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諸夏
作者:雨夜冥思      更新:2020-11-09 18:05      字數:2903
  諸夏的曆史和前世的地球華夏類似,甚至秦之前,幾乎一模一樣。

  秦朝之後,這裏的諸夏曆史才開始分流,變得和前世地球華夏不一樣起來。

  這個世界,因為中原比前世中原大了一百倍,所以,自然影響了曆史的發展,秦之前,諸夏的領土麵積和秦政前世地球華夏秦朝一統天下時差不多大。

  不過,這個世界秦朝一統之後,曆史開始變了。

  秦朝是軍功爵製,所以,秦一統之後,並未因此停下擴張的腳步。

  這個世界諸夏曆史,秦朝一統之後,開始向外擴張,秦始皇死亡之前,這個世界的秦朝的領土麵積,已經比秦朝一統天下之時增加了十倍。

  這麽大的麵積,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所以,秦始皇死亡之後,並未爆發農民起義,最主要的是,這個世界的公子扶蘇沒有死亡,在秦始皇死亡之前的安排下,順利的登基為帝。

  扶蘇雖然不是雄才大略的帝王,但作為一個守成的帝王是綽綽有餘的,故而秦朝並未二世而亡。

  沒有二世而亡的秦朝使得這個世界的諸夏曆史,開始朝著另一個方向發展。

  由於領土麵積足夠的大,故而使得這個世界的秦朝的曆史足夠的悠久,這個世界的秦朝曆史居然延續了近一千年,近一千年的時間,秦朝經曆了三十六個皇帝,最後才在農民起義滅亡。

  秦朝雖然滅亡了,但近一千年的曆史,使得秦朝的人口大為增加,達到近十億的程度,而其領土麵積,由原本一統天下時的三百六十萬平方公裏,增加了一百倍,達到了三億六千萬平方公裏的麵積。

  秦朝之後,大一統的皇朝,依然是漢朝。

  或許因為曆史慣性的緣故,還是其他的緣故,反正秦政對此也是很驚訝的。

  這個世界,秦朝末年,曆史再一次變得和秦政前世的地球華夏曆史一樣。

  秦朝末年,農民起義不斷的爆發,出現了無數的英雄人物。

  這個時期的秦朝末年,人口眾多,出現的英雄人物更多。

  讓秦政驚訝的是,從記憶之中,這個世界秦朝末年,前世地球華夏曆史上三國時期的人物,秦朝末年的曆史人物,隋朝末年的曆史人物,都聚集在這樣一個時代。

  正是如此,這個時代非常精彩,但也更加混亂,史稱後戰國時代。

  這是一個其輝煌不亞於春秋戰國,對諸夏文明有著巨大影響的曆史時期。

  這個時期,秦朝滅亡,經曆過近一百年的戰亂和兼並,最後形成了五個強大的國家,這五個國家,分別為漢,隋,唐,宋,明五個國家。

  這五個國家,就是秦政前世華夏曆史上的五個朝代,但在這個世界諸夏曆史上,卻一同出現了,而且,這五個國家都非常強大,在秦朝滅亡之後,形成了類似於春秋戰國時代的那種格局。

  其中大漢帝國處於西方,稱為西漢,大唐帝國處於北方,稱為北唐,大隋帝國處於中間,稱為中隋,大明帝國處於東方,稱為東明,大宋帝國處於南方,稱為南宋。

  五大帝國一開始實力最強的是大漢帝國,其次是大唐,然後是大明,再然後是大隋,最後才是大宋。

  但大隋帝國處於中央,四麵皆敵,所以發展受到很大的限製,故而隨著時間推移,最後變成了最弱的存在,也是最先被滅亡的帝國。

  五大帝國並立,經曆三百多年的曆史,五大帝國擴張到了極限,並且在此過程之中,五大帝國都出現不同程度的衰落,雖然更加龐大,但內部問題卻一重又一重的。

  最先出現問題的是大隋帝國,三百多年的大隋帝國,其內部矛盾爆發,使得其發生內亂,加上農民起義,使得大隋帝國頓時變得岌岌可危起來。

  這個時候,其他四大帝國趁火打劫,一起聯手入侵,瓜分了大隋帝國,使得大隋帝國滅亡。

  大隋帝國滅亡不到一百年的時間,四大帝國為了利益,再一次爆發大戰,大宋帝國最後出局,被其他三大帝國聯手滅亡,殘餘勢力南逃,在更南的方向建立新宋,史稱後宋。

  而中州之地,開始變成了三國鼎立。

  這樣的曆史,又持續了一百多年。

  南宋滅亡一百年後,三大帝國內部問題爆發,都開始內亂起來,大唐帝國潘鎮割據,大明帝國農民起義不斷爆發,財政危機,大漢帝國世家動亂,農民起義也大規模爆發。

  三大帝國都爆發內亂,故而都沒有力量入侵其他帝國。

  在這樣的動亂之中,大唐帝國,大明帝國很快都滅亡了。

  但大漢帝國卻意外的存活了下來。

  大漢帝國末年,農民起義爆發,在這個過程之中,大漢皇子劉徹憑借鎮壓農民起義的功勞,在老皇帝死亡之後,登上了帝位,成為大漢的新皇。

  初登大位的劉徹,麵臨大漢帝國危險的國情,也感覺到棘手。

  不過,劉徹不愧為在秦政前世地球曆史上留下赫赫威名的漢武大帝,在這個世界上,劉徹依然手段非凡,其成就不亞於始皇帝嬴政。

  這個世界的劉徹,登上皇位之後,為了解決世家的威脅,頒布兩大政策,一個就是分封開拓令,一個就是推恩令。

  分封開拓令,就是劉徹結合秦朝的軍功爵製改良的一種製度,分封,就是分封土地給那些為國立下功勳的功臣,讓他們獲得足夠的封賞,使得他們能夠更加賣力的為國立功。

  不過,分封的領土是有限製的,並且受到大漢帝國的管轄,這樣的分封,隻是有限製的分封,而開拓令不同,這是真正的分封製度。

  開拓令規定,帝國子民任何人都有為帝國開疆辟土的權利,在這個過程之中,帝國子民開括出來的領土,隻要持續一百年,將領地的收入一半交給帝國,帝國就承認其領土的私有。

  一百年後,其開拓出來的領土,就歸私人所有,甚至不需要再向帝國繳納稅收,除了名義上歸屬帝國之外,完全就是獨立的王國。

  這個製度一頒布,使得大漢帝國世家的矛盾,直接從內部轉向了外部,大漢帝國危機立解決,同時,大漢帝國對外開拓,使得大漢帝國麵積不斷的增長,甚至吞並了混亂的大唐帝國和大明帝國,再一次完成了諸夏一統。

  不過,開拓令也不是沒有後遺症的,那就是使得大漢帝國會變成類似周朝時期那般,到時候,又會出現春秋戰國時期那種諸侯林立的局麵。

  當然了,這僅僅是隻有分封開拓令的情況下出現的局麵,若是在加上推恩令,這樣的威脅就會大為減弱。

  推恩令,使得那些開拓出來的領主,傳承到後來,就會慢慢的變弱,強大的領土分裂成為無數的小領土,而這些領主想要保持領地的強大,隻有兩個辦法。

  一個就是除非這個領主少生子嗣,或者世代單傳才行,或者每一代對外不斷的開拓,否則推恩令的存在,就會使得這些領主最後慢慢的分割成為無數的小領主,不會對中央產生威脅。

  不過,少生子嗣,或者世代單傳,也不是很保險的,因為少生子嗣或者世代單傳,一旦出現意外,到時候連繼承人都沒有,領主的領土,就會被大漢帝國中央回收,這樣也不是很保險的。

  所以,到後來,不斷的對外開拓,是這些領主保持強大的唯一主流方式。

  劉徹再一次一統諸夏,並且讓諸夏對外不斷的開拓,其功勞甚大,被諸夏曆史成為漢武帝,和秦始皇並立,並且因為他,這個世界的諸夏主流民族,也稱為漢族。

  漢武帝之後,大漢傳承無數年,到如今,經曆過數次危機,也經曆數個時代。

  現代的諸夏曆史,將大漢帝國曆史分割,漢武帝一統諸夏之前的大漢帝國,稱為先漢,就和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前稱為先前是一個意思。

  漢武帝一統天下,到大漢帝國滅亡,其後裔劉秀建立新的大漢帝國,這個時期,稱為西漢帝國,劉秀建立的新大漢帝國,到新的大漢帝國滅亡,如今的大漢帝國建立之前的這段時期,稱為東漢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