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辦法
作者:河邊草      更新:2021-05-25 18:33      字數:2212
  蕭禹先順著阿姐的意,聲討了宇文氏一番,什麽秉性涼薄,忘恩負義之類的話,順口也就說了出來。

  實際上呢,宇文氏跟蘭陵蕭氏的恩怨由來已久,北周宇文氏滅南梁,後又立蕭氏子孫為西梁之主,直到文皇帝楊堅伐南陳之前,順便取消了西梁蕭氏的帝號,取蕭氏一族入長安,蘭陵蕭氏才徹底成為了隋臣。

  兵戈相見那些年,兩家就是世仇大敵,一起歸於前隋之後,可以說在蕭氏麵前,宇文氏的人總要有一些優越感。

  宇文氏大多自稱是鮮卑人,其實他們是匈奴種,在遼東地區活動的時候,融入了鮮卑諸部當中,成為了鮮卑一族的支係。

  到了西魏年間,宇文泰奠定了關西世族的基礎,宇文氏一下就發展壯大了起來。

  宇文述一支就是宇文泰的子孫,他們也正是宇文氏的主枝,隻是他們比較鬆散,借勢而起之後很快就走上了下坡路。

  文皇帝楊堅登基之後,把宇文泰的子孫弄死了不少,比如說宇文述的父親宇文盛就是被楊堅所殺,改朝換代嘛,倒也不算稀奇。

  蕭氏和宇文氏那是國仇,同殿為臣之後也不很對付,如今又添一樁恩怨,其實算不上什麽大事。

  這年頭拋妻棄子以求富貴的人多了去了,宇文士及才從哪到哪,隻不過宇文氏漸呈敗落之勢,朝中高官當中,幾乎已經見不到宇文這個姓氏。

  如今一眼望去,也就是中書侍郎宇文士及,還有外麵的宇文歆,宇文鑊兄弟還算顯眼,這就是關西大閥宇文氏的現狀,很有讓人上去踢上兩腳的衝動。

  而在文皇帝楊堅當政時期,宇文氏更是被按在地上一頓摩擦,光宇文泰的直係子孫被殺的就有上百人之多。

  ……………………

  說話間,蕭禹看了看神情落寞,一言不發的甥女,心裏也漸漸惱火了起來,心裏暗罵宇文士及真不是東西,便示意阿姐將甥女支開,也好說話。

  蕭氏心領神會,擺了擺手道:“你回去吧,記得去後園修剪一下花草,別總是在屋裏悶著。”

  等楊毓走了,蕭禹才直言道:“宇文氏已大不如前,也正因如此,一個門下侍郎足以讓人鼎力維護……”

  蕭氏笑笑,看著蕭禹道:“阿弟言重了,我也沒想怎麽樣他,隻是不想在長安見到他而已。”

  蕭禹捋了捋胡子心說,那廝剛晉門下侍郎沒幾天就被趕出京師,估計得吐血三升,若是終身不得回京,那賊頭賊腦,見風使舵的宇文三郎非得鬱鬱成疾不可。

  “阿姐莫急,若隻趕他出京,此易事爾,弟有三策可以成事……”

  蕭氏擺了擺手,“少來這些,我又不是皇帝,有什麽話盡管直說便了,隻是出口氣罷了,你一個中書令如此大材小用,我也很過意不去呢。”

  聽了這貌似譏諷的話,蕭禹嘴角不由抽動了一下,知道阿姐不滿意他的吞吞吐吐,無奈的笑笑道:“第一……阿姐可直接向至尊進言陳情,至尊……應無不準……”

  蕭氏的目光一下銳利了起來,也不知是被氣的,還是被羞的,白皙的麵龐上隱隱透出了些紅暈。

  蕭禹一瞧乖乖轉了口風,“嗯,此為家事,所謂家醜不能外揚,是七郎說錯話了,那就不如讓大女另擇良人。

  一來可解其心結,後半生也能過的順遂一些,二來……那廝乃負恩薄幸之人,羞他一羞,他還哪有臉麵立於朝堂之上?俺再尋人去與他說話,估計他自己便求請外放了。”

  說完蕭禹羞愧的低下了頭,一個中書令想出如此陰損主意,避重就輕也就算了,主意也偏於下作,確實應該羞慚一下。

  可作為母親的蕭氏倒覺著這個主意還不錯,這些年戰亂不休,關西女兒喪夫的不少,紛紛改嫁之下已成為長安貴族一景,名節之說在當世,尤其是貴族中間,並無多少市場。

  但思忖良久,蕭氏還是緩緩搖頭道:“大娘心事未了,還是等兩年再說吧,再說宇文家的賊子,向來臉皮厚如城牆,什麽醃臢事都做的出來,還怕這點羞辱?”

  蕭禹砸吧了一下嘴巴,心裏稍微鬆了口氣,蕭氏女另嫁倒是不愁沒有人家迎娶,可畢竟不是什麽光彩的事情。

  於是蕭禹又道:“即是如此,那阿姐就耐心聽七郎說說朝中之事吧。

  宇文三郎以降人之身而晉高位,是受了門下侍郎長孫順德舉薦,其中出力的應該是戶部侍郎段綸,他與宇文士及向來交好。

  長孫順德嘛,其人跟封倫爭侍中之位不成,便想與宇文士及相聯,共抗封倫。

  封倫那人機巧百出,在至尊麵前甚得寵信,一直不動聲色怕是因為朝中舉措頻出,他又剛晉侍中之職不久,不想讓至尊以為他不能容人而已。

  其實隻需給封倫遞上刀劍,他自然便要向人發難……”

  蕭氏做了十幾年的皇後,對朝中這種黨同伐異的事情早已見怪不怪,此時微微點頭道:“這麽說來也就不用做什麽了?那你還出那些鬼主意作甚?”

  蕭禹苦笑一聲道:“至尊的性情阿姐應該曉得,向來量才而用,不然工部尚書雲定興那樣聲名狼藉之人又怎會還在其位?

  宇文三郎頗有才幹,又出身宇文閥嫡支,即便私德有虧,至尊應也不會因此事而輕罷其職,不然的話,以封德彝之為人,早已借此生事,把他趕出門下了……”

  說到這裏,蕭禹頓住,其實有一句話他沒說,那就是朝臣們的千言萬語,說不定也頂不上阿姐的一句話,隻要阿姐在皇帝麵前表露出不喜宇文士及為人的意思,也許宇文士及第二天就出京公幹去了。

  實在不行的話,與突厥會盟之事還在你來我往的商討階段,把宇文三郎弄去漠北跟突厥可汗去說話也是一條路子。

  其實辦法很多,可想動門下侍郎這樣的備選宰相卻是真不容易,若是簡單的話,蕭禹也不會動不了劉政會和岑文本。

  像這些走到一定位置的人,最重要的還是看皇帝的意思,臣下們相互攻訐,製造口實把柄,皇帝從中挑挑揀揀,看誰最不像話,便可拿來做法。

  這才是朝堂政爭的真實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