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抑製土地兼並不是長遠之策!
作者:小波不停      更新:2021-05-29 00:55      字數:2384
  開了整整一天的荒,李三德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發現老婆子居然還沒回家,沒道理啊,這時候她也應該下了工。

  “老三,你媽怎麽還沒回來!”

  “今天新來了一批中原的難民,俺娘她們去幫忙收拾著安頓家小。”

  “中原的難民?他們是又受了啥災?”

  “說是上次的水災,他們不是被淹了嗎?朝廷想著那地方以後還會淹,索性就全遷到了遼東來。”

  害怕以後還沒水淹,就把人遷到了遼東?李三德覺得朝廷也太有點想的多了,按他們這個想法,那天下還能有什麽地方可住人。

  按後世的說法,這次遷移過來的中原難民,應該算生態移民。隻不過這種說法沒法讓老百姓理解,索性就含含糊糊的說是害怕再被水淹才移民的。

  為了保護一個地方,而去開發另一個地方,這種想法也就李振新能生出來。也隻有他覺得在中原留一塊濕地區,來調節生態是很有必要的。

  河南泄洪區近三十萬人口都要遷移出去,這無疑會讓本就繁重的難民安置工作更加麻煩。可上邊的老大拍了腦袋,底下的人隻能照章執行。

  好在中原的百姓,對朝廷移民工作還算配合,沒出現大規模抵製的現象。

  從河南來的難民,可不像江南難民那樣幾乎啥都沒有,他們或多或少都有些餘財。這一點從帶的行李上就能看出來,大包小包的非常不方便,遷移起來也比別人要麻煩一些。

  雖然這一兩個月移民村修了很多房屋,可還是不夠用,新來的百姓依然隻能在窩棚裏住。

  折騰了好幾日這些中原百姓才勉強安頓好,接下來就要和李三德他們一樣幹活掙錢了。

  “王組長,俺們可不可以不上工,自己去開田?”在新來百姓的安置大會上,有人提出了新意見。

  “自己去開田?你們去上工不是還能掙分工錢,為何要自己去開田?”

  “田還是自己開比較上心,別人開的田種起來未必好用。你能不能直接讓人把屬於我家的田劃出來,我們自己家人去開。”

  “這事我和其他人合計一些給你做答複,應該是能行吧。不過你們自己開田,沒有上工的收入,日子怕是不好過。”

  “沒關係的,我們家還有點餘錢,撐到明年秋收還是沒問題的。”

  想自己開田的百姓,並不是家裏錢多的沒地兒花,他們是有小心思的。現在離冬季滿打滿算還有兩個月時間,一家人要是集中精力就能開出三五十畝荒田。明年開春這些地就能種上糧食,到了秋天產下來糧都是自己的。可要是參加集體勞動,按目前的趨勢明年開春一家最多能分到十來畝地,種出來糧食也就勉強維持一家人的日用,這麽一算確實自家開田比較劃算。

  能動這個心思的,一般都是比較富裕點的家庭,他們有餘力來做長遠點的打算。工作組的人合計以後發現,這些想自耕自種的家夥有點太過算計了。要是按他們的想法來,不利於接下來接收災民的工作展開。然而又不好直接否決,因為到最後還是需要百姓來自耕自種,這又不是辦官營農場。

  “經過工作組合議,想要自己開田,不參與集體勞動的也可以。我們這就安排人,根據家庭人口給你們去劃田。不過有一點,每家必須上夠二十個工,才能分到安置房,這一點你們要合計好。”

  既不能否決這些自私自利的家夥,又要按預期將安置設施配齊,工作組隻能出台這種兩投都占的政策。田可以自家人去開,蓋房子總不能就用自家人吧。有本事你們不住安置房,自己去組織蓋房。

  看著那些自己去開田的中原難民,李三德心裏充滿了羨慕之情。他也很想自己去開田,可家裏沒有餘財,不足以支持這個想法。

  “當家的、明年開春,咱家能分到幾畝地?”

  “估計是十來畝吧,村裏開的這些田要大家一起分,平均下來沒多少畝地,後邊還要來不少人哪!”

  “有十幾畝地也夠了,這都是咱們自家的地,不用交佃租,朝廷收的稅又比左扒皮少的多。到了明年,說不準還能有餘糧哪。”

  “咱們家娃娃多,估計多剩不下多少餘糧。我想好了,到了明年一定要抽時間把咱們家的地都開出來。不能一直像現在這樣,家裏好不容易有了地,可不能浪費這麽好的政策。四十多畝地哪,這樣是在老家,都能算個小地主了。”

  “就是,明年咱們家稍微有點餘力了,一定要把地都開出來。我看那幫中原人跑遼東來,是打著開田的主意才這麽樂意來的。”

  “老婆子你這話說對了,中原和咱們老家一樣,都是人多地少,即使有地也沒多少,哪像在遼東能分到這麽多地,這幫中原人可是賊的很。”

  上邊的口號是天下難民是一家,到了遼東後大家要團結一致,共克時艱。然而實際到了地方卻並非如此,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經濟條件,怎麽可能沒有隔閡哪。想要讓大家融為一體,是需要很多時間的。

  中原過來的移民結構要比江南過來的人複雜的多,他們不像江南難民一樣可以一體對待。這裏邊有一般貧民,也有一部分富戶。富戶是最難安置的,因為他們本來的田產要比平均分配的還多。朝廷給這些人的移民政策是,先按人口平均分,多出的部分按原數進行補償。比如一家有一個壯勞力,四個婦孺。理論上能分三十畝地。可他家若是本來有五十畝地,那就需要再給人家補二十畝地。

  這種安置方式,富戶們並不滿意,他們覺得自家吃了很大的虧。為這事不少人還專門到衙門裏鬧過。鬧的朝廷隻能答應他們到了遼東後前五年,他們所有的田畝都用適用統稅製,不得像他們加收商品田稅。五年後的多出均田的部分,才加半成的商品田稅。

  商品田稅,是朝廷為了抑製土地兼並出台的措施。凡是超過地區人口均田的耕地,都會加收半成商品田稅。這辦法也就是暫時解決問題的手段,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後肯定還得想其它方式。因為這政策會打擊農民種地的積極性,特別是城市化現象出現後,很可能會造成沒人想種地的現象。

  從長遠來說,農業稅要一步步降低,甚至要進行反補貼,才能保持農業長期發展,保證糧食穩定供應。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是大趨勢,也就是說土地兼並是大勢所趨。但土地兼並不能回到傳統的地主佃租的模式,那會將農民與土地深深的綁在一起,降低社會活力,總之這玩意是個相當複雜的事情,需要費很大勁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