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不戰
作者:河邊草      更新:2020-12-20 16:07      字數:3233
  突厥人撤軍回五原了。

  當尉遲恭幾個得到這個消息並聚在一起的時候,麵麵相覷間,誰也說不出話來了,突厥人竟然連正麵戰上一場的勇氣都沒有就轉身跑了,這怎麽可能?

  幾個人嘴裏開始發苦,突厥人撤軍而走,算是好消息吧?畢竟數萬騎蜂擁而來,實是不可小覷。

  可敵軍就這麽走了,頓時讓他們處於了一種尷尬的境地,大軍在合水過冬?那是開玩笑,合水城不大,也沒什麽草場,並非騎兵駐軍的好地方。

  兩萬多騎兵根本不可能留在這裏過冬,本想著跟突厥人打完一仗之後,立即後撤,可這會兒嘛,撤還是不撤呢?

  去追擊突厥人?那將非常危險,因為天氣越來越冷,每拖上一天,離失敗也就近了一步,突厥人或許也拖不起,可數萬騎兵的追逐,將是一場非常非常殘酷的戰事。

  雙方好像都禁受不住那樣的損失,不然突厥人不會退兵的,走了那麽長的路才來到這裏,退兵顯然是一個艱難的抉擇。

  可突厥人還是走了,說明他們有一個很理智,威望也很高的統帥。

  “你說若是將主領兵,會不會率我等追上去?”李年問了一句。

  大家心情都不太好,薛萬徹哼了一聲道“至尊用兵如神,這麽多的騎兵在手,哪能容突厥崽子過了長城?估計早在朔方就將其潰了……”

  尉遲恭將手一攤,道了一句,“若任其退走,豈非顯得我等無能?你們也別說這些閑話,先想想怎麽辦吧。”

  李年一拍桌子,“你們先在這裏瞧瞧,過兩日若是突厥人走了,你們就率軍回京兆過冬,我帶幾千人追上去,總得讓突厥崽子曉得,即敢南來,不流些血下來怎麽成?”

  尉遲恭看向薛萬徹,薛萬徹笑了起來,拱手道“還是讓俺去吧,李無壽勇猛過人,就怕他帶兵去了回不來,畢竟突厥人全軍而返,領軍之人也頗有智謀……”

  沒等李年說話,尉遲恭便點頭道“那就有勞賢弟了,一定記得,以半月為限,莫要走的太遠。”

  李年看著眼前的兩個家夥氣是不打一處來,“俺怎麽就回不來了?這些年下來,俺不還是好好的?你們兩個給俺先說個明白。”

  兩個人也不為己甚,好生“安慰”了一番,各人領兵都有不同,李年所部適合為大軍先鋒,衝陣亦可,但你讓他帶人去進行騷擾作戰,就不太得力了,很可能變成硬碰硬的廝殺。

  其實他們也都明白,此次戰事算是差不多結束了,突厥人不可能在五原過冬,退回草原也不太可能,路程遠了些,這麽一路跋涉的再走回去,以後頡利汗也就不用再征召戰士們作戰了。

  那麽突厥人的去向其實隻有一個,那就是向西到靈武去過冬,那裏是梁師都的老巢,梁師都是突厥人的奴仆,正好可以給主人獻媚一番。

  嗯,那廝還沒有拔掉靈州的李道宗,都多少年了,真是無能的很了,突厥人去了可能還得幫他一把。

  至於那裏發生什麽故事,尉遲恭等人並不關心,無論是梁師都還是李道宗,如今都是大唐的敵人。

  而薛萬徹此時帶兵出去,就是看看突厥人的去向,別是想以退為進,戲耍大家一番,如果是那樣的話,可就太好笑了。

  之外若能拖慢突厥人的行程,也不妨做一下,每拖一天,突厥人也會感覺分外難受,再者說了,突厥西方汗來到自家的地盤,若不招待一番,豈非失禮?

  其實和當年前隋與突厥交戰時運用的戰術差不多,突厥人來時,便堅壁清野,使其無所收獲,等突厥人走後,便追上去進行騷擾。

  很多時候都能有所得,因為突厥人征召的是各部戰士,一旦撤軍,他們很快便會分散開來回去自己的部落,這就是隋軍等待已久的機會。

  每次突厥人來攻,使其無利可圖,卻又損失慘重,這就是當年隋軍所采用的戰術,非常實用,沒幾年便將突厥人遠遠的驅離了長城沿線,並劃出了寬寬的戰爭隔離帶。

  …………………………

  最終是薛萬徹率三千騎趨五原,並在之後的幾天,“護送”突厥人離開。

  不出預料的,數萬突厥大軍沿著長城向西進發,很快便進入了梁師都的地盤,於是薛萬徹悻悻而返,突厥人沒給他任何偷襲的機會,並幾次想要吞掉圍繞在身邊的鬣狗。

  三四天的時間,和突厥人接戰兩次,薛萬徹都是稍觸即走,不給突厥人纏上自己的機會,而突厥人好像也變得分外的聰明,懂得了窮寇莫追的道理。

  ………………………………

  大唐元貞元年八月末,這場看似一觸即發,卻又虎頭蛇尾的戰事徹底的結束了,突厥人去到靈武過冬,尉遲恭等人則率軍返回京兆。

  來年是不是還能再續前緣,就要看突厥人的動向了,可依照之前的態勢來看,突厥人返身再戰的可能已經微乎其微。

  突厥的西方汗竟然不再能打得起一場數萬人的戰事,其實也明確的顯示出突厥的衰弱,要知道當年隻西方汗身邊的突厥精騎就有三四萬人之多呢。

  南北方三個強大的帝國,在十餘年間因為相互征伐都陷入了動蕩之中,並快速的衰弱了下來,也是千載難得一見的場景了。

  ………………………………

  九月初一,長安在兩場風雪過後,已是滿城銀裝。

  太極殿上,李破第一次召開了大朝會,滿朝文武皆至太極殿中聽取朝政。

  給李破的感覺是大朝會很枯燥,主要的意義嘛,一來就是隔著半個月,皇帝就要見上朝臣一麵,以免一些人忘了皇帝長什麽樣子,之外還能告訴臣下們,不用擔心朕的身體。

  二來呢,要向所有朝臣宣讀一下前半個月發出的重要的政令,讓所有人對朝廷動向有個大致的了解,以免產生政治上的誤判。

  第三個,則是一些重要官職的任免也會在大朝會上提及。

  還有就是未來半個月或者是一年,甚或是幾年的一些重要規劃等等。

  大概上就相當於後來的政治簡報會議和新聞聯播合並到一處。

  幾乎不會有人在大朝會期間隨意的說什麽,各部出來發言的人都是選好了的,說的東西事先也要擬定好了並報於殿中監,然後挨個發言。

  誰要是敢在這樣一個場合大聲喧嘩,相互攻訐,脫什麽靴子,或者撞柱子玩,都將被處以極刑。

  可以說,大朝會是最嚴肅的政治會議,任何會損害它的權威的事件都可以稱之為政治事故。

  前隋最著名的一次大朝會事件就是大將軍史萬歲當庭抗辯,為自己和太子楊勇喊冤,於是隋文帝將其當庭杖殺。

  後來人喜歡在這樣一個場合加上些聯想,比如說忠奸之間的激烈衝突,或者在大朝會上顯示一下個人的才學什麽的,其實幾乎都是編纂而來。

  李破就在大朝會期間聽的昏昏欲睡,覺著乏善可陳,卻又不可或缺,這就是大朝會的真實寫照。

  從實際意義來看,小朝會要比大朝會重要的多,商談的事務也要多的多,大朝會上宣布的東西一般都是在小朝會上製定好了的,並在大朝會上廣而告之。

  就像是突厥人來犯的消息,小朝會上已經討論了許久,直到今天才在大朝會上公布,讓很多不知情的朝臣都很吃驚,不知不覺間竟是經曆了一番凶險嗎?

  消息控製的很好,主要還是因為戰事發生的地方離著長安還很遠,與官員們並沒有產生太多的利益相關而已。

  如果突厥人馬接近了京兆你再試試,恐怕早已鬧的滿城風雨了。

  同時這也是關西貴族們近些年來再次聽到關於突厥人進犯的消息,不聲不響的突厥人又撤軍了。

  關西人倒也不怕跟突厥人交戰,隻是有些懷疑消息的準確性罷了,新皇需要誇功,前方將士同樣需要功勳來點綴自己的前程。

  當然了,大朝會上宣讀的消息一般不用質疑它的真偽,即便是假的,過後它也一定會變成是真的。

  突厥人來了又走了,聰明人都能從這封戰報上麵讀出不一樣的含義。

  比如說草原上的風吹草動竟然能很快傳到長安,這足以說明大唐消息之靈通遠非李淵時可比。

  而以突厥人之貪婪,他們又怎麽會輕易撤軍,這同樣顯示出唐軍之能戰,竟足以震懾住數萬突厥騎軍。

  雖未有斬獲,可這條消息傳開之後,卻能讓人迅速對新的政權產生充足的信心。

  外敵和內訌到底不一樣嘛。

  …………………………

  下了朝會,脫掉累贅的朝服,李破感到一身的輕鬆,到了太極殿偏殿,屈突通等人已經等候在了那裏。

  尉遲恭等人已經回軍京兆,詳細的戰報終於來到他的案上,雖然沒有什麽斬獲,可也算是一場不大不小的勝利。

  和前方將領想的不同,李破覺著這樣的結果最好不過……

  <scrpt>();</s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