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0章 技術
作者:河邊草      更新:2022-02-24 16:10      字數:2072
  像印刷術,造紙術這種位列華夏古代四大發明的東西,都是劃時代的技術,對於華夏文明的發展進程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後來很多人不太願意談論它們,主要是因為知恥而後勇的緣故。

  再輝煌的文明也有沒落的那一刻,隻有奮起向前,才有出路,沉浸在過去並不可取,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牢記曆史卻能增強民族的凝聚性。

  隻要不抱殘守缺,一個民族其實非常需要這些東西來讓大家獲得榮耀感,同時這也是民族的根係所在,因為失去曆史的民族沒有未來可言。

  ………………

  而身處曆史洪流之中的李破,正在一條寬敞的大道上狂奔,因為不用調整方向,所以速度會很快。

  有時候他甚至不得不慢下來瞅一瞅,車輪是不是出了問題。

  比如說造紙術,從東漢時蔡倫正式確立了造紙術的流程之後,到了前隋時期,紙張已經基本普及。

  技術上的問題在於一個性價比,造紙術從發明開始,就在極力的降低成本,直到取代舊有的技術。

  李破對此所知寥寥,可他的臣下們卻都各有造詣,有的人對造紙術的曆史很清楚,即便他們不記得那麽多,也可以查詢資料再來稟報於皇帝。

  所以說,掌握了皇權,可以極大的調動社會資源的時候,李破對於推動社會進步便有了一定的底氣。

  既然竇師綸等人說造紙術的工藝已經極為成熟,不好改動,那就從材料上想辦法,務必要壓低還顯貴重的紙張造價,進一步形成普及。

  這對於知識的傳播極為重要,配上印刷術,簡直是天作之合。

  尤其是晉末戰亂時期,別看烽煙四起,可一些技術依舊在進步當中,比起隋末戰亂來狀況要好上許多。

  這也許是因為江南並非遭到太大破壞的關係,誰知道呢。

  反正造紙術從五代到前隋這一段時間裏麵,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漢時隻能用麻類作為材料,現下則出現了各類紙張。

  那麽也就是個試錯的問題了,用各種材料來造紙,找出一種造價低,質量卻有保證的材料出來即可。

  ………………

  中原王朝一個很不好的習慣就是,許多技術都是在民間發明,並取得普及,朝廷卻是坐享其成。

  高興了推廣一下,不高興就任由其自行發展,美其名曰,道法自然。

  前麵的王朝還好些,到了後來兩個王朝,幹脆就死命的堵住技術革新之路,連坐享其成都不願意幹了,很是讓人糟心。

  李破自然不同,打天下的時候顧不上這些,手中資源也不夠看,如今就不一樣了,比如說匠作監的人員從他登基之後開始,到現在已經猛增了十倍有餘。

  這還不算太常寺,少府招攬的工匠,大夫等各色人等,工匠的地位眼瞅著便在急速的上升。

  本來在前隋年間,工匠地位便很牢固,不然也不會出現諸如宇文愷,何稠之類的建造大家。

  如今以眼光比較長遠的人來看,大唐必將更勝一籌,誰讓大唐的開國之君如此的重視諸般工藝呢。

  其實如今效果還未怎顯現,畢竟掃平諸侯才沒幾年。

  可隻要這麽做下去,必定會形成一種風氣,就像此時臣民盡都尚武一般,工匠既然受官府重視,那麽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投身於此。

  風氣漸漸形成之後,也就沒什麽人再會說奇技淫巧,不值一提了。

  …………

  而因為有著朝廷支持,不計成本的投入,今年將作監那邊便已有了些進展。

  竇師綸上書表奏,南方出現的一種竹紙好像還不錯,實物由福建道那邊送了過來,川南道也有所發現。

  說起來也是可笑,閩南地區的人們以竹漿造紙,開始時可不是讓人書寫用的,而是那邊用這個代替了帛布,敬奉鬼神。

  簡單來說就是燒紙錢,那邊的人生活比較困苦,鬼神也多,於是便想著法子降低成本,便出現了火紙,也就是竹紙。

  李破聽聞此事也是哭笑不得,人們群眾的創造力果然是無窮無盡,什麽事都能幹的出來。

  而他們口中的火紙出現已久,甚至已無法考證源頭。

  那邊的貴族們其實已經用上了上好的竹紙,隻是你要不去發掘,不定什麽時候才能傳入中原地區呢。

  蜀中的情況類似,隻是因為蠻族多一些,他們才不會去燒什麽紙錢,所以不如那邊盛行而已。

  當然了,這事報是報上來了,還得等匠作監的工匠試驗一番。

  長安城中不缺竹林,但和南邊的竹子不一樣,也不知好不好用,好在離著蜀中近,實驗材料倒的不缺。

  聽到這些,李破覺著竹子真是個好東西啊,渾身都是寶,還能喂熊貓……他很多年沒有吃到鮮美的竹筍了,也許可以借此嚐一嚐?

  皇帝關注的事情自然是頭等大事,前些時竇師綸便已經派人去了成都,如果結果好的話,那麽南邊就可以拓展一下造紙行業了。

  李破稍稍擔心了一下國寶的命運,卻也沒有任何保護動物的想法,隻督促臣下們用心辦事,其他一概不管。

  ………………

  匠作監今年也很忙碌,春耕結束之後,他們要匯合工部,司農寺等處官員,去到各地修整道路溝渠。

  李破也在四月份的時候下詔,今年要清理運河航道,天下平定下來之後,漕運的問題日益凸顯。

  前隋的遺澤其實大部分都集中在運河之上,不管當年修運河多麽的勞民傷財,又造成了怎樣嚴重的後果,運河都屬於前隋最為寶貴的遺產之一。

  隻是朝廷吸取了前朝的教訓,一直克製的沒有征用民夫,今年則不同了,朝廷免征稅賦的承諾大多到了期限。

  隻有那些破壞最嚴重的地區還在保護之列,但朝廷可以啟用各處駐軍來完成既定的任務。

  軍民一家親嘛,這不是後來所獨有的景象,這是有傳統的,曆朝曆代都有軍人救災,參加各種工程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