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柳小妹組織揚州瘦馬創業
作者:小波不停      更新:2021-06-25 11:01      字數:2779
  接連調研了數家工坊,陳大郎差點把自己給累垮。兩個月內生產出二十萬套軍服裝備,他本來以為這事不難完成。

  ??可實際組織生產的時候,才發現將事情想的太過容易了。楊州城人是不少,但目前百業凋零,真正還能運轉的工坊沒幾家。僅存的這幾家,設備又老舊,產能根本跟不上。

  ??最要命的是,目前的這些作坊主們擴大產能的意願並不強烈。定單他們當然想接,然而讓他們多顧些人手,新添置一些設備,這些人就不幹了。誰知道以後還能不能再有單子?添那麽多設備到時候斷了訂單,大家豈不是白忙乎了?說不準掙的還沒搭進去的多哪。

  ??揚州的商人也是讓這幾年陝貨給打怕了,巨額的錢投進去,沒了政府訂單的支持,他們怕血本無歸,在市場上站不住腳。

  ??麵對商人們瞻前顧後的行為,陳大郎頗感無奈。根據這幾天調研的情況來看,不要說二十萬套了,五萬套都未必做出來。

  ??總不能現在再跑到李總裁哪兒,把單子給退了吧?他還真沒那個膽子去說這事。

  ??“夫人,你向來足智多謀,有沒有法子把眼前的問題給解決了?”本著不會就問的原則,陳大郎開始抱老婆的大腿,希望她能想個好點子出來。

  ??“大郎,妾身還真有個辦法。你看咱們揚州其實不缺布,也不缺人,唯一的問題是怎麽把衣服做出來。既然那些商人們不願投資和雇人,咱們就不靠他們。我的想法是府裏直接把布收上來,然後找能做衣服的婦女們,咱們提供衣樣,把布發給她們,讓她們做好之後再到收到府裏,這事不就成了?”

  ??“這麽做能行嗎?軍服的要求高,直接讓她們在家裏做,質量如何保證?再說發布,收衣,驗貨也是個麻煩事,府裏可沒這麽多人來做這事啊!”

  ??“這事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關鍵是找到合用的組織管理人員,這樣就能保證質量和效率了。妾身這邊正好有一批這樣的人,能做這事。”

  ??“哪兒來的這麽一批人?我怎麽不知道?”

  ??“你當然不知道了,這些人就是以前和妾身一樣賣身為奴的人。如今她們大多都流落在街頭,又沒有為生的活路,有幾個以前有交情的姐妹們前幾天還找了我,看看能不能幫她們找點活幹。現在正好,我們大可以將這些人組織起來做事。”

  ??“既然有人,哪咱們就這麽幹,先把眼前的急顧過去再說。”

  ??陳大郎見自家老婆有辦法,立馬就拍了板。

  ??“夫人,你怎麽還不去找你的那些姐妹哪?”說完話,陳知府就準備大幹快上了,可自家夫人卻隻是盯著他,似乎沒有出去張羅的動作,他很是納悶。

  ??“你個呆子,那有既讓馬兒跑又讓馬兒不吃草的道理,幹這事不得花錢啊?你怎麽著也得給我批點經費,讓我把這事給撐起來吧。”

  ??原來自家夫人是等錢哪,怪不得她一直盯著自己。

  ??“我這就去府裏,找財政局的人給你撥錢過來,一激動居然把這事給忘了。話說回來,這錢可是官府的錢,你花的時候仔細一點,賬目要記清楚,不能出了差錯,不然我交不了差。”

  ??“知道了,這事我比你懂,你就趕緊去批錢吧。”

  ??有了解決問題的思路,陳大郎的執行力還是沒問題的,很快他就批了錢,同時安排人去各地市場上收布。

  ??南直隸是產棉大省,雖然去年受了旱災的影響,但壓的存貨還是有一些的,湊二十萬套軍服的布出來,並不困難。

  ??自家丈夫忙著收布,柳小妹也沒閑著,托以前的交往,很快就找來了五六百的失業姐妹。揚州瘦馬這個產業,目前是最悲慘的產業,大量的人員被主家趕到了街頭自謀生路。好一點的還能有點積蓄,跑到北方謀生,而一些沒積蓄的就慘了,不少人靠做皮肉生意,勉強度日。

  ??“各位姐妹們,今日我將大家召集起來,是為大家找了一條活路。女紅大家都能做,現在官府裏正急需軍裝,這活我給大家接下了。章程是這樣的,布官府提供,大家先把軍裝的樣子學會了,然後帶著布回去,做好軍裝後再交到這邊來,我們按件給大家工錢。你們可以自己做,也可以拿到布之後找其它人來做,錢都是現結,不會短了一分。不過有一條,得保證質量。誰要是交過來的貨有差錯,就直接取消做活的資格。剛開始,每人領三件衣服的布,做完了再來換,我會根據大家的表現,逐步提高供布的數量。這可是朝廷的軍需物資,你們別想著拿了布跑人,誰幹了這事,官府絕不輕饒。”

  ??說話的柳小妹十分威嚴,當了這麽些年的官太太,氣勢這塊哪是一點不輸人。

  ??有活幹就有飯吃,這些婦女們想都沒想,就跑過來領布和工具,有些沒住處和場地的女人,幹脆就在柳小妹發物資的大院開始就地幹活了。

  ??見到這種情況,柳小妹忙讓人把旁邊的幾處院子也租了一下,供姐妹們免費使用。

  ??幾天之後,揚州城的閑散婦女們都聽說了這事,紛紛跑過來找柳小妹拿布。第一批來做工的那些揚州瘦馬,則順勢成了代理商,做接活轉包的工作,成了小領工。

  ??這事最後連正準備離開揚州城,去指揮南京攻城戰的李振新都知道了,專門跑過來看看情況,他主要是對這種包產計件的模式感興趣。

  ??中國人果然是最吃苦耐勞的民族,看著這些婦女們純用手工縫紉的方式,縫出來的衣服居然和縫紉機做出來的一模一樣後。李振新的眼淚都差點掉下來,她們這麽辛苦為了啥?還不是為了活下去。

  ??“你是陳知府的夫人吧?”

  ??“見過總裁,妾身正是陳世美的妻子。”

  ??“聽人說,世美有個賢內助,今日得見,果然名不虛傳。你搞的這個包產到人,計件付酬的方式確實不錯,是眼下最能讓百姓受益的方式。本官別的忙幫不上,但加點定單的權限還是有的,這樣、我做主了,給揚州府再增加十萬套軍服的單子。還有,我看女工們做活非常辛苦,有些於心不忍,我個人掏錢從陝北定購一千台縫紉機過來。這些縫紉機,就獎給此次做活最好的女工,陳夫人你完了統計一下,安排著發下去,記住要保證公平公正。”

  ??因為感動而發了善心的李振新,沒有想到,正是他捐獻的這批縫紉機,造就了一批傳承百年的服裝巨頭。數百年後,揚州的一些名牌服裝公司的榮譽室裏,還收藏著這些古老的縫紉機。對他們來說,有這批縫紉機的企業,才是真正有底蘊的老牌廠子。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