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船
作者:酒中狐      更新:2021-02-13 00:58      字數:3309
  甚至,有些大船所需要的龍骨,更是需要十幾年的時間,用來陰幹木材!

  “用房梁!”

  朱慈炯沉聲道:“湖北光複,遺留滿城無數,建築所用的木梁,就算是稍微變形,隻需要將屋頂瓦片朝上推一推就可以的了!

  現今造船乃是我們的頭等大事,先用這些木梁應對,同時砍伐木材備用!”

  鄖陽多山,山上樹木茂盛,山上上百年的樹木比比皆是,根本就不缺木材。

  唯一缺乏的就是時間。

  是以,朱慈炯決定先拆了房屋,用木梁應對了眼前的難關,等到後續木材陰幹之後,就有了充足的木料使用了!

  王昌安坐下了,陛下的這個決定,雖然會浪費一些人力,但是不得不說,是眼下最好的辦法!

  “三桅船的製造,可有難度?”

  既然說到了這個,朱慈炯索性詢問一下,可有難題存在。

  “這個陛下放心就是!”

  王昌安笑了:“咱們大明素來就不缺能工巧匠,有了陛下的激勵辦法,小小的三桅船,根本就沒有什麽難度~!”

  家裏從事航運生意的王昌安,自然知道這三桅船是什麽東西。

  這可是西洋稱霸海上的利器啊!

  因為側重的不同,使得西洋的三桅船,船隻抗震能力大為提高,甚至能夠在船舷上布置了十幾門火炮。

  他已經試驗過了,若是完全按照陛下給予的圖紙,製造出來的三桅船,要比西洋船隻更加厲害一些。

  ……

  三桅帆船的出現,徹底改變了西方在造船技術上落後於東方的曆史。

  也使西方漸漸的在世界貿易中占到主要的地位,隨後進行的“地理大發現”,都和這種帆船的出現,及航海新技術的使用密不可分。

  它的出現,使航海家和造船家,簡直想不出她還有什麽值得改良的地方。

  曆史上的這玩意,足足使用到1890年鐵甲艦的時代,甚至三桅船還有鋪設鐵甲,成為鐵甲三桅船。

  當然,這玩意還有一個缺陷的——水密艙。

  出現於華夏宋代的水密艙,在三桅船大規模使用的時代,並沒有被西方重視。

  而朱慈炯卻是知道這玩意的厲害之處。

  可以這麽說,一艘水密艙設計合理的船隻,足以成為海上不沉的傳奇。

  曆史上有一艘采取水密艙設計的船隻,遭受了沒有修複可能的轟擊之後,還在海麵上漂浮了三個月之久!

  當然,這樣的情況很難複製,但是,當三桅船與華夏的水密艙設計相結合的時候,足夠大明的三桅船領先全世界數百年時間了。

  王昌安可是讓人測試過的,在漢水中,采取了水密艙製造的三桅船,足足承受了一百次紅夷大炮的轟擊,甚至,船艙已經數次被整個橫穿,船隻依舊能夠漂浮在水麵上好幾天時間。

  華夏造船史,有史記載最早確切可查的是春秋時期。

  吳國餘皇是為當時華夏最大的船隻。

  就算是小一些的大翼,折合後世也有近三十米長。

  雖然說相對於同時代被西方人狂吹的希臘三層漿戰船,看起來是小了一些,然而戰力卻不是可以相提並論的。

  45米長、六米寬的希臘船,航行時一百七十支木槳飛轉,儼然地中海上的巨無霸!

  實際上這玩意卻都是皮條和繩索捆紮,航行的時候無比威風,其實十分不經撞。特別是發生海戰時,戰船間主要都是對對撞,卻是宛若木筏一般稀鬆。

  華夏船隻,講究卯榫結構與釘並用,素來注重實際使用能力。

  與希臘同時代的吳國、齊國海戰,已經足以說明一切了。

  借用一句美國學者杜普伊的話說:“從公元1世紀到3世紀,世界造船業的領先位置,落到了中國人手裏!”

  漢代開始成熟的樓船,長達百米,整個船體通常三層城樓構造,部署各種遠近兵器,放在當時的世界海洋上,就是無敵的存在!

  而且千萬別以為,這巨大體型的樓船是花架子,好些細節技術,樓船比起西方世界來,領先的都不是一星半點。

  比如驅動中,華夏的櫓要比西方人的槳輕鬆省力,甚至方向操縱中,華夏船的舵更遠遠甩開西方人的側槳。

  正是依靠戰船的先進性,使得漢朝的強盛,深入人心。

  漢武帝時代,漢朝的海軍就多次跨海征戰,向北碾壓朝鮮,向南平定越南地區。

  幾乎與陸上絲綢之路同時,海上絲綢之路也已打開!以《漢書.地理誌》的記錄,中國的海船在漢代時,就已經打通了從廣州到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航線。

  華夏獨家所有的翼麵型風帆,風力速度更大。

  兩晉時期出現的多桅杆錯配技術,更確保船隻逆風飛揚。

  南北朝時代,科學家祖衝之就曾嚐試淘汰櫓槳,用踏板驅動輪軸駕船。

  發展到中唐時代,由唐朝王爺李皋,開發出了長江裏專用的車船。

  從此這種船隻幾經改良,成為中國內河的主戰艦船。技術長期領先古代世界。

  不乏曆史記載,唐朝船隻開到波斯灣地區,經常因為船體大吃水深,連人家的港口都進不去,隻能另換小船!

  到了宋朝時,華夏的船隻,已經成了海洋上的不二主角,以宋元時代阿拉伯旅行家巴圖塔的說法:“去中國的人多乘中國船”。

  宋代的造船技術,放在當時世界上,更是碾壓式優勢,不再是簡單哪一個技術領先,而是整體理念領先。

  首先是造船理念,宋朝以前造船,都是挖空心思想著怎麽加固船體。

  宋朝人卻突破了這個牛角尖:造大不一定堅固,關鍵得骨頭硬,造船重要一步“定龍骨”,在宋朝完美實現。

  從此中國人不管造大船小船,都是先打好龍骨結構,骨頭硬了,別管大船小船,都是相當扛風浪!

  更叫外國人望塵莫及的是,宋朝造船不但會定龍骨,還會畫海圖,每造一艘大船,都要有靠譜的船圖規劃,甚至更有了專業化的船塢。

  至於橫隔艙和水密隔艙這些設計,也是更加成熟。

  在整個兩宋年代,大宋的海船,就成了海洋上的不二主角,海軍更是獨步天下。

  專業管理海洋貿易的“元豐法”,更在北宋出台,兩宋富庶的國民經濟,更主要來自海洋貿易。

  諸如蘇東坡這樣的文學家,閑了都會花錢組船隊出海。

  當時中國船隻縱橫在南洋海麵,每到一處都常見國王出來迎接。

  要論海洋巨無霸地位,最能代表中國古代造船的,還得說鄭和船隊!

  作為七次下西洋的鄭和船隊,僅以造船水平論,代表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技術:

  不但造的夠大,最大能有百米以上長的巨型戰艦,技術也更細,更抗風力的十一桅杆硬帆,人力般的螺旋槳設計,體魄巨大航速更極快。

  15世紀的海洋上,每次出場就看呆一片外國佬。

  按照葡萄牙詩人卡蒙斯的話說:葡萄牙船隊剛來到北非時,當地人看到這些歐洲船,都是一派見怪不怪——有比你們更牛的船,早就從東方來過了!

  然而,海洋貿易實在是太賺錢了。

  無數眼紅的士紳,終於聯合起來,培養考生,成為了朝廷的決策者。

  在這些人的不懈努力下,以皇家為主導的大明航海事業,被禁絕了。

  在此後的一百三十多年時光裏,明朝多年自廢武功,擅自造兩桅杆帆船就要問罪,沿海衛所製度崩潰,也根本沒錢維持強大海軍。

  在遭夠了倭寇肆虐苦處後,明白海軍重要性的大明朝,從嘉靖年間起咬牙重建,終於重新有了一支強大海軍。

  這支海軍不但多次暴打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還遠征朝鮮碾壓倭寇,更再度打出了中國船的品牌。

  以西班牙學者門多薩的說法:明朝戰船結實耐用,一艘使用期相當於兩艘歐洲船。

  當時的西班牙駐菲律賓的總督,更是積極學習明朝的戰船製造技術,大量仿製中國船!

  明末這一段時間內,“海上馬車夫”的荷蘭橫行東亞海洋時,退守台灣的明鄭政權,依然結合西方航海技術,造出了殺傷力強大的鳥船:

  通常近六十米長的規模,裝備三十門左右的重型火炮,且學習了歐洲獨特的夾板船艙技術,因此中西合璧威力強大,一度壟斷了整個東亞航線。

  曆史上的康熙王朝,也有樣學樣,用更多的鳥船跨海東征,平定台灣。

  然而,從此之後,隨著中國徹底關上航海大門,絕唱的“鳥船”也被清王朝全部拆毀改裝。

  從此中國沿海,隻剩下噸位極小的袖珍小船,清朝水師的規模戰力,莫說比英國,就是比明朝也遠遠落後。

  落後挨打的命運,終於不可避免!

  熟悉華夏曆史的朱慈炯,自然知道,在明朝這個時期,華夏船隻大體分為三個派係。

  以北方為代表的的沙船,以福建為代表的福船,以廣州為代表的廣船。

  這三種船隻,都是因對各自境內海麵情況而設計的,是以,福船的威名雖然更大,然而在北方這種多沙,海麵平靜的地方,卻是不常用的。

  正因為這樣,北方通用水師船隻,都是沙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