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如何長久的控製西伯利亞
作者:小波不停      更新:2021-04-27 19:08      字數:2101
  “遠征漠北、漠西,所耗軍資,最少得多花一百萬兩銀元。吾覺得與其拿這麽多錢撒到漠北的無底洞,還不如留著解決東南戰事。”

  “玄著、咱們得往長遠看,東南一直在那兒放著,光複也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可是漠西和漠北不同。若是放任羅刹人竊取,等咱們騰出手再來,那裏的人心可就不向著大明了。不管以後怎麽說,現在先把羅刹人趕出去才是正事。那裏土地廣闊,石炭和火油埋了不少,可不能輕易讓他國占據。”

  “總統、那裏就是有再多的石炭、火油,離咱們如此遠,百姓們也很難用上啊。”

  “怎麽就用不上了?鐵路一修過去,幾日功夫,就能運到內地。現在雖然通不上鐵路,可有個一二十年,咱們未必沒有餘力修通。那些地方是留給子孫後代的財富,怎麽能輕視?”

  吳貞毓和張煌言等人在國政會議上爭論不休,主要矛盾點是出兵漠西和漠北有無必要。張煌言等人看來,東南五省的事情還沒了結,此時出兵大漠,除了白花軍費以外,沒啥實際意義。可吳貞毓、張同敞不這麽看。煤炭和石油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既然知道那地方有這玩意,肯定不能讓羅刹人占據。

  最終的投票主戰派取得了上風,多數人還是支持出兵大漠的。

  老吳他們爭論的是出兵不出兵的問題,可李振新考慮的卻是出兵趕跑羅刹人之後,該怎麽辦?

  曾格的情報表明,這次過來的羅刹兵,並沒有比上次多多少。想來羅刹人深入遠東,其實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派一兩個主戰師過去,趕跑他們不算難事。

  難的是如何長久的控製這一地區,這邊大部分屬於西伯利亞區域,連放羊的蒙古人,都很少光顧,也就是一些零星的小部落在長期生活。這樣的地方駐軍是很不劃算的,可是沒有駐軍,又無法控製地方。

  想想鄂羅斯人也是夠吃苦耐勞,那麽苦寒的地方,他們也不嫌麻煩,賊心不死的一直惦記。趕跑了一次之後,還不死心,隔了幾年又卷土重來了。

  “總裁、國政院那邊已經達成一致意見,全力支持大軍北征,樞密院得考慮出兵的事了。”

  “兵肯定的出,不過吾在想一個長遠控製漠北的辦法,總不能咱們一直這樣勞師遠征。”

  “現在來說,無論是遷民還是駐軍都不太合算。要不先出兵趕跑這幫賊子,等過幾年再說?”

  “總統你看這樣行不行?出台個政策,凡是自願北上的人,所有漠北、漠西的土地,每畝土地作價一文發賣,二十年內不征收任何稅賦,之後的三十年,每年隻需每畝交一文錢稅即可。大軍此次北上,除了趕跑羅刹人以外,再圈一些比較適合居住耕種的土地,報上來由朝廷發賣。隻要買夠一定數目的土地,容許他們自建團練武裝,自理政務。”

  “這樣怕是不妥吧,民間一旦有自己的武裝,將來恐怕會對朝廷不測。再說咱們大規模的圈地,也會和蒙人有衝突。”

  “那地方苦寒貧瘠,團練武裝不會發展的多大,再說火器化時代,他們對於後勤支持更加依賴。靠那地方進行自給,是很難做到的。到最後還得靠朝廷的正規軍,幫他們壓服大的外部勢力,所以這個擔憂暫時沒啥必要。至於和蒙人的衝突,咱們圈地的時候,盡量避免大規模占據草場,隻找一些適合耕種的地方圈些居民點出來就行。為了配合,漠北和漠西的開發,對於內地的土地,我們也得出台些政策,限製鄉紳和勢力人士大麵積的據有土地。讓他們把土地的欲望放到新開發的地方,去外邊折騰別人。”

  “這要怎麽辦啊?朝廷總不能將他們的地強搶過來吧?”

  “強征肯定不成,吾的想法是,各個府縣根據自身的情況,製定個人均擁有田畝的定數,超過這個定數的田畝,加征半成到一成田稅,讓他們覺得多占耕地是不劃算的事情,從而把目光投向關外。關外的土地,不在這個限製之內。”

  “這政策對天下士紳,可是充滿了惡意。”

  “抑製土地兼並,是保障升鬥小民利益最有利的方式。升鬥小民的生活穩了,天下才會穩。士紳們想要占地,就去搶外邊人的。那裏的地多的是,由著他們去折騰。”

  光複戰爭,不是農民戰爭,沒法做到重新分配土地,大明新朝必須得承認之前朝廷頒發的地契。很多原有的地主、士紳依然掌握著大量的土地,這是一個隱患,時間稍微一長就會爆發出來。

  最近就有一些南遷的人士,跑回到了原籍,拿著地契,想要要回已經安置了流民的土地。好在這種現象不是太多,還有其它富餘土地能調換。可這不是長久辦法,無論是原有的地主,還是新生的資商階級,都有對土地的強烈欲望,不想辦法遏止,就又會走向土地兼並的老路。

  保護小農經濟、抑製兼並,並不符合工業化發展的規律。按道理來說,大規模農場化,才是最符合農業生產工業化的方式。可是、目前的現實條件卻注定,朝廷的政策要以保護小農經濟為主。不保護小農經濟,土地兼並後其實也形不成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地主還是會用佃農進行小農生產,不會提高生產效率,反而讓農民被多剝削了一次。

  李振新的想法是通過階梯稅的辦法,增加土地兼並後的種植成本,以及一些其它配合政策,讓有錢人喪失投資耕地的欲望,先暫時性的保護自耕農的利益。等以後生產力大發展了,再考慮農場化的事。

  農民太多,會不會影響工業化和城市化?這事在大明,可能性不大。反正到現在為止,勞動力還很富裕,樂觀的估計,至少未來二三十年,工廠裏也不會缺少工人。這就是大明和西歐的區別,人口基數在那裏放著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