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出發前的準備
作者:兔來割草      更新:2020-11-27 07:54      字數:3202
  第二百一十七章【出發前的準備】

  鼇拜前世從沒出過國,隻能通過電影、電視劇對外國有一些了解。他很好奇古代的歐洲會是什麽樣子。

  在國內,他沒什麽事情可做了,每天就是在家陪老婆孩子,有了重要問題的時候進宮商量一下決策,他想要有更高的追求目標。

  回家征求了妻子們的意見後,除了安娜,蘇夢兒、鳳凰也準備和他一起去歐洲。安娜剛生完孩子,海蘭珠和姚芊羽又要開始做月子了。一旦不進行安全措施,懷孕是很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麽後世中國在抗日戰爭中死了那麽多人,到建國時人口還增加了。

  黃健翔和黃飛鴻已經會叫爸爸、媽媽了。鳳凰為了看孩子,很久沒有出過門,鼇拜主動要求帶她出去,武功最高的兩個老婆也能成為鼇拜的助力。

  李岩要帶紅燕一起去。兩人感情不錯,隻是一直沒有結婚,目前李岩過的是禁欲的苦行僧生活,為的是能盡快練成金鍾罩第十層,他必須看看第十層是什麽效果。紅燕一起去歐洲,是作為醫生,為練習金鍾罩的眾人準備了大量的藥材,到了歐洲也可以說是來賣藥的。

  除了這些準備,錦衣衛還從苗疆請來了幾位苗人。

  朝廷對苗疆的安撫政策起了效果,減免賦稅,進行經濟援助,並開始了通商。青龍王寶名聲響亮,親自去安撫苗人,辦理了那裏的貪官。其中還有一段小插曲,因為王寶救了一個苗族姑娘,成就了一段大好姻緣。

  隻要解決那些害群之馬,另外要做到一視同仁,沒有什麽民族矛盾是緩和不了的。苗人現在也可以到漢人的學校裏去念書,征求了他們的意見後,在雲南、貴州苗疆也新增了學校。這使得讓苗人的孩子們都有書念。得到了好處,苗人已經不那麽仇視大明。

  這幾位苗人可不簡單,他們都是下蠱的好手。並非所有苗人都會下蠱,隻有蠱苗一族,才精通蠱的運用。

  聽了對蠱毒的講解,李岩很感興趣,提議道:“我一直不知道蠱毒是什麽,拿我來做做實驗吧?”

  “哪有自告奮勇讓人下蠱的,你瘋了吧?”鼇拜看著那三十多歲的苗族女人,苦笑道:“這位大姐,他是朝中的大將,練的功夫太多,腦子秀逗了,還是拿別人做實驗吧。”

  苗族女人問道:“這位大人練了什麽功夫?”

  李岩如實說道:“外家夫多的我自己都記不清,內家是金鍾罩第九層。”

  苗女搖頭道:“那不行,如果內家功夫練到一定程度,蠱蟲是沒法存活的,下蠱失敗本人也會被反噬。”

  沒想到金鍾罩還有這好處,鼇拜隨便找了個府裏的年輕家丁,道:“拿這位來演示一下吧。”

  家丁一愣,驚道:“大人……不要這麽玩我吧?”

  鼇拜道:“死不了,完事有賞,封你做極品家丁……那個,大姐下手輕點,別把他整死了。這個下了以後能解吧?”

  “能解。”

  一聽能解,小家丁就不那麽害怕了。

  蠱不是空氣傳播的,它必須有個介質,要麽就是觸碰人的身體,要麽就是放蠱人接觸人吃的東西。苗女掐了小家丁手指頭一下,張口念叨著什麽。過了一會兒,家丁的肚子痛了起來。

  然後苗女讓人煮了三隻雞蛋,準備了三根沒用過的紅線,又把三個雞蛋放在涼水裏。苗女把紅繩子綁在雞蛋上,撩開小家丁的衣服,拿針尖刺了自己的手臂一下,把血滴到雞蛋上。血滴到雞蛋上後,融在了紅繩子上,她拿起雞蛋在家丁肚子上滾來滾去,一邊滾一邊念念有詞說些苗語,就這樣拿三個雞蛋滾了一會,笑問道:“你肚子還痛麽?”

  家丁摸了摸肚子,奇道:“好了,一點也不疼了。”

  苗女道:“你們看看那三個雞蛋吧。”

  那三個雞蛋剝開後,看起來很正常。但是把蛋白弄掉後,蛋黃不見了本來應該是蛋黃部分的,竟然是一堆堆還在蠕動的,白色的蟲子

  觀看的人都咽了口吐沫,鼇拜看著那位家丁,笑道:“你有什麽感想嗎?”

  家丁歎道:“我以後再也不想吃雞蛋了。”

  眾人哈哈大笑。

  聽說鼇拜親自統帥,幾乎全部海軍都自告奮勇去歐洲。他們覺得和鼇拜一起出征,打仗一定很容易,這是去立功,經過選拔,要出征的五萬人都是精兵強將。

  除了鄭芝龍、毛文龍外,“冷血十三鷹”,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吳三桂前世的四大藩王也請命出征。如果不是邊關還要和蒙古搞好關係,哈日查蓋和滿桂也很想湊這個熱鬧。

  大明的船還不夠多,否則二十萬軍隊一次性踏足歐洲也未嚐不可,那樣歐洲肯定要產生恐慌了。航行的日期定了下來,四月底份出發。

  全國人都對這次遠航充滿了期待,他們相信,黃太傅一定可以給大明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財富。上朝時,“崇禎”笑道:“諸位,這個月底就要西征了,朕本想為諸將舉辦一場送行晚宴,但太傅堅持說要等到勝利歸來的時候再慶祝,太傅要在歐洲待上一段時間,各位可要用心輔佐朕,不能讓大明的發展停滯了。”

  李標拱手道:“黃太傅掛帥親征,此戰必勝無疑,臣等將全力輔佐皇上處理國內事務,請太傅和皇上放心。皇上必將是我大明在西方開拓疆土第一人,皇上萬歲萬萬歲”

  一群人一起高喊萬歲

  何如寵道:“如今還有一事需要皇上定奪。我朝科舉日期將至,微臣認為,科舉的考題是否要做出一些修改?比如可以進行分科入取的方式?如果繼續以四書五經命題,怕會對新興學堂、科目產生不利影響,學習四書五經不能繼續作為入仕的唯一途徑。”

  “崇禎”道:“太傅,這方麵你肯定已經想好計劃了吧?”

  鼇拜站出來,拱手道:“我們不會廢除科舉,隻需要改變和細化,這一次考試,依舊考四書五經,但要昭告天下,這將是最後一次不分科的科舉考試。下一屆科舉,考試題目將詳細分類,鄉試的時候就要選擇不同的分科來考,每一科都有舉人,將按科目入仕,比如學習律法,考核將以律法內容為主,四書五經為輔,考中者將來進入刑部;如果想要成為史官,就要通讀古今曆史……考核的宗旨是專業。這樣分類後,人們會很清楚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學會一技之長,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好事。報名參加科舉是有限製的,那就是必須上完最早的六年義務教育,並拿到畢業證。各位覺得怎麽樣?”

  文武百官都沒意見,很多人表示讚同,他們都明白了朝廷現狀,鼇拜說什麽就是什麽了。

  科舉製度,是不能廢除的。

  從隋煬帝大業元年設進士科,曆史上科舉源遠流長。科舉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塑造了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征——政教一體化,其中文化與政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而政治,最終也是一種文化秩序。

  萬曆年間,利瑪竇到中國,一個意外的發現是,中國的科舉製度實現了柏拉圖的“理想國”。柏拉圖說過,他的理想國是哲人統治的國家,隻有哲學家變成國王或國王變成哲學家時,人類才有太平盛世。大明的知識階級即“哲人”對帝國的統治者有著廣泛的影響,標誌著與西方一大差別而值得注意的另一重大事實是,他們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即一般叫做哲學家的人來治理的。所以,在製度n理與人文心理上,科舉可謂根深蒂固。廢止科舉可以說是廢止了一種文明類型,那樣一定會引起極大的反彈。所以隻能做出更改。

  朝廷必須在宣傳上多下功夫,讓人明白,隻要是學會一技之長,有專業知識,即使不能入仕,將來也大有用處,這樣就可以避免五、六十歲的人還在考試了。八股取士的科舉製度並沒有實現“理想國”,隻是實踐了前現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製度。所以八股文是必須要廢除的。那過於程式化,它的意義就隻有禁錮人心、窒息社會、愚民誤國。現在進行改革,比康有為提出變通科舉、興辦新學的主張早了幾百年。

  這種改變,是相對溫和的,並不是讓文人學子們永無出頭之日,而是讓他們能夠學到更多知識,選擇自己喜歡,擅長的事來做。這樣的改變不會讓人們失去飛黃騰達的機會,隻會機會更多。

  有的人不擅長背書,但在手中製作上有天賦,這樣的人如果進入工部,就會是人才。但是讓他靠背四書五經考科舉,人才就要被埋沒了。有的人天生就是數學家,卻分去禮部,也是浪費人才。徐光啟就是最鮮明的例子。現在徐光啟在沿海講西學,收徒弟,造船練精兵,活的很充實,可惜八股取士的製度讓他浪費了幾十年的時光。

  改革,將會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大明發展的軌道已完全改變了。。。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