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地盤又大了
作者:狂妄之龍      更新:2020-11-20 00:00      字數:3269
  張獻忠死了,直係繼承人才剛剛會喊爸爸……這樣的情況下顯然需要有人攝政,在一旁輔助治理大西國。

  皇後楊氏是最理想的人才,她是宰輔楊毅的女兒,她攝政的話,楊毅一係的人都會力挺,多少可以鎮得住別的派係。隻是楊氏並不是一個喜歡攝政的女人,她就是一個比較傳統的居家婦女。

  最後,就變成了楊毅和大將軍李敏兩人輔政。

  兩人最初還能夠維持一個比較公正的處事態度,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文官希望武官的權柄少一些省得出事,武官卻說自己的權柄太小,文官那是在欺負人。對於張獻忠被害一事上,楊毅覺得應該學習勾踐臥薪嚐膽,小心翼翼的發展個三五年,然後在考慮攻打共和國。

  有意思的是,李敏沒有要攻打共和國的意思,說起來也正是因為張獻忠要攻打共和國,以至於孫可望和艾能奇兩座大山被搬掉,他李敏才好不容易上了位。上位之後,對共和國的實力那是怕得要死,尤其對對方能夠在數百米外精確狙殺目標的手段,感到由衷的恐懼。

  在張獻忠被狙殺之後,大西國的人一度搜索了開陽城,在狙擊地點附近巡邏的人倒是發現了子彈射擊的地方,但人卻是不見了。拷問了那一家人,卻什麽都沒有查出來,可見敵人很有可能也是潛入了他們家作案。別懷疑大西國的酷刑,真要算起來錦衣衛的那些酷刑都顯得仁慈了。

  正因為這樣,才叫人恐懼,李敏甚至覺得,對方也許就在殿外或者在殿內某個地方潛伏著,必要的時候隨時可以給他們致命一擊。就算知道這不可能,但誰也沒辦法否認這樣的情況不是?老是生活在這樣擔驚受怕,又根本查不出對方到底在哪裏的日子,他不想再承受下去了。

  所以,他的意思是,張獻忠在開戰前,提及過投降共和國的意思,不若直接向共和國投降的了。

  他提出這個意見,也得到了不少武將的認可。而楊毅若非知道這些家夥控製著主要的大西國武裝力量,自己這些沒什麽兵權的武將根本奈何不了他們,隻怕早就派人把他們拿下,直接撤換他們了。

  但話又說回來,就算能夠撤換他們,又有誰願意頂上去?若是頂上去的人,依然要投降共和國怎麽辦?

  莫非,還要讓他們這些文人上戰場?!

  楊毅索性看向皇後張楊氏,他覺得皇太後你就算不垂簾聽政,好歹也給個建議不是?實際上就是讓楊皇後支持他的政見,要知道不管如今的新皇多小,都是這個勢力最合法的繼承人。皇帝或者皇太後發話了,應該鎮得住這些軍人。

  太後也知道自己父親的意思,也配合父親說了幾句,主要意思也很明確先悶頭發展看看情況,畢竟不是說大魏和大明都在攻打共和國麽,要不,等打完了再看情況?

  楊毅自然是第一個讚成的,但武將們卻是另外的想法現在投靠那是水中送炭,好處多多。等打完了仗,那隻是錦上添花,有個毛用?至於是否會打輸,那就更不可能,沒看見他們那麽多人,幾乎都沒有殺掉共和國的幾個士卒麽?

  隻是皇帝……他娘那麽說了,大家也不好反駁什麽,隻是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一看就知道對方心裏有鬼。

  不是誰都有那麽高的忠誠度,也不是誰都有那麽的革命自覺性。一個小皇帝有什麽資格讓弟兄們聽令,若真的那麽簡單,那朱元璋也不會為了自己孫子能夠鎮得住場子,把開國那些有功文武大臣都殺沒了。

  顯然,張楊氏沒有這個覺悟,楊毅沒有這個覺悟……或者說,他還不敢立刻動手,怕引起反抗。

  卻不想,你不動手我動手,先下手有肉,後下手有口湯,完了湯都沒得喝。

  下朝之後,將領們就開始秘密回去,想辦法直接清君側,或者武裝暴動一下什麽的。卻不想,有人比他們快!

  那就是地方的守將們,尤其是距離四川和雲南非常靠近的那些地盤,廣西和安南宣撫使司的守將更是如此。都說共和國對外族人的態度非常好,至少公正公開,甚至有不少異族都當了官,還是大官,而且未來還有機會進入內閣,決定一政大事。

  就算不計較那些,豐富的商品,廉價的生活用品,豐厚的薪水……這要是不心動,那就是海瑞級別的牛人!

  很可惜,這個世界上就一個海瑞,所以他是絕響載入史冊。大部分人沒那麽高的自覺性,所以他們會為自己考慮。

  前後不過十多天的時間,得知張獻忠死翹翹,孫可望和艾能奇也殉葬了,一個兩個就野得要死。裏麵有沒有內衛的功勞不知道,反正廣西大部分,安南宣撫使司全境,貴州少數地區全部易旗。簡單來說,就是全投靠共和國去了。

  朝中的幾個武官傻眼了,暗道老子還沒有動手,你們倒是猴急!

  可要他們鎮壓這些叛亂……似乎可行,但有什麽好處?誰看不出來,楊毅還想奪了他們的軍權,扶植一些符合文官利益的武將上台?都什麽年頭了,還以為可以回到崇禎年初期那段時候啊?就算是如今的崇禎,都不會允許文官隨便插手他的軍官任命問題了。

  一方麵是自己的榮華富貴,一方麵是占不到便宜還要受罪,除非是狂信徒級別的存在,否則誰會犯二?

  湖廣地區,距離共和國太遠了擔心照顧不到,索性直接又投靠了剛剛大敗而歸……或者說小敗收場的羅汝才。比起張獻忠損失了兩萬多人,還把自己和兩名義子搭進去的戰果比起來,羅汝才隻陣亡了三千士卒,已經算是難得可貴了。他們其實還不知道,羅汝才的處境更糟糕……

  盤踞在福建和廣東的李自成聽說張獻忠死了,也是立刻磨刀霍霍,打算啃下一塊肥肉。

  如今的大西國,完全就是分崩離析,土崩瓦解,本來虎踞三州之地,如今就貴陽和周邊幾個縣城,還在大西國的治下。可戰士卒不超過五千,資源極度匱乏。放在皇後和宰輔楊毅麵前的隻有兩個選擇投靠共和國,投靠大魏。

  投靠大順那是不可能的,大西國之前趁他無暇後顧,占了廣西和安南宣撫使司兩塊地盤,如今別人若是打回來,這些張氏皇族的成員,絕對是活不成的。但若什麽都不選擇的話,叛軍總有一天會打進貴陽,到時候……算了,快選吧。

  “大西國緣何會崩潰得如此之快?”張楊氏在大殿上泣不成聲,默默的看著眼前的讓國詔書。

  “這一期的《日報》倒是給了一個說法大西國、大魏國和大順國,甚至是南直隸的大吳國,采用的是都是落後的封建統治製度。這種落後的製度具體表現為,軍政大權都集中在君主手中。君主賢明能幹,則萬事皆順。若君主昏庸則很容易大權旁落。大西國強盛,主要是因為有一個強勢的張獻忠在支撐,如今張獻忠死了,小皇子根本沒辦法獲得所有臣子的信任,更沒有任何能力,把這個建國不足十年的勢力,統籌起來,其結果就是迅速的分崩離析。

  當然,原話沒有那麽簡單,隻是老夫覺得理由就是那麽一個。先帝他,去的太快了……”楊毅歎著氣說到。

  是啊,大西國說穿了,就是先帝帶著一幹人馬,拚死拚活打下來的。大家為什麽願意聚集在張獻忠的身邊,那就是張獻忠的能力,以及他個人的魅力使然。如今他死了,小皇帝要能力沒能力,要魅力沒有魅力。更重要的是外戚當政,隻怕很難再做到對所有人的公正公平,所以人心就散了。

  “沒得選擇?”看著詔書上的投降對象,張楊氏還是有點擔心。

  “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張弘斌連大明的王爺都沒有害死一個,甚至還重用了一些王爺。所以我們投降過去,才能夠得到保證。若是投降大魏,唯一的結果,就是你們會被秘密處決掉。就算你不用死,你那幾個孩子……”楊毅說到一半,就不說下去了,現實太殘忍了。

  “愛家知道了……”張楊氏拿起印璽,在詔書上重重蓋了下去。

  那一瞬間,她舉得自己渾身的力氣,都被抽美了。她的淚水,仿佛決堤的洪水,再也沒辦法停止。

  懷中的小皇帝,卻不知道母親為什麽要哭,默默的為她擦拭著眼淚。口裏不斷念叨著“羞羞,羞羞……”

  共和國與大西國開戰,前後也沒有十幾天的時間,甚至可以說一個月都不到,一切就是變化得那麽的快。整個貴州,整個廣西和整個安南宣撫使司,轉眼就通過新皇的一份詔書,並入了共和國。

  為此,共和國不得不派出人手,去占領這些地區。

  然而正如同早些時候羅汝才所言,如今共和國的人手非常不足,所以這次地盤的擴張,其實對他們來說,是一件既幸福又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隻是就算再無奈,既然這已經是共和國的新領土,那就必須要占下。

  還好,到了這一刻,基本上已經沒有任何戰鬥了。

  大魏敗走,大明退走,共和國這個被三路大軍攻打的勢力,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