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大明要立憲
作者:狂妄之龍      更新:2020-11-20 00:00      字數:3458
  張弘斌突然發現,難怪那些帝王,都喜歡先統一華夏再慢慢治理政治。

  唯有想他這樣一邊治理一邊擴張的人,才知道其中辛苦,尤其是從無到有的建設。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勢必會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哪一個環節處理不好,又會引發新的問題,一個新的問題,又會出現許許多多新生的事物,進而引發更多的連鎖反應……這就如同一個無限增殖的循環,讓人煩不勝煩。

  就算他已經宣布立憲,走的是華夏特色的君主立憲製度,但許許多多的新政策他必須要過問,因為這個時代人的視角太窄了,他們看不到更遠的未來,而放眼天下暫時隻有自己可以做到。

  朱存媛或許也可以,但她正在研究更強大的火藥,至少正在研究如何讓火藥量產化的辦法。

  如今的火藥產量,還是太糟糕了。

  事情處理多了,就沒什麽心思去放眼戰爭了,那些‘窮鄉僻野’在大明人的眼裏或許還不錯,但已經入不得他的法眼,最重要的是一個新的地盤意味著一份新的責任,沒看見崇禎三省之地就忙得手忙腳亂的,自己剛剛打下雲南和緬甸,要處理的事情都算是多的要死,最近幾天還要忙著海軍的事情,更是讓他感覺忙不過來。

  對外作戰,軍部的人感興趣,因為他們的責任就是這個,但涉及戰爭補給、戰後修複工作,國會的人一致不同意,實際上這段時間,他們也忙壞了。

  第一條鐵路開通,這的確是好事,但同時也使得長安到京城的人流量提升了數倍,很多人,有共和國的百姓,也有外地的百姓,他們都想要看看這鋼鐵怪獸,是如何在五個小時的時間裏,就可以從長安去到鹹陽的。

  很多商人在體驗過一次之後,立刻雙眼發亮,詢問這車子能不能載貨,得知可以之後就打算租賃幾節車廂裝貨。

  隻會很無奈,如今的車廂用來搭人都有問題,哪裏還能夠載貨,這可不是多加幾節車廂就可以的問題,蒸汽機的威力小,不夠力氣帶動那麽多的車廂,或者就算拖動了也是龜速,那還不如不用。

  百姓需要更多的鐵路,鐵路部需要更多的鐵軌,鋼廠需要更多的鐵礦和煤,還有工人,采礦場需要更多的炸藥和更多的工人,爆炸物管理局需要更多的原材料……

  這就是一個無解的循環,但可以肯定的有一樣東西最缺,那就是工人。

  是的,這完全是進入了工業時代的節奏,如今華夏人民共和國缺人,太缺人了。

  前兩天,鄭芝虎又帶來了一批一千人的黑奴,甚至還有三千人的南洋漢人奴隸,但依然沒辦法填補這個缺口。

  鐵路的出現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商會之間的聯係變得更加的頻繁,貨物的情報隨著鐵路的運輸來到了各地,然後又是一連串的商業行為,生意好做了,生產規模就必須要增加,生產規模增加了原材料就要增加。

  簡單來說,就是百姓生產經濟作物的必然性被提高,實際上西北也的確更適合種植經濟作物,而不是食物。

  於是新的規劃必須要進行,有了三種雜糧,以及更好的耕種工具,使得陝西和山西的農作物產量就足夠供應整個帝國所需,這還是受災的情況下,如今四川和雲南被打下,兩地的雨水更足,出產更多,兩地的產量完全足夠全國糧食開銷,更別說還有緬甸行省。

  在這個基礎上,陝西和山西就不需要種植食物也沒有關係,國會經過討論之後,決定重新規劃兩地的農業構成,說穿了,就是糧食部分的比率下降,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比例,原因很簡單,作坊需要的原材料有太大的缺口。

  崇禎要哭了,當他知道共和國先是建設了一條鐵路,本以為是類似京杭大運河之類的昏君之舉,誰知道張弘斌居然開發出了不需要馬就能夠跑的車子,而且聽說速度比馬還快,隻需要加水加煤,就能夠不知疲憊的日夜往返。

  身為一個帝王,尤其已經主政幾年,各地的情況都欣欣向榮的帝王來說,他自然知道鐵路的價值。

  奈何,自己沒辦法製造出來,隻能幹瞪眼。

  隨後他聽說共和國各地的作坊又增加了許多,而且出品率也提高了許多,大量的商品不僅僅是在共和國裏麵出售,更直接出售到了共和國外,甚至他們大明也在傾銷之列。

  何謂傾銷,就是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大量拋售,土布的質量和價格在這些工坊作品麵前直接完爆,直接導致大明的土布根本沒有任何市場,不否認,這些商人也交稅,而且交上來的稅收不少,但相比之下讓那麽多的百姓失去了土布這個經濟來源進而破產淪為佃戶,作為統治者其能夠這樣飲鴆止渴。

  要禁止嗎,崇禎也在懷疑,但黎落的意思正好趁著這個機會,把大明引向工業化的道路,偽朝已經開始工業化,而且發展迅速,大明繼續守著傳統的農耕經濟,和小資本經濟的話,下場隻能是被偽朝吞並。

  吞並,崇禎眼皮跳了跳,實際上他最害怕也最不希望聽到的就是這兩個字。

  奈何黎落說得很有道理,如今大明完全還是小農經濟,小工坊經濟,和被人比完全不行,就算有所謂的煉鋼行業,也是在國有的控製下,規模不大,話又說回來,國有企業是怎麽樣的,就更不必細說了。

  但自古鹽鐵都是國家專營這是必須的,否則誰都可以弄到更多的武器,豈非說造反就造反。

  說道造反,崇禎似乎又意識到,為什麽偽朝允許一部分的私人資金進入鋼鐵行業,那是因為偽朝依靠的是強大的火器立國,而不是冷兵器,就算敵人有一萬把冷兵器十萬人,在強大的火器麵前鬥不過是渣渣,偽朝需要控製的是威力強大的火藥的製造渠道,而不是鋼鐵。

  “果然,時代變得太快,但是我的思想變化太慢……往往是別人走出到了這一步,我這邊驀然回首,才發現是自己在一開始就走錯了,”崇禎此刻也是感慨萬千。

  別說他,就算是黎落也差不多是這樣,時代的局限性,限製了他們的眼界和靈感,有時候覺得張弘斌的想法不著實際,但是當別人創造出了新的東西之後,之前的決定就變成了神來之筆,相反他們一直不跟著別人的步伐,結果總是發展得不倫不類,最糟糕的是,就算跟著也沒什麽用,他們沒辦法創造出這樣的新鮮事物,至少蒸汽機是什麽東西,火車行動的原理,他們就沒人知道。

  “陛下,為今之計,想要我大明強大起來之有兩條路了……”黎落低聲說道。

  “直說無妨,”崇禎此刻真的是需要誰來給他排憂解惑。

  “第一條,許以厚利,而且保證在偽朝的工作如何,在大明也是如何,以此來吸引偽朝的工匠,至少,他們的技術是我們需要的;第二條,提高我國工匠的待遇,獎勵新發明新發現者,雖然這個方法見效慢,但總比什麽都不做好,”黎落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為今之計,也隻能這樣了……對了,你說走入工業化,什麽是工業化,”崇禎詢問到。

  “這個,微臣也不太清楚,隻知道張弘斌一直強調全麵工業化,而且提出工業化的速度要繼續加快,在這個之後,各地的工坊不斷出現,到處都是在招人去幹活,而且似乎技術創新也在不斷的出現,”黎落隻能說出自己的看法。

  “技術創新……工業化……對,我們也需要進入工業化,不能太晚了,否則我們就遲了,”崇禎焦急的說道。

  “但有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那些大地主們,不會允許這樣,因為大工業化的結果,就是他們的土地沒有任何人耕種,而這些大地主,大士紳其實就是維持著我們大明政治利益的關鍵構成,”黎落為難的說道。

  “那偽朝是怎麽處理的,”崇禎知道偽朝一定可以處理,否則他們隻怕也是舉步維艱。

  “他們建立在廢墟上麵,至少是權利的廢墟上,一切回歸了空白,所以他們可以自由的塗抹,但是我們卻是在大明的這個老國家上麵,我們有著祖先留下來各種痕跡,要抹消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黎落回答道。

  崇禎也無語,他知道黎落說得對,大明有太多祖先留下來的痕跡,太多的製度,太多的習慣。

  這些,隻怕他們也不知道,會在數百年後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帶來麻煩吧。

  “我們,就沒辦法進入工業化了,”崇禎不甘心。

  “有,學習偽朝采用君主立憲製……同時想辦法把大地主變成資本家,”黎落這句話冒著很大的風險。

  “這……這和原本有什麽不同,”崇禎真的不高興了,好不容易可以乾綱獨斷,卻又要走回老路。

  “不同的是您掌握著軍權,誰也不能忽視您的存在,同時微臣看過偽朝的《憲法》上麵也規定了許多君王的權力,在重大事情方麵,國會沒有資格處理,否則就有被解散的可能性,所以至少在大方麵的掌控這點,依然由陛下您做主,至於那些詳細的行政工作,無關緊要的小事,則可以適當下放,反正誰來處理都一樣。

  實際上實行了君主立憲製之後,張弘斌也有了不少的空去陪伴家人,這不所謂的足球賽,就是他為了讓兒子高興給辦起來的,沒想到如今也是規模龐大……”黎落組織了一下語言之後回答到。

  “家人……”想到自己已經很久沒有陪伴過的家人,崇禎也有點感觸。

  最後閉上眼睛,靠著龍椅思索了一番,緩緩說道“讓人傳令下去,即日起,大明開始修訂憲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