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錢越缺越值錢
作者:小波不停      更新:2021-01-24 00:20      字數:2412
  西安府李家村,夏糧到了收獲的季節。整個村裏老老少少都齊上地,這可是一年來最緊要的日子,一點都不敢耽擱。

  “子祿大、上地去啊?今年你家地的糧咋樣?”

  “好的很、今年雨水好,抽穗的時候還放了兩次水,糧結的滿的很。田生、你們家的哪?”

  “我們家的也好著哪,就是我那懶婆娘,除草的時候沒操上心,地裏的草有點多,莊稼有點沒長好,估計沒你家好。”

  “地要操心哪,莊稼可不哄人!你也不要怪你婆娘,除草的時候你跑著工地上掙錢去了,她一個女人家帶著幾個娃娃幹,肯定經管不來。”

  “也就是,以後還是要把地要重視一哈!”

  李老漢,簡單的聊了幾句後,就急匆匆的到了地裏,開始割麥、收麥。看著一片金黃色的麥田,幹勁特別足。家裏的兩個兒子,此時已經揮汗如雨正在割麥子。

  烈日炎炎,快到中午的時候,天氣已經熱的不成樣子了。繼續幹下去,會有中暑的危險。李老頭不得招呼家裏人,先停下來到麥攏的陰涼處避一避暑氣。

  此時,家裏的老婆子已帶著幾個小孫子送來了午飯。在農忙的時候,農人們是不會回家吃午飯的。一半都是再田間地頭,就地吃點幹糧和飯菜,然後靠著麥剁休息一下,等稍微有點下涼以後趕緊幹活。

  一家人在地頭上吃著午飯,聊著天,小孫子們滿地亂跑,這就是普通農家收糧時的氛圍。

  “大,今年咱家的糧怕是能收十石!”

  “十石?我還想著有二十石哪?你還是莊稼行的道行淺,估不出糧食!今年這十四畝水田,長的好的很,一畝怎麽著也有個石三鬥。”

  “咱家能收二十石糧?這交上兩石的稅,剩下的,娃娃們就是天天吃幹飯,也夠了!”

  “夠了、孫娃子們今年不愁餓肚子了!”

  “大、今年的稅你說會不會加?官麵說隻收正稅,還是十抽一。我怎麽覺得收這麽少,總讓人不放心。”

  “放心吧,延安那邊的人早就說了,國公爺從來沒加過稅。去年的時候說免稅就免稅,咱們一家一年就沒交一文錢的稅!國公爺到底是自己人,把俺們這些百姓照顧的很。”

  “就是,今年俺們一家就沒怎麽餓肚子!三四月份青黃不接的時候,連草根子都沒吃。現在物價也便宜,買撒東西都便宜。”

  “便宜是好事,就怕今年糧價跌的不成樣子。年景一好,糧價就跌著不成。”

  李老漢,現在最擔憂的就是糧價。一豐收糧價就下跌,糧商們趁著百姓著急把糧食換成錢交稅的空子,拚命壓價。弄的百姓們是欠收也苦,豐收也苦。

  隨著陝南、關中等地開始豐收,整個陝甘陸續進入了收獲的季節。這一年的休養生息,效果是想象不到的好。全境的百姓們,總算是擺脫了戰亂的困苦,煥發出了蓬勃的生機。

  原本李振新覺得以古代的生產效率,一年時間社會的麵貌不會有多大改變。整個地區經濟的恢複,怎麽著也需要三四年時間才能明顯見效。

  但事實是,就這麽短短的一年時間,已經發生了大的改觀。根據估算,今年糧食的產量就能讓百姓們基本擺脫饑餓狀態。與此同時隨著行政機構的正常運行,以及對境內匪盜的剿滅。社會秩序,已經徹底穩定下來。商業活動,甚至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

  商業的繁榮反應在方方麵麵,物價基本平穩,一些工業產品還出現了價格回落的情況。即使是境外流入的商品,價格也越來越便宜。全境收上來的商稅有兩百五十萬兩以上,加上農稅等其它稅收,全年下來財政收入接近四百萬兩。

  而目前整個體係的開支,也不過是六百萬兩左右。以振川公司為主的公有產業,今年的純利潤過三百萬兩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也就是說財政支出,不用貨幣灌水這招,也完全夠用。

  這讓一直靠灌水,維持局麵的國公爺還有點適應不了局勢。當初修路的時候準備灌點水,被亢土壕給截了胡。今年準備在財政支出上灌點水,同樣沒有用武之地,這很令人為難!

  李國公為何非要灌水?當然是出於促進經濟繁榮這一正當目的,而不是攫取民間財富。

  理論上說,雖然大航海時代讓大量的白銀流入進來,可對有幾億人口的國家來說,純粹靠白銀來當貨幣還是不夠。這些銀子,又基本上都滯留在江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到陝甘等地的並不多。當然這個現象,隨著陝北工商業和製造業的崛起,已經有了大幅改善。

  現下的情況是,正常的百姓和民間商業活動貨幣不夠。可江南等地的士紳巨富們,手裏的白銀卻堆積如山。必須要改變貨幣供應狀態,起碼要讓軍政府發行的紙幣能成為代替銅錢的主要輔幣才行。

  讓貨幣流入市場,可不是一個簡單的活。必須要動一番腦子,要用合適的方式才行。像老朱家發行寶鈔這種簡單粗暴的搶錢方式,可行不通!紙幣不值錢,但整個交換過程必須要讓它物有所值。通過財政係統正常的流通或者是重大基建工程,細雨潤物聲的慢慢灌水是李振新最熟悉的騷操作。

  “別山,今年已經過半了,你覺得眼下的情形怎麽樣?”老張這家夥最好忽悠,有時候李振新在想,他的老祖宗張居正可是政治經濟學大師,為啥就給他沒弄一點遺傳哪?

  “形勢喜人,沒想到一年之功就能有如此局麵!今年我們治下,除了鞏昌、平慶三府糧食略有欠收以外,其它地區都有大豐收跡象。財稅最差也有350萬兩,按這個形勢,再有一兩年時間我們就可以籌備光複天下的戰役了。”

  “吾是說,你對明年咱們要幹點啥有何想法?”

  “這有什麽好想的?今年整修道路和水利的事還沒有幹完,明年繼續幹唄!”

  “吾想在西府,往潼關再修一條鐵路,你意下如何?”

  “啊?邦德、商人的銀行還能借出錢來?”

  “這次咱們自己花錢修,不借錢!”

  “可是,印錢這事總是不妥!我們的紙鈔可千萬不能像寶鈔那樣坑百姓。”

  “這話說的,眼下必須要印錢流入百姓手中,不然百姓們就沒錢可花,這事會對整體發展不利!”

  “此話何解?”

  “別山、你知道當初你家先祖,江陵先生的一條鞭法最後為何被人稱為惡政?就是因為百姓手中的錢不夠!”

  “錢不夠?”

  “全天下百姓手中的錢,並不完全足夠繳納稅收,百姓著急換錢繳稅,世麵上的銀錢就越發值錢,有錢的商人就趁機抬價。錢越缺越值錢,沒錢的百姓越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