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作者:呂是紅樓      更新:2020-11-09 13:59      字數:1616
  成元十年,朝廷動蕩不安,良王起兵造反,趁著夜色殺進了皇宮。

  良王是先帝的嫡長子,也就是當今聖上的大哥。先帝在世時,他一直已嫡長自立,認為自己是皇位唯一的繼承人。但讓他沒想到的是,最後坐上皇位的竟然是自己眾多兄弟中最是平庸無能的七弟。所以他一直懷恨在心,想著總有一天要奪回皇位。

  而此時陵西也爆發了數以萬計的農民起義,皇上派去了十萬大軍前去鎮壓。

  導致宮中現下能用到的兵力也就僅僅隻有幾百人的禁衛軍。良王也就是瞅準這個時機才下的手。

  叛軍雖然人數也不多,但是來勢洶洶,毫無預兆,宮中根本來不及做防備,所以不到一刻鍾的時間就已殺入了皇宮,逼著皇上退位。

  皇上其實本也無意坐這個皇位,當年也是臨危受命迫不得已才坐上去的。現下被逼宮,他就更加感到心力交瘁。

  可是他又深知這個良王的品性,自私自大,在當皇子的時候就沒少仗著自己的身份打壓眾兄弟,而且暗地裏收了不少的賄賂,搜刮民脂民膏,實在不是位有德之人。

  想到祖宗幾百年的基業不能斷送在他的手上,皇上也是寧死不屈,就是不簽退位詔書。

  良王眼看無法,於是決定攻其軟肋,以宮中婦孺的性命相要挾。

  他知道這位皇帝雖然無能,但是好在心善,斷然是見不得別人因為自己而死的。

  果然良王這個方法很是奏效,隻是才殺了幾個,皇上就坐不住了。

  最後隻能乖乖地把詔書給簽了。可就是在加印的時候,被挾持的禁衛軍突然衝破叛軍圍堵,殺了進來,將良王等人一並擒拿住。這場良王叛亂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而此次禁衛軍能夠釜底抽薪,卷土重來多虧了他們其中一個叫趙業的侍衛有勇有謀,指揮有方,這才平息了這場戰亂。

  趙業也因為護駕有功,從此一路扶搖直上,直至成了皇上的撫西大將軍,手握兵權,朝中一時之間沒有人可以與他抗衡,皇上對他也是器重有加。

  而趙業此人雖是草莽出身,但是有胸懷有抱負,絕不願隻做池中之物。

  這些年來他雖然深得皇上器重,官也越做越大,可是心裏的想法也越來越多。

  看到皇上昏庸,不辨是非,輕信讒言,導致許多有識之士鋃鐺入獄。朝中無賢臣,奸臣當道,民不聊生,四處哀鴻遍野。

  所以在央北鎮壓再次爆發的農民起義時,他決定效仿先賢,揭竿起義,從根源上解救黎民百姓於水火之中。

  成元十八年,在央北起義,率領三萬大軍往京城殺去。

  一路上趙業打著以民為主,造福蒼生的旗號,大肆招攬人員,還不斷招兵買馬,才短短數月人數就急增到了八萬。

  有了精兵強將,再加上趙業領導有方,起義軍勢如破竹,不出半年就已經殺到了西華京城腳下。

  眼看逼宮的場景又要上演了,宮中卻找不出一個可以領兵上陣的人,皇上心急如焚,倍感痛心。

  最後還是想到了自己的一位故人,此人在先帝時期也是一員猛將。下了三道密令,急招此人進宮,封其鎮北將軍,率領五萬大軍前往西華鎮壓起義軍。

  當然這鎮北將軍可不是浪得虛名,隻是第一仗就大獲全勝。

  但他也沒有因此沾沾自喜,掉以輕心,而是快速規劃好布防圖,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因為他心裏十分清楚兩軍各自的優勢。

  自己的軍隊背靠京都,糧草充足,隻要做好布防,一時半會兒,起義軍是攻不進來的。

  而起義軍的優勢就是軍隊人數眾多,士氣高。但是這也是他們的劣勢,人數眾多,消耗就大,隻要切斷他們糧草的運輸通道,不出十日他們就會彈盡糧絕,到時候不愁他們不投降。

  但最後顯然他輕敵了,因為他能想到的,趙業也能想到。

  趙業知道自己耗不起,決定速戰速決。三日之後就發起了進攻,而且隻攻鎮北軍防線最薄弱的地方。

  那是因為他們早就收買了鎮北軍內部的人,拿到了布防圖。

  起義軍兵多將廣,士氣高漲,又有布防圖在手,所以短短一日就攻下了西華。

  大勢已去,鎮北將軍帶領著剩餘幾十人被逼到了郊外,最後孤身墜崖了。

  鎮北將軍墜崖的消息傳到京都,皇上痛心疾首,跌足長歎,他一死朝廷也再無人可派,隻能眼睜睜敵看著起義軍一路暢通無阻,直逼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