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雷興的葬禮
作者:小波不停      更新:2020-12-30 12:23      字數:2110
  建小學堂的政策,讓各縣的衙門都感受到了巨大的財政壓力。如何增長地方財政的收入,成了縣衙官員們最為頭疼的事情。

  也有不為這事發愁的縣衙,比如延川縣。人家的財政好,僅憑著商稅,就能把這個窟窿給填上。

  財大氣粗的延川縣,直接辦了兩個小學堂,若是加上之前振川的學堂就有三所小學了。文官們將這稱為文治大興,不過李侯爺卻沒當一回事。不說與後世比了,就是與江南等地相比,延川的識字率都不算高。三四年製的小學堂,也就勉強掃個盲。培養出來的畢業生,連小知識分子都算不上。

  普及中學教育才是最終目的,可這太有難度了。目前中學隻能開三所,分別是延安中學、榆林中學和振川中學。辦這三所中學的財政壓力到不大,主要是沒多少生源。三所中學加起來每年入學的人數,都湊不夠五百人。

  李振新覺得人才培養的太少,可委員會的其它人覺得太多了。每年畢業五百多人,就業怎麽辦?那有那麽多職位分給這幫年輕娃娃?

  “小雷啊,你不能這麽想問題,誰說上中學就必須要當官哪?以後的中學生可以到工廠,商鋪,軍隊這些地方去工作。咱們辦學校不光是為了培養當官的。”第一批中學生就業的起點太高,弄的所有人都覺得,中學畢業了就能當官,這個影響很不好。

  讓中學生出去到工廠商鋪上班!他們能願意嗎?雷興的小兒子現在主管教育,聽了李振新的回答,一腦門子的問號。不讓人家當官,讀書還有什麽勁。

  教育的普及就會帶來這個問題,沒有合適的就業渠道,總會讓人產生人才過盛的錯覺。當年民國的時候,很多中學生和大學生就難以就業,這些人對社會充滿了不滿,總覺得是社會不公才造成自己就業難。很多亂七八糟的事,也是這些人搞出來的。

  所以普及教育這事,也要慎重!沒有相匹配的製度建設,說不定就給社會增加了不穩定因素。

  “現在還不是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就不要擔心畢業生安置的問題了。對了你父親這幾天身體怎麽樣?我晚上到你家去看看。”雷老爺子最近身體狀況很差,已經不能工作,在家中養病。

  “多謝侯爺記掛,父親大人的身體現在很差,不知道能不能抗過這個冬天。”

  高層官員老齡化的問題,終於暴露出來了。今年以來,不但雷興的身體狀況不好,吳有性老爺子身體也出問題了。兩位老人家的身體一垮,軍政委員會的半邊天就轉不了了。尤其是雷興,一時半會還真找不到行政經驗上能替代人的人選。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宋應星老爺子身體還很硬朗,看樣子再堅持幾年沒什麽問題,不然李振新就得被逼上梁山了。

  晚上在雷興家中看到老爺子的時候,李振新覺得似乎該準備後事了。

  雷興躺在床上,語氣虛弱的向李侯爺說了幾句話,主要是交代後事。“侯爺吾可能命不久也,萬望吾走之後,侯爺能照顧一下我那不成器的小兒子。”

  “雷老,這叫什麽話,你可要挺過來啊。至於家裏的事,你放心萬事有我哪。”雖然希望不大,但鼓勵的話還是要說一下的,不然就顯得太過刻薄寡恩了。

  “侯爺,吾走之後,就在延川附近的公路邊找塊墳地埋了!吾要永遠看著這條油路,看看它到底能鋪向何方。”

  老雷最後說的話,把李振新給感動了。雖然他並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清人士,開始的時候,還是被硬坑到自己這邊的。但到延川這幾年,做的貢獻一點也不小。這是一個務實的官員,各種行政上的事都駕輕就熟。要是沒有他,陝北軍政府在組建的時候就會走很多彎路。

  在油路建設上,雷興做了很多事。他覺得這是自己留給後世最大的政績,目前通往延安府城的油路已經貫通,北上榆林的路也鋪到了清澗縣城。老頭估計是等不到,鋪到榆林的時候了。

  十幾天後雷興與世長辭,軍政府為其安排了隆重的葬禮。墓地就選在了延川城外,兩條油路的交叉口旁。這是老頭自己的想法,李侯爺當然得成人之美。

  雷興作為高層人士中,截止目前唯一在任上去世的人,葬禮的標準自然是頂配。自李振新以下,大多數高層都出席了儀式。即使沒辦法趕回來的人,也派人送來了挽聯和祭品,延川附近老百姓更是來了不少。

  葬禮上李振新一直覺得缺點什麽,結束後才想起來,沒有諡號!怪不得大家有點神情不對,可沒人當麵提出來。不提這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張同敞就認為老雷作為貳臣,沒必要上諡號,還有的人以為李侯爺是有別的想法。

  “別山,本侯這邊有事相求!你能不能給朝廷上書,為雷老請個諡號?”這種專業的事,還得張同敞來辦,李振新自己連諡號是怎麽取的都搞不明白。

  “侯爺,雷宇山是滿清的舉人,事過偽朝。這樣的人讓吾皇賜諡號怕有不妥。”

  “凡事都不能隻看前邊不看後邊,老雷雖然有過不光彩的經曆,但後來不棄暗投明了?他也是為中興大明做過貢獻的人,咱們不能一棍子將人打死。再說江西的金總兵這些人,也有過投清的曆史,朝廷不也是既往不咎?”

  張同敞最後還是拗不過李侯爺擺事實講道理的死纏爛打,很不情願的給朝廷寫了折子。

  讓他出麵運作這事還有個好處,人家畢竟是文官係統出來的。在朝廷裏多多少少有點麵子。擬諡號的那些人不看僧麵看佛麵,總能起一個聽得過去的字。若是李振新自己出麵,人家那邊起一個惡心人的諡號就麻煩了。蓋棺定論,諡號這玩意一旦起了,就沒聽說過人能退回去換一個的。即使能換,曆史上也隻會記得第一個諡號,好事就辦成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