,有很多事並不是在做之前可以預測的,建議與張欣溝通,看看她有什麽建議。”

  馬和收到回電,往深一想,真的不能為這個時代包攬包辦,不但不現實,也沒有這個能力,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亮點,同時也有每個時代的困惑,遂決定不參與其中。

  既然決定不參與其中,也就沒有必要征求張欣的意見了,悠然做個透明人冷眼旁觀。

  環境專家與經濟專家各不相讓,這件事懸而未決,內閣最後征求民間商業集團的意見,這個時候,作為弘欣集團的董事長,張欣不得不抽出時間進行研究,經過分析研究,張欣發現了經濟學家的一個誤區,至於開通運河對環境的影響,說實在的,張欣也不懂,但經濟領域,她可是天頂星級的人物。

  這天,內閣組織了環境專家和經濟學家開會,繼續討論開通運河的利與弊,同時邀請張欣代表商業集團發表意見。

  環境專家和經濟學家懷揣著新的數據,他們信心滿滿,準備大幹一場,可惜的是,會議剛開始,兩邊的熊熊烈火就被張欣撲滅,空有一腔熱血萬丈豪情無處發揮,鬱悶不己。

  張欣:“先生們女士們早上好,作為商業集團的代表,我首先說明,我對環境保護和環境變遷一竅不通,因此,我今天隻是對經濟方麵發表看法。”

  聽到這裏,經濟學家認為張欣是來幫自己這方的,而環境專家則是一致認為,張欣是來拉偏架的,是站在商業集團的角度看待運河,完全失去了一個學者應有的客觀公正。

  他們看向閣相的目光充滿了怨氣,閣相看在眼裏隻能聳聳肩苦笑,心裏想,我那裏知道張欣會是這樣一個開場白。

  眾人默不作聲,靜待張欣繼續往下說。

  張欣:“從表麵上看,運河的開通可以節省時間,節省成本,可以將商品的價格進一步往下降,而從本質上來說,節省的是資源,我想,對這個結論不會有多少人有異議吧。”

  這是簡單的道理,對這些高智

  商的在座各位,當然沒有異議。

  張欣繼續道:“我們生產所創造的價值,並不是商品越便宜越好,產品的價值都是在綜合資源上疊加上去的,資源包括時間、人力等,資源的價值越高,所產生的利潤也越高,關鍵是,這種資源是不是無窮無盡?可以說,沒有任何資源是無窮無盡的,問題是,我們現在需要節省資源嗎?答案是否,以現在地球上的資源來說,離詳細了解清楚還不知是何年何月,根本沒有必要考慮這個問題,等到勘探清楚有多少資源再製定相關的資源利用政策也不遲。”

  畫風不對,這是什麽操作,到底是在幫誰?眾人一臉茫然。

  張欣:“作為管理方麵和經濟方麵的學者,充分利用手中的資源才是商業的最高效率,比如物流,隻要物資在流動就能夠產生價值,貨物通過馬六甲海峽有利於周邊的海外省,通過運河將商品運到歐洲,假如一件商品的運費是一個大明元,通過馬六甲海峽運到歐洲,運費則是一點五個大明元,對物流公司來說,肯定走馬六甲海峽更加合算,商品的價格是疊加的,到最後所有參與商品流通的商家都得到了實惠,而國家也可以收到更多的稅收。”

  聽到這裏,經濟學家突然發現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商品並不是越便宜越好,商品的價格越低,能夠在其中獲利的商家就變得越少,他們發現,在這個問題上,看問題用了商家之間的競爭方法,競爭是什麽?那是為了將競爭對手踢出局。

  張欣:“從經濟學的角度看,最理想的交通就像蜘蛛網一樣四通八達,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每一個地方的近,快當然是一個必要因素,但快不能靠縮短距離來實現,要通過改進運輸工具來實現。”

  張欣:“現在的大型貨船使用的是煤或者石油,這兩樣東西就目前發現的來說,取之不盡。”

  張欣:“我們商業集團得出的結論是,最好不要開通運河,第一是對明帝國的經濟起不到實際的推動作用,倒是對歐洲各國有巨大的好處,二是開通運河對環境的影響無法預測,謝謝。”

  說到這裏,好像沒有繼續討論的必要,最後一致決定暫時不考慮開通運河的建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