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煉鋼
作者:小波不停      更新:2020-11-11 01:49      字數:2141
  如何說這個世界有比教小學生識字更令人抓狂的事,那就是教古代的小學生識字。從正月初三開始,李振新就把山穀裏七八十號小孩子和十幾個管事,以及民兵稍長等人集中起來分為兩個班,每天早晨給他們進行識字和算數教學。這項工作在李振新看來並沒有多大的難度,但是實際展開以後才發現困難之大令人難以想象。

  在後世上學的時候,盡管遇到過比較笨的同學,但近一百號人全是笨蛋的現狀,真的是難得一遇。一加一等於二,這種簡單到極致的算術題,交了十天之後還有很大一部人要扳著手指頭數半天。一到十這幾個數字很多人學了十天以後,還是不會寫。最要命的是,為了以後教學方便,李振新還叫給大家阿拉伯數字的寫法,這樣一來,很多人就在阿拉伯數字和漢字之間經常搞混。

  以前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說,這是他帶過的最差的一屆學生,不知道如果後世的老師穿越過來,麵對自己的這些學生會生出什麽樣的感慨。本來以為小孩子要比大人好教一點,可沒想到笨起來不分大小,怪不得古代教育普及難度如此的大,這也是有原因的。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屆掃盲班裏表現最突出的居然是吳老三這個老漢,近百十號人數他識字最快,十天時間就認識一百多個漢字,一百以內的加減法算的賊溜。這種人屬於被時代原因埋沒的人才,李振新甚至惡俗的想,如果給這老頭找一個好點的老師,說不定三五年之後都能參加科舉考試,靠一個舉人和進士出來。以後說不準,有什麽吳老三,五十二,始發奮的段子流傳於世。

  白天一半的時間用於給一幫文盲當老師,另外一半的時間則用於和一堆石頭較勁。把鐵礦石煉成鋼鐵的過程也不容易,特別是李振新想要一步到位的把鋼和鐵一道煉出來。高爐煉鐵,轉爐煉鋼,這個常識李振新還是知道的。

  當把鐵礦石和焦炭到進砌好的煉鐵小高爐之後,第一個意外就發生了。燒了沒多久就熄火了,因為提前沒有考慮供風的問題。做一個有供風設備的爐子,首先就得有鼓風設備,李振新帶著木匠做了一個新式的轉輪鼓風機,為了加大鼓風量,人力鼓風顯然是不現實的,那就得做蓄力鼓風機,而這有牽扯到齒輪等傳動設備的製造。

  當鼓風設備做好以後,李振新又想起來之前看穿越小說的時候,很多人提到要給風進行預熱,這樣能提高爐溫,所以重新修的煉鐵爐隻能拆了重新做一個蓄熱池,配合蓄熱池再砌一個煉鐵爐。

  當爐子重新做好以後,練鐵的時候又出意外了,爐子的強度不夠,在高溫的環境下,裂了開來,又不得不研究怎麽加強爐子的耐火強度。

  整整折騰了一個正月,李振新才終於做好了一個一次能出,五百來斤鐵的小高爐和一個一次煉三百多斤鋼的小平爐。但是煉出來的鋼和鐵,質量並沒有想象中的好,李振新總結了一下原因主要是經驗太少,不能掌握火候,同時鐵礦的質量以及鐵料的配比都不好,這些因素都導致目前出鐵的質量並不好。估計要想煉的鐵質量達標,得經過近半年的調整才可以。

  現在的這個小高爐,最大的產量一次也就能出個四五百斤,一爐鐵的生產周期得三天左右,而且煉上四五爐鐵之後,就必須重新裝填爐壁。所以完全靠一個爐子是不可行的,必須得做兩個爐子才能保持連續生產。依照目前這個效率一個月的能生產的鋼鐵最大也就三五噸的樣子。

  山穀裏的的產能,也就隻能這麽大了,要想更大規模的生產,李振新的想法是等到清澗河穀地N那兒開發好了之後再開展。而清澗河那兒開發好,估計得等到後半年了。所以目前的思路是利用現在的小高爐盡可能的為以後大規模生產奠定基礎。

  有了鋼鐵原料以後就可以開展之前,因為缺鐵而停止的工作了,開荒種田用的農具,民兵使用的兵器、一些鐵製工具、於此同時李振興還準備做簡易軸承,鏈條,齒輪的基礎機械工具,條件容許的話還要試著煉一些工具鋼出來。

  時間進入了二月,種田和開荒就成了山穀裏的主要工作、五百多人全體動員,經過十天不到的時間就把山穀裏的五百畝地種上了夏糧。主要是小麥和大豆。大豆是必不可少的輔糧既能榨油又能生產豆腐,同時也能當騾馬等牲畜的飼料,而且還能改善土壤的氮含量提高糧食產量,絕對是好東西。

  種完地之後,就緊接著啟動了清澗河河穀的開荒。其實哪兒的地以前都是熟地,所以開荒難度並不大,唯一讓人感到困難的是,它離山穀的距離有點遠,得走二十裏的山路才能到。這個路程其實很耽誤時間,為了接下來方便一點,又不得組織人整修山路,起碼的修一條可以通車的路,這樣運送物資之內的就會方便一點。

  在修路的,開荒的同時,李振新也開始研究新的運輸工具。在穿越之前的農村,有一種常用的運輸車架子車,在李振新看來這種車比目前明代使用的板車和獨輪車要先進很多。做架子車最難的一道工序是如何製作可靠的軸承。架子車使用的軸承,要求並不高,但如何磨出規格統一的鋼珠,對工藝的要求卻非常高。

  李振新想了好多辦法,最後隻得采用鑄造的辦法,先鑄出大小差不多的鋼珠,然後進行研磨,磨出來的鋼珠盡管誤差還是不太理想但是勉強能用,把他們放進做好的軸承套裏邊,似乎挺像那麽回事的。不過這種軸承的誤差太大,估計使用壽命會非常短。因為生產精度的問題,將軸承套進車軸和車輪裏就完全變成手工技術活了,需要一個工匠花一個多小時的時間,用銼把誤差找平,才能組裝成功。有了軸承和鐵製車輪,做出來的架子車在輕便性上,要比以前車好很多,這極大的提升了山穀和河穀之間的物流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