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5章 婦女能頂半邊天
作者:揚鑣      更新:2020-09-14 07:27      字數:4199
  李牧這分明是扯淡了,但是又沒有人能證明他是扯淡,所以還是有人信的,而且是很大一部分人信。不過,這種話可騙不了明眼人,比如李世民那邊,他就不能這樣交代。

  打發了這群大夫,李牧便把這幾日寫好的一個奏折,以及另一套顯微鏡交給了李泰。

  “已是春暖花開的時候了,你也該回長安去了。把這台顯微鏡帶給陛下、”說著,他又掏出來一個小盒子,道:“這是我送給太上皇的禮物,切記不可忘了。想要說的話,都在這奏本裏了。”

  李泰點頭應下,由衷佩服道:“恩師,您真是太厲害了,您什麽時候研究的醫術啊,竟已經有如此深的造詣了,看那些江南的名醫,都個個佩服您呢。”

  李牧笑了,道:“什麽造詣不造詣的,談不上。都是生活中的一些觀察,日積月累,連通起來罷了。你難道沒聽過,觸類而旁通的道理麽?這顯微鏡,說起來也沒什麽。我自發明琉璃之後,在燒製琉璃的時候,偶然發現,琉璃的薄厚竟能放大或縮小物體。上次回長安的時候,見到太上皇,聽太上皇提及,他年邁視物不清,便一直在研究,如何通過琉璃的這點特性,發明個東西來幫助他。心裏一直想著這件事,沒有停止過實驗。最近偶有所得,這不,顯微鏡和這眼鏡一起研究出來了,說白了是一回事兒。具體的原理,也在奏折上了,你若想知道,可向陛下討來看。”

  李牧說罷,拍拍李泰的肩膀,道:“這些日子,我已把提煉銀礦的方法傳授給你了。你回到長安後,應依據此法,在陛下的允許之下,妥善開發會寧的銀礦。會寧的銀礦,從挖掘到提煉,不可假他人之手,一切應以秘密進行。所有的銀礦,都要運回長安後再做計較,且不能讓世家門閥知道具體數額,這對朝廷大不利。”

  李泰把李牧的諄諄囑咐,都一一記載心裏,師徒兄弟二人又敘話一陣,李泰才依依不舍地上了馬車。

  疫情本身也沒有擴散起來,再加上幾乎集合了所有江南名醫的診治,狀況很快就控製了下來。李牧又發出布告,與蝗災時期一樣,高價收購釘螺,所有收上來的釘螺,統一集中焚滅銷毀。減少了中間宿主,以後爆發血吸蟲病的可能性便會大幅降低。

  醫院的事情搞定,李牧又跑到了工地上。

  為了建造醫院,明州港的工匠抽調走了,以至於明州港的工地停工。現在醫院已經建設了一部分,可容納病患了,工匠又調撥回去一些,但是畢竟還是耽誤了工期。

  為了不延誤整體的工程進度,顧思之個人出資,給工人們加了錢,請他們加班趕工期。其實,這些工人,多半之前都是幾個望族的佃戶,若李牧不在這兒,別說是加工錢了,都未必能給工錢。但在李牧的監督下,現在沒人每天上午工作三個時辰,下午工作三個時辰,合計六個時辰算作一天,其餘的時間,若想驅使這些工人,都必須得給雙倍的加班費才行。

  顧思之拿的,便是這加班費。不由他不著急,早一天修建好港口,船隊就早一天下南洋,顧家可是選了海上的,未來的一切,都寄托在這海洋上了,港口一日不建成,他們就一日看不到回頭錢。這其實也沒啥,原本是能預想到的,可誰成想,當初沒選海上的琅琊王氏,現在水泥,鋼鐵兩線開花,賺得不要太爽。有了對比,就有了傷害,所以現在顧思之是心急如焚啊。相比之下,這點加班費就太微不足道了。

  入了夜,土堤上火把照天,仍有人在連夜忙碌。

  那是公孫康在指揮著工匠們,在調試安裝好的吊運裝置。

  明天開始,石料就要源源不斷的送來了。因此,隻能加班加點,以免影響明日的工程進度。

  工匠們兩千年前就知道利用杠杆和滑輪原理來吊運重物,井上的轆轤就是最直觀的體現。

  初唐時的吊運裝置,跟打水的轆轤在原理上沒什麽區別,無非就是更能承重,更能省力而已。

  有了這玩意兒,裝在藤筐裏的石料甚至不用卸船,直接在甲板上掛上鐵鉤。

  力工們也不用下到河邊,直接站在土堤上搖動絞盤,就能把兩百來斤重的石料輕易提起。

  然後合力將藤筐移到安裝在土堤另一側的吊機旁,將其吊下,直接落在指定的位置。

  這些石料,都是臨縣鑿山開采的。之所以需要這麽多的石料,是因為李牧想把這明州港修成‘萬年牢’。

  所謂萬年牢,不是牢獄的牢,而是牢固的牢。雖然誰都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真正能‘萬年牢’的東西,但什麽都用最好的,最好的料,最好的工藝,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之下,修建出來的東西,肯定是能夠更牢固的。

  李牧見顧思之如此積極,特意發明了一種可以轉頭的吊機,這樣能大大節省堤上作業的人工。

  顧思之年過花甲,仍守在工地,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激勵效果。有他杵在那裏,工匠們怎麽還好意思喊累?更何況,加班費確實是給的夠多了,剛剛脫離溫飽線的工人們,到底還是善良的人,錢給到位了,他們自己都覺得不好好幹活,對不起領的工錢了。

  由於這吊運起重機,存在安全的隱患,因此李牧一直守在這裏,直到設備全部調試完畢,確保萬無一失了,李牧才悄悄離開,他上了馬車,路過顧思之的帳篷的時候,剛好顧思之帳篷裏的燈也熄滅了,看來這老家夥也熬不住了。李牧嗬嗬一笑,拿過一個枕頭,也倒頭便睡了。獨孤九趁著李牧和公孫康忙著的時候,已經找地方補了一覺了,因此特別的精神,他聽到了車裏細微的鼾聲,知道李牧睡著了,便把車駕得更慢了一些,讓他可以多睡一會兒。

  ……

  天便蒙蒙亮。

  籠罩在山間的濃濃霧氣悄悄散去,安置村裏也漸漸有了動靜。

  如今的安置村已經與當初大不一樣了。

  原先整個安置村都是新建的,除了管事的沒有人。建築雖然對突厥人來說,是頂好了。但其實還是有些簡陋,工期實在是太短,沒有時間精雕細刻,當然也沒有排水排汙設施。原本這邊的村裏,蓋房子的時候,也從來沒人考慮過排汙水的問題。

  上千戶人,就這樣擠在裏頭。喝著一樣的水,吃著統一分發的食物,一旦有一個人生病,基本上就是全村覆沒的情況。

  在軍營爆發了疫情之後,隱患逐漸暴露了出來,在李牧的嚴令下,安置村就自己的問題,哪裏需要幫助,都列了出來,呈交到了李牧麵前。李牧根據各安置村的共性,或者說特殊的問題,給出了一個防病防疫的綱要,要求所有安置村都得照此辦理。

  然後連夜召集一眾管事,向他們宣講防疫的重要性!

  管事們大都是有經驗的老人,自然知道李牧並未危言聳聽。然後合力將藤筐移到安裝在土堤另一側的吊機旁,將其吊下,直接落在指定的位置。

  這些石料,都是臨縣鑿山開采的。之所以需要這麽多的石料,是因為李牧想把這明州港修成‘萬年牢’。

  所謂萬年牢,不是牢獄的牢,而是牢固的牢。雖然誰都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真正能‘萬年牢’的東西,但什麽都用最好的,最好的料,最好的工藝,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之下,修建出來的東西,肯定是能夠更牢固的。

  李牧見顧思之如此積極,特意發明了一種可以轉頭的吊機,這樣能大大節省堤上作業的人工。

  顧思之年過花甲,仍守在工地,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激勵效果。有他杵在那裏,工匠們怎麽還好意思喊累?更何況,加班費確實是給的夠多了,剛剛脫離溫飽線的工人們,到底還是善良的人,錢給到位了,他們自己都覺得不好好幹活,對不起領的工錢了。

  由於這吊運起重機,存在安全的隱患,因此李牧一直守在這裏,直到設備全部調試完畢,確保萬無一失了,李牧才悄悄離開,他上了馬車,路過顧思之的帳篷的時候,剛好顧思之帳篷裏的燈也熄滅了,看來這老家夥也熬不住了。李牧嗬嗬一笑,拿過一個枕頭,也倒頭便睡了。獨孤九趁著李牧和公孫康忙著的時候,已經找地方補了一覺了,因此特別的精神,他聽到了車裏細微的鼾聲,知道李牧睡著了,便把車駕得更慢了一些,讓他可以多睡一會兒。

  ……

  天便蒙蒙亮。

  籠罩在山間的濃濃霧氣悄悄散去,安置村裏也漸漸有了動靜。

  如今的安置村已經與當初大不一樣了。

  原先整個安置村都是新建的,除了管事的沒有人。建築雖然對突厥人來說,是頂好了。但其實還是有些簡陋,工期實在是太短,沒有時間精雕細刻,當然也沒有排水排汙設施。原本這邊的村裏,蓋房子的時候,也從來沒人考慮過排汙水的問題。

  上千戶人,就這樣擠在裏頭。喝著一樣的水,吃著統一分發的食物,一旦有一個人生病,基本上就是全村覆沒的情況。

  在軍營爆發了疫情之後,隱患逐漸暴露了出來,在李牧的嚴令下,安置村就自己的問題,哪裏需要幫助,都列了出來,呈交到了李牧麵前。李牧根據各安置村的共性,或者說特殊的問題,給出了一個防病防疫的綱要,要求所有安置村都得照此辦理。

  然後連夜召集一眾管事,向他們宣講防疫的重要性!

  管事們大都是有經驗的老人,自然知道李牧並未危言聳聽。

  然後合力將藤筐移到安裝在土堤另一側的吊機旁,將其吊下,直接落在指定的位置。

  這些石料,都是臨縣鑿山開采的。之所以需要這麽多的石料,是因為李牧想把這明州港修成‘萬年牢’。

  所謂萬年牢,不是牢獄的牢,而是牢固的牢。雖然誰都知道,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真正能‘萬年牢’的東西,但什麽都用最好的,最好的料,最好的工藝,最好的工匠,不惜工本之下,修建出來的東西,肯定是能夠更牢固的。

  李牧見顧思之如此積極,特意發明了一種可以轉頭的吊機,這樣能大大節省堤上作業的人工。

  顧思之年過花甲,仍守在工地,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激勵效果。有他杵在那裏,工匠們怎麽還好意思喊累?更何況,加班費確實是給的夠多了,剛剛脫離溫飽線的工人們,到底還是善良的人,錢給到位了,他們自己都覺得不好好幹活,對不起領的工錢了。

  由於這吊運起重機,存在安全的隱患,因此李牧一直守在這裏,直到設備全部調試完畢,確保萬無一失了,李牧才悄悄離開,他上了馬車,路過顧思之的帳篷的時候,剛好顧思之帳篷裏的燈也熄滅了,看來這老家夥也熬不住了。李牧嗬嗬一笑,拿過一個枕頭,也倒頭便睡了。獨孤九趁著李牧和公孫康忙著的時候,已經找地方補了一覺了,因此特別的精神,他聽到了車裏細微的鼾聲,知道李牧睡著了,便把車駕得更慢了一些,讓他可以多睡一會兒。

  ……

  天便蒙蒙亮。

  籠罩在山間的濃濃霧氣悄悄散去,安置村裏也漸漸有了動靜。

  如今的安置村已經與當初大不一樣了。

  原先整個安置村都是新建的,除了管事的沒有人。建築雖然對突厥人來說,是頂好了。但其實還是有些簡陋,工期實在是太短,沒有時間精雕細刻,當然也沒有排水排汙設施。原本這邊的村裏,蓋房子的時候,也從來沒人考慮過排汙水的問題。

  上千戶人,就這樣擠在裏頭。喝著一樣的水,吃著統一分發的食物,一旦有一個人生病,基本上就是全村覆沒的情況。

  在軍營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