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崇禎的決斷
作者:狂妄之龍      更新:2020-11-20 00:00      字數:4142
  說真的,實際上近幾年,至少在換屆以前,張弘斌沒有要打仗的意思。

  但是就算不在計劃之中,真要打仗其實也沒什麽人會介意。或許很多人都在想著,共和國什麽時候可以統一華夏,哪怕不換屆,哪怕隻給他們五百精兵,他們都想要好好表現一番。好歹,在對方身上咬下一塊肉,讓共和國的領地在華夏的地界拓寬那麽一個縣或者一地都是好的。

  前線一直都有在二線城市尋找合適的地方進行戰略儲備,尤其是還有一年就要換屆的情況下,宣戰已經幾乎等同於拉上了議程。一切不過是預先準備,畢竟新時代的戰爭模式,和大量的炮彈和子彈有著密切的關係。

  或者說,零傷亡的奇跡很多時候,就是靠炮彈和子彈堆積出來的,比如米國的傳統作戰模式。

  張弘斌卻彈藥麽?五條彈藥生產線姑且不說,超市裏麵還能夠購買足夠的彈藥。再加上共和國的經濟一直都是那麽的繁榮昌盛,根本不必擔心財政出現赤字的情況。不說國庫充實,為了經濟著想,一直維持在收支平衡,且略有盈餘的程度,而且一直保持了下來。

  這也多虧了,這個時代的金融精英還是太少的關係,沒人用經濟手段惡意搗亂,而本土經濟學術發達,也能夠從容麵對各種比較簡單,或者常見的經濟問題,故而許許多多剛剛出現苗頭的情況,都會被立刻扼殺,這才保證了共和國金融的穩定。

  在二線城市準備物資,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大西國正式對共和國宣戰那段時候。那個時候本來已經訂下了攻打河北的意思,卻不想被大西國拖著不得不回頭把它給滅了。

  如今,不過是把以前的準備給再次進行一次,因為地址什麽的都已經選定,所以倒是省事了許多。

  在山西邊境的戰士,第一時間在這些據點拿出了彈藥補給,第一時間在指揮官的帶領下,開始跨越邊境,針對大明帝國的邊軍進行襲擊。猶豫大明帝國的通訊落後,使得這裏的邊防戰士還並不懂得,大明和共和國已經正式宣戰了的消息,所以鎮守在這裏的盧象昇,幾乎是在毫無察覺的情況下,得到了共和國越境犯邊的消息。

  不得已,他隻能選擇放棄最先前陣地,然後借助一線陣地的緩衝,迅速組織人手在二三線對共和國的軍隊進行狙擊。不管結果如何,把河北守住,哪怕能夠留下大半領土,或者不讓對方殺過北直隸,那就是大功一件。

  盧象昇帶著本部人馬,開始在河北進行抵抗。

  而同一時間,在北京周邊一帶,戰爭卻是已經打響。

  崇禎的確是離開了,但是駐守在京城的禁衛軍卻是留了下來。他們必須要留下來,因為他們必須要為崇禎的撤離,留下足夠的時間。為了這個目的,他們甚至要冒著獻出生命的危險。

  他們沒有選擇,禁衛軍都是真正的帝人,他們以效忠皇上為己任,是絕對的忠臣義士。或許,共和國的確是更加的繁華,更加的廣闊,世界地位也更高一些,但是他們都是傳統的大明子民,對這個已經存在近三百年的國度的認可,遠遠比隻見了十來年的共和國要深得多。

  若非如此,他們也未必能夠成為禁衛軍將士。

  作為禁衛軍,他們身上的裝備還是很可觀的,至少防彈衣那是必然的裝備。崇禎或許沒辦法製近代的步槍,但是防彈鋼盔和防彈衣這種東西,還是想辦法做了出來。這兩個玩意可以在二百米內抵擋住子彈,不是大明的那種,而是共和國的那種,這個已經通過專門的測試。就算麵對的是對方的機槍,隻要一發子彈不是同時打在一個地方三次以上,隻怕也沒辦法對穿戴防彈裝備的他們造成穿透傷害,不過子彈的衝力卻是沒辦法避免,第二發若是打在同一個地方,依然會讓人覺得很痛,甚至很有可能肋骨什麽的會因此骨折。

  在共和隊來到之前,他們已經搶占了北京城周圍十多個高地,同時準備了有效射程高達五裏的重炮。每一個高地,直接布置了五門這樣的火炮,同時還布置了六門輕炮,專門對付近距離衝上來的敵人,這玩意有效射程雖然隻有二裏左右,爆炸開來的威力也不太高,但作為一種防禦用火炮,還是可以的了。

  遠道而來的共和隊,他們本身隻是共和國的海軍陸戰隊,搶占據點什麽的自然很拿手,但是缺乏重武器支援就是一個很大的短板。為了全速前進,他們不得不犧牲火力配置,僅僅帶著迫擊炮和火箭筒就出來了。後者其實不過三百米左右的射程,而前者也不過是二裏左右的射程。

  最糟糕的是,他們在低地,而敵人在高地至上而下炮擊,這就算是陸戰隊最大的麻煩。

  就如同崇禎設想的那樣,就算共和國的軍隊再強悍,就算陸戰隊是傳說中精銳的精銳,但陸戰隊員本身也不過是一個血肉之軀。在炮火的轟炸下,也會被直接炸死。

  他們的目標是北京,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麵臨著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那就是解決高地上的敵人。

  否則,對方會立刻根據他們的行動軌跡,迅速調整好炮口,在幾個地方居高臨下的進行炮擊。誰也不能保證,自己可以毫發無損的,一邊避開這些炮火,一邊朝著北京城趕去。

  “三排,五排,七排聽令,立刻給我搶占一到三號高地!”眼看敵人開始居高臨下進行炮擊,劉若錡對下屬的三個狙擊排下達了命令。

  狙擊排裏麵,有十人手持狙擊槍,五人負責瞭望甚至會用衝鋒槍掩護,五人手持火箭彈做好攻堅準備,最後十人手持輕機槍進行火力支援和掩護。重點其實還是狙擊槍的應用,十支狙擊槍可以有效的對敵人的重要人物進行狙擊,就算沒有重要任務,也可以第一時間針對對方的火炮手進行射擊。隻要火炮失去操控者,那麽就擋不住其他人的緩緩前進,進而在到達有效射擊範圍之後,這些部隊就會在狙擊手的掩護下,進行攻堅。

  實際上,狙擊排可以說也算是攻堅排,但畢竟它是軍隊裏麵唯一裝備有狙擊槍的部隊,所以才被稱呼為狙擊排。

  得到命令之後,三個狙擊排立刻開始散開,並且第一時間以不規律的前進模式,開始朝著敵軍陣地摸了過去。炮火的確是朝著他們打了過來,但都被他們最大限度的躲了開來。他們就抓住軍校學習過的放炮要點不規律前進,第一時間臥倒,炮擊後沒死的第一時間爬起來,迅速前進!

  就是一直貫徹著這樣的要點,他們暫時還沒有出現死亡的情況。

  到達二裏外,對方的重火炮開始停火,但是陸續有輕型火炮的炮彈打了過來。狙擊排開始出現傷亡,大部分都是機槍手,他們手中的輕機槍太重還是影響了他們的速度,同時他們也有最基本的軍事覺悟,那就是最大限度的保護狙擊手的安全,所以在這個前提下,他們甚至會用生命,來掩護狙擊手。

  在這樣的情況下,狙擊手來到了距離敵人五百米的地段,然後開始了第一時間射擊。

  他們到底是摸了很久很久的槍,而且能夠在千金萬馬之中選拔出來的,就算實戰少了一些,但依然可以在非常近的距離下,借助對槍械和彈道學的理解和熟悉,迅速射殺有效射程內的所有敵人!更別說,觀察員在第一時間,給他們最好的參數進行調整。

  “呯呯!”一連串的槍聲響起,至少超過十名火炮手被直接射殺。

  避開了防彈衣,直接命中眉心,槍法之準讓讓大明軍隊的指揮官都為之汗顏。

  距離在拉近,雙方還有二百米左右的距離,火箭彈第一時間被打了出去。敵人就看到對方突然蹲下,然後扛起身後背著的大筒子,然後就朝著他們不知道打來什麽。隻看見一個類似梭形的東西,冒著煙朝著他們飛了過來。

  還好,他們不傻,就算不知道是什麽,好歹也可以猜得到,隻怕和炮彈是差不多的東西。

  很快,火箭彈直接飛到了他們的陣地之中,發生了爆炸,很多進行規避動作的士卒,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慶幸。

  然而還沒有笑到最後,隻聽“呯呯”的槍聲傳來,眉心就是一痛,然後人就沒有了知覺。

  “殺!”機槍手第一時間展開了射擊,在金屬風暴的肆虐下,敵人根本抬不起頭來。這三處高地,被順利奪了下來,但共和國海軍陸戰隊依然為此犧牲了十名精銳士卒。

  “目標,北京城!衝鋒!”劉若錡見高地總算是被拔掉,第一時間下達了衝鋒的命令。

  衝鋒號被吹響,所有士卒高呼著朝著北京城殺了過去。

  卻不想,在即將抵達北京城的路上,突然殺出了一支部隊。

  沒有馬匹,但是最靠前麵的士卒,手持一種可以連發的火銃,朝著他們進行射擊。這些彈丸很多都被防彈衣給擋了去,但是依然有不少掃中了陸戰隊士卒的腿和臉,造成了一定的傷亡。

  “殺賊!”不知道誰大聲喊了一聲,五百多批戰馬,帶著大量的輕型火炮,直接飛奔而來。

  “射擊!”劉若錡自然不會允許對方開炮。

  雙方你來我往,在先進的戰鬥理念和優秀的武器壓製下,敵人的戰鬥力得到了有效的遏製,且對方的火炮造成的傷害也被降低到了最低。雙方你來我往之中,對方在以一個非常快的速度,在迅速死亡。

  “殺賊!”依然是那熟悉的聲音,伴隨而來的是居高臨下超過二十門火炮的轟擊。

  “散開!”劉若錡可不敢直接麵對這些炮擊,第一時間下達了散開的命令。

  陸戰隊的士卒迅速避開,但炮火依然無情的奪走了三十多人的生命。

  “繼續射擊!”那聲音再次傳來,卻是早些時候把彈丸射完的士卒,把彈丸火藥填充完畢後,來到了前線。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他們迅速瞄準了敵人的臉部和腳步,哪怕期間被敵人的機槍掃射,也要第一時間把手中的彈丸給打出去,至少他們要死,也要多拉幾個敵人陪葬!

  在不要命的拚鬥,以及火炮的支援下,敵人至少陣亡了三萬人,而陸戰隊也陣亡了近千人。

  按照冷兵器時代的情況來說,這已經算是很可觀的比例了,以少勝多畢竟是少數,更多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然而,共和國海軍陸戰隊,在士卒戰鬥力一流、武器精湛的情況下,依然被對方殺了近千人,不管是對士氣,還是對陣型的維護,都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更別說,對方的火炮,依然在不斷的支援戰場,而且受到對方不要命的攻擊,劉若錡不得不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必須要找個地方休整,然後才能最有效的發動進攻,否則繼續打下去,不知道在殺光對方所有人的前提下,能夠盡可能的減少己軍的傷亡?而他也知道,張弘斌最看重的是後者,不是他們在人生之中,到底殺過多少個敵人。

  陸戰隊撤退了,哪怕是暫時的。

  看到敵人撤退,發號施令的那人癱坐在地上,完全沒有了往日的威儀。

  不過他也總算意識到,共和隊,未必不能戰勝。

  他就是崇禎,最後還是帶著三萬五千禁衛軍,外加五千家丁兵殺了回來。他是大明天子,天子守國門,北京就是大明的國門,這是祖訓,更是大明朝廷的驕傲和自信。嬪妃和孩子已經送到了江南,但身為大明皇帝的他,決定回來。

  就算死,也要死在北京,他是大明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