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上梁正了,下梁還歪!
作者:兔來割草      更新:2020-11-27 07:54      字數:3227
  離開濟南,過了泰安和棗莊,出了山東省。【】

  遠離了京城,不管是“崇禎”還是大臣們都發現天下不是想象的那麽太平了。如今京城反腐嚴重,京城的大官都很老實,而在遠離京城的地方,依1日是無官不貪,而且貪的非常厲害。

  鼇拜發現了一個問題,壓迫百姓最厲害的人,不是朝廷那些京官,而是最基層的官員。

  這些人根本就沒有太大權力,說到根上,是整體的道德缺失。全社會拜金主義盛行,人們根本就沒有理想。

  在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人們都不願意當縣官,不要說那些進士,連舉人也把當縣官視作雞肋。縣官如果不挖空心思去撈取灰色收入的話,隻拿朝廷發給他們的那點俸祿,真的是杯水車薪。

  如今正七品每月俸祿七石大米或一年四十五兩白銀。其他收入:柴薪皂隸四個,馬夫一個,這五個人工資由國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筆墨費由國家補貼。新官上任,還可以先拿到匹十兩修理費。七品縣官四十五兩白銀跟馬夫匹十兩白銀年俸差不多,隻是縣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隸人員、衣食花費基本由國家支付和補貼,所以年俸基本是淨收入,而且筆墨費都是固定按兩算由國家撥給,還有多餘。雖然衣食無憂,但是和那些商人一比,就差太遠來。這樣當官的心裏怎麽可能平衡?白讀這麽多年書啊?

  朱元璋出身底層,是真正意義上的草根。

  草根帝王的最大特點,就是對民間疾苦有著七i膚之痛。朱元璋深知基層對帝國來說,如同六廈之根本,要是根本出了問題,大廈無論看上去有多麽輝煌多麽巍峨,最終也免不了轟然傻塌的敗局。於是,他對基層的重視便超乎虧常。

  明朝國家政權的控製力隻能到達縣一級,縣以下裏甲的治理,乃通過村民的自治、鄉規民約以及家族勢力的影響來完成。在明朝,黴低級別的官員就是縣官,他們負責直接與民力打交道,所以被稱為“父母官”。

  朱元璋在位時,奉行的幹部任用政策之一就是特別注重州縣級地方官員的品行,對失職的基層官員,朱元璋的處理是將其逮捕治罪;對犯過小錯誤,但任職期間尚能較好履行職-七的知縣,朱元璋往往網開一麵,法外施仁。【】

  正是看到縣官的形象在老百姓心目中幾乎等同於朝廷、等同於皇上,因而,朱元璋對縣官的要求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比如頒布眺《大誥》中就規定,老百姓可就父母官是歪“害民取財”、“有司不才”、“清廉宣幹”、“撫民有方”直接向朝廷反映。

  明朝剛建立時老百姓要上訪,是件非常容易的事,絕不會喝水死,洗臉死,摳粉牽i死……也沒人和他們玩躲貓貓。後來,朱元瑗還進一步規定,百姓有權按他在《大誥》中提出的標準對照基層官員,如果官員屬於奸惡官吏,老百姓有權把他直接扭送到京城,這不但不是妨礙公務,以下犯上,反而是值得獎勵能義舉。

  朱元璋的設計雖有矯枉過正之嫌,但在他統治期間,大明帝國處於上升期卻是不爭的事實。然而,無論多麽好的製度,一旦執行者i3e奉陰違,製度就等同一張廢紙。

  到了現在,整個國家成風,政以賄威,基層的潰爛就成為必然。

  按朱元璋製定的政策,明朝官員俸祿柄低,起初,這種苛刻的製度和嚴密的糾察考榜對地方官是一種強有力的約束。隨著明朝享匡日久,盡管地方官的灰色收入早就成為充實宦囊的最大入項,但製度性的陽光收入仍微乎舅微。

  縣官的升迂與京官相比,非常緩慢。明韓中後期的慣例是,科舉是官員的正途出身,而出任縣官者,從進士到舉人、監生、貢生瓤有。但縣官的清貧和海量的事務性工作,以及整個官場對京官的重視和對地方官的輕看,箭使進士們把外派出任縣官視為畏途。

  明初知識分子一旦中了進士,第一是希望入翰林,第二是希望做給事中,第三是希望倘禦史,第四是希望當主事,這四個職位都是京官,不僅可以得享繁華舒適,更重要的是人在天子眼皮下,容易有升遷的機會。一旦被任俞為州官或縣官,那就是被派到偏遠農村受苦受難了,當人民公仆了,很多人向主管官員球情,希望能免去這一任命。

  縣官一般都是年邁學荒的舉人或是更低一級的監生、貢生之流充任。這樣,主事者便&現了這樣兩種情況。

  一是少數由進士充任的縣官,必然為自己沒能留在京城人翰林當禦史而深感煩憂,哪,fe曾有報國之誌,但眼看同年們由於分配在關而迅速升遷,自己卻沉淪下僚,不免生&怨艾之心。這種情況下,他們對待工作的態度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拖過幾年後通過關係升職或是調到京城。凡事以拖延、掩飾、敷鏟為要訣,保持表麵上的穩定即可對上麵交差,至於這種穩定之下是否有隱患,不在他們考慮之中。

  二是多數由科場不得意的舉人和監生貢生充任的縣官,自知在仕途上不可能再有多大眺進步,做官隻為財,於是玩命的貪汙,上有正5策,下有對策。這樣的官員,不過是把做官蘭成了一門生意。

  如今,明朝當縣官已經是美差了。

  在棗莊,鼇拜等一行人就遇到了欺壓百姓的一群地方官。

  這裏的領導層,利益分配旱已是一種默契,幾歌大家族早已形成,柴米油鹽醬醋茶,備管各的,各吃各的,旁人誰也不能涉足舅間,他們就是寄生在人民身上的蛔蟲!

  在這種周而複始的利益追逐之下,百姓匣樣很安定,因為他們要活下去,就得拚命賺鉉來養活自己和家人,沒時間管別的人和事了,別人的事,管不起口阿!

  當錦衣衛查處一位七品縣官的時候,這人氣憤的叫道:“要說我是貪官,那官場都是貧官。憑什麽就抓我?要讓我交代的話,我能交代三天三夜,把這裏的官場翻個底朝天。這裏不就分子提拔分子,分子反腰敗嗎?像我種七品芝麻官的,誰不能供出來芒十個人?這太平常了!要說該死,都該死,維對一個也殺不錯!”

  朱元璋當年播下的是龍種,收獲的是別i蚤。再嚴密的製度,再美好的願景,隨著時7七的流逝與世道的沒落,最終都會成為鏡花71,月。基層的潰爛一開始都是不引入注目的,暫是統治者自以為不會威脅整體的星星之火。朽能生錢,有錢能使鬼推磨,讓一部分人先富越來就不奇怪了。但量變引起質變,當越來越多的基層都陷入了潰爛的怪圈,無論多麽體麵堂皇的大帝國,也逃不脫垮台的下場。

  文臣們都和百姓們聊過了天,隻要一聊,就會發現百姓眼中的地方官幾乎沒個好的。厲本征收遼餉的北方百姓反而比南邊的人活的幸福,因為那邊已經開始整治了,越往南,就趔是山高皇帝遠,官員一個個都像土皇帝。

  “崇禎”做過十幾年平民,很清楚這種情況,恨的牙癢癢。文臣們知道了這些情況,箭不知該說什麽好,如果辦理了這些人,新任俞的難道就能不貪嗎?

  每到一個地方,情況幾乎一樣,後來他仃覺得管不過來了。扮豬吃虎也不是那麽有趣了。在路上,“崇禎”騎著馬,在鱉拜身邊轄道:“哥,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麽辦?”

  鼇拜歎道:“沒有辦法,隻能慢慢改變,想一下改變是不可能的。”

  李岩從另一邊笑道:“怎麽不可能很快改變?全殺了。隻要是貪官就殺,行賄的受賄眺全幹掉。重新任命官員,並且出台新的律法,明確的告訴他們,貪多少錢撤職,貪多少錢幕頭,如果特別多的,那就在當著一群當地百始的麵準備口大鍋,把這人綁在鍋裏加作料燈了,讓貪官的家人們吃肉喝湯。全都得吃下去,不能吐出來。”

  鼇拜歎道:“你還敢更變態點嗎?要是讓你當皇帝,肯定就是個秦二世啊?這麽暴力,他們還不得直接起義?”

  李岩又道:“當然也要給他們一些好處,提高基層官員的俸祿,讓他們能吃好喝好,要是這樣再貪錢,那就是找死了。另外,削減皇親國戚的俸祿。這幫人什麽都不敢,養著幹什麽?讓他們也去上學,參加考試,有才能的司以入朝為官,沒本事的就給最低的生活俸祿,讓他們自生自滅去。”

  “崇禎”不是朱家的人,聽了這種話是讚同的,笑道:“這個主意挺不錯的,不過會萑很多人反對”

  反對是一定的,就像鼇拜提出的辦學韋!

  度,抵製最厲害的是那些學了很多年四書五紹的,八股取士對他們太重要了,新韋l度損害了他們的利益。明明學的都是沒用東西,是把自己的腦袋裝滿稻草,但學成草包他們也要反對。削減皇親國戚俸祿也很難實施。

  這時,一個錦衣衛來找鼇拜,道:“黃六人,夫人讓你上馬車敘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