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6章 繼承
作者:河邊草      更新:2021-09-02 16:50      字數:3127
  有人曾經說過,想要了解一個文明,那就去了解它的宗教。

  不管這話有沒有道理,對於如今的吐蕃來說,卻很合適。

  吐蕃的宗教確實包含了它的起源和文明進程,其中可不止人們常說的神神鬼鬼之類的東西。

  比如說天赤七王,其實就是朗日輪讚建立吐蕃之後,將之前的七位先王奉為了神靈,可以通過這些神話故事來了解吐蕃諸部的權力變遷,以及社會形態上的變化。

  他們宗教神話中也描述了香雄(也稱象雄)的強盛,當然了,誇大在所難免,也不用太過當真,從中體會一下風土人情卻還是可以的。

  吐蕃現在也是個****的王國,祭司,巫卜,還有一些僧人在吐蕃地位很高,甚至某些人可以淩駕於王權之上,對吐蕃政軍兩事的影響力非同一般。

  君王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事情在中原是要受到極大詬病的,可在吐蕃就很正常,沒事就祭祀一下,算上一卦,這些是吐蕃貴族們的日常。

  尤其重要的是,他們依舊保留著用奴隸進行血祭的習俗,這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王朝最為明確的區別之一。

  另外吐蕃的宗教還包括了天文,地理,文學,各種工藝,政治等等內容,一鍋的大雜燴,最後都歸於神靈的恩賜。

  和西邊的那些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很有包容性,吐蕃建立了不少的廟宇,和中原的書院差不多,貴族子弟少年時大多數都要進入寺廟進行修行。

  期間學習吐蕃的文字,語言以及各類知識,並不是天天念佛拜神,可以說如今吐蕃的上層社會處於一個很開放的時間段,落後歸落後,卻並不排斥外來的文明輸入。

  這也許就是吐蕃的發展潛力所在,而他們的商業氛圍比中原更加濃厚,會對他們的社會發展帶來很多積極作用。

  當然了,商人的貪婪無度,同樣可能給他們帶來滅頂之災。

  ………………

  李破在太極殿中饒有興致的和鬆摩哈赤探討了一下吐蕃的宗教,又引著鬆摩哈赤說了說朗日輪讚統一吐蕃諸部並建立吐蕃王國的過程。

  然後……也就沒什麽然後了,吐蕃地處高原南端,和當世人們所說的高地相距數千裏,是個無法觸及的地域。

  尚處於半蒙昧狀態的吐蕃人好像也並不算愚蠢,懂得審時度勢。

  那麽在戰略上就應該做出一定的調整,盡量消滅其有生力量,削弱其國力,讓其自亂陣腳,是對付這種剛剛崛起的部落聯盟王國的最佳辦法。

  而且商人總是容易被收買,想來吐蕃人亦是如此……

  結盟……吐蕃人想多了,盟友之間要互惠互利,起碼要維持基本的和平,雙方好像都沒有這樣的意願。

  因為鬆摩哈赤見大唐皇帝和顏悅色的好像很好說話,便提出了一個很奇葩的建議。

  他大致意思是說兩國交惡是因為高地上的將軍們擅自行事的結果,王城離著高地太遠,朗日輪讚不好進行懲罰,在這上麵需要得到大唐的幫助。

  他說的已經盡量委婉,可吐蕃的語言藝術明顯沒到那個程度,李破一下就明白,吐蕃國內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邊將好像脫離了吐蕃國王的控製,想讓大唐出兵進行幹預。

  這比較像當年突厥始畢可汗死後,貴族們爭奪汗位,阿史那楊環找他來做外援……

  吐蕃來使求和的目的一下便清晰了許多,結盟通商之類都是表麵,想讓大唐來做刀劍,砍去吐蕃的粗枝爛葉才是本質。

  這真是……無知者無畏……

  清楚了這些,李破無心再與其深談,吐蕃人的這點“誠意”會獲得大唐的回應,隻不過一定不像他們自己想的那麽美好就是了。

  等結束了這場會麵,李破思量了一下,便吩咐道:“傳尉遲恭,阿史那容真和兵部郎中謝政來見。”

  尉遲恭和阿史那容真來的很快,謝政要慢一些。

  尉遲恭剛剛上崗,正在接管皇城防衛諸事,阿史那容真管的則是皇宮內衛,內外本來分的很清楚。

  可羽林軍即將重建,肯定是以左右千牛備身府作為核心,羽林軍的職責正在商議之中。

  除了衛戍皇城,宿衛禁中,之外還有充當皇帝儀仗,護衛皇室外戚府邸安全,以及守衛京師各個衙署等等職責。

  現在討論的主要問題是,左右屯衛是不是也要歸入羽林軍統屬,還是按照兵部建議的那樣,讓各個衛府輪流挑選精銳入京拱衛京師,而左右屯衛將來可以歸入東宮管轄。

  讓太子組建一套自己的班底,熟悉軍政兩事,為將來繼承皇位做準備。

  兵部的建議很有道理,爭論正在趨於一致,大將軍尉遲恭回朝為此添了一點變數。

  左屯衛大將軍竇琮是個大嘴巴,但在其兄兵部侍郎竇軌的嚴厲警告之下沒敢出聲,不管是歸入羽林軍,還是拱衛東宮,對於左屯衛大將軍來說,此時都不易說話。

  右屯衛大將軍趙世勳被派往了代州,至今未歸,這人出身當年的漢王親軍,以悍勇無畏聞名於軍中,向來忠心耿耿,隻要皇帝拿定主意,他都不會有任何話說。

  阿史那貴妃現在統領的是右千牛備身府,一直在護衛宮禁,對外麵的紛紛擾擾不感興趣,兵部派人去請教了幾次,都不得要領。

  那麽唯一能夠說話就是剛剛回京的尉遲敬德了,在稍稍了解了一下情況之後,這位柱國大將軍,開國公就和兵部的人產生了爭執。

  他自然是想把左右屯衛都納入將要組建的羽林軍中,兵權這東西,軍前將領們自然是當仁不讓,權力越大越好。

  他的理由也強而有力,東宮要兵權做什麽?熟悉軍事?羽林軍難道就不聽太子指使了?一句話便堵的兵部尚書尉遲信等人沒了話說。

  這事真不好解釋,你總不能說皇帝和太子之間並非親密無間,相互製衡才是常態。

  太子不可能事事都對皇帝唯唯諾諾,他需要有自己的勢力,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下,才能鍛煉出有為的君主。

  不然的話,上位之後也是個廢物,繼承皇位的太子隻靠親情能行嗎?

  道理就是這麽個道理,貴族們都是心知肚明,可話卻不好說出口,所以跟尉遲恭這樣的家夥根本解釋不通。

  李破就覺著很有趣,想看看臣下們最後怎麽來解決,如果最終要報上來由他自己裁決,那就太過無能了。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他年富力強,繼承人的選擇還提不上日程。

  唐典中明確規定了長子繼承製,對於東宮的配置其實也有所規定,但在這事上唐典的規定就不那麽有約束力了。

  所謂君權天授,而且作為開國皇帝若在這些事情上沒有一言而決的權力,那還談什麽開國之君?

  今年他的長子李原已經七歲,學業不怎麽樣,但人不傻,性情活潑開朗,對待身邊的小夥伴也還不錯。

  現在已經有人在催促他立下太子,李破覺著有點早,他打算今明兩年給兒子封王,讓他一邊學習,一邊嚐試著管點事情,比如讓他搬家出去居住,看看他能不能管得住自己。

  作為皇子,學識可以不成,但一定要懂得克製自己的欲望,貫徹自己的意誌,那就先從管理自己的生活開始吧。

  七八歲的孩子,在後來人眼中過於稚嫩,還是什麽都不懂的年紀。

  可在當世貴族人家,七八歲則是男性意識覺醒的年紀,能夠初初明白什麽事情該做,什麽事情又不能去做。

  要是你還懵懵懂懂,當自己是個無知孩童,你再長大一些就會明白,在那個時候你失去了多少家族的資源支持。

  皇家也是如此,無情之處尤甚。

  如果兩三年下來,李原的府中烏煙瘴氣,不但陪伴在他身邊的人要倒黴,李原怕是也要失去繼承皇位的資格。

  在這一點上,慢慢傾向於長子繼承製,認為會在將來省去無數麻煩的李破也不會有所猶豫。

  諾大的基業怎能交給一個廢物?

  ……………………

  三個人陸續來到太極殿中。

  謝政來時,其他兩人已經等候良久。

  尉遲恭目不斜視的坐在椅子上,和皇帝有一搭沒一搭的說著話。

  阿史那容真則站在皇後李碧的身邊,聚精會神的看著她覽閱奏折,好像她能看得懂似的。

  李碧不時的抬頭看她一眼,想要趕走這個礙眼的家夥,但阿史那容真不為所動,她覺著自己也應該在這裏弄張椅子,好像很不錯的樣子。

  西突厥來人最近陸續都拜訪了她的妹妹阿史那雲真,阿史那雲真像傳聲筒一樣把來人的說辭跟她講了講。

  其實根本沒必要,西突厥那些人在她看來盡都該死,也就是沒讓他看到,不然的話她都送了他們去見天神。

  她覺得阿史那雲真不該拿這些事來煩她,稍稍怪責了兩句,嚇的阿史那雲真再也不敢入宮來見了,不知什麽時候能緩過來。

  ………………

  “臣參見……陛下。”

  李破擺了擺手,讓急匆匆趕來的謝政坐下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