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第237章 交好
作者:河邊草      更新:2020-11-04 03:32      字數:3406
  李碧很擔心父親的安危,要知道如今天下大亂,道路隔絕,長安哪裏是那麽好回的?

  但李靖走的太快,誰擔心也沒用。

  大業十二年七月末,大隋的戰亂好像突然間便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河北,高士達與竇建德合兵,於河間大敗隋軍數萬,陣斬涿郡通守郭絢,自天下大亂以來,這還是第一次農民軍在正麵戰場上,擊敗如此眾多的官兵。

  這與郭絢輕敵冒進有著很大的關係,但農民軍在相互吞並當中,戰鬥力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

  而且,經過幾年的戰亂,河北山東曾經參加過北征的將士軍卒,紛紛投入亂軍當中,為亂軍訓練人馬,也漸漸顯出了成效。

  河北山東的農民軍到了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是那種打仗一窩蜂,逃跑亂哄哄的亂民了,此時,已是可以用軍伍來稱呼他們。

  大敗官軍最大的福利,其實就是降卒,這會讓義軍越發壯大。

  這個時候,義軍的缺點再次暴露了出來,竇建德和高士達產生了分歧,竇建德主張縮回山東去,外麵太危險了,還是山東好啊,自家地方呆著多好。

  高士達進取欲望很強烈,他覺得戰勝了郭絢,正應該攻城略地,將河北也打下來,山東現在有什麽?除了荒涼的田野,就是滿地的白骨,他是不願回去了,河北的幾處大糧倉,才是他的目標。

  於是,高士達率軍出了山東,竇建德也樂嗬嗬的回去山東了,有探路的,他表示很高興。

  大業十二年的後半段,在河北山東大地上,毫無疑問是太仆楊義臣的天下。

  這個人又是個能征慣戰的老將,來曆就不用詳述了。

  其實,大業年間,這樣的朝廷宿將數都數不過來,他們都是參加了無數的戰爭成長起來的人才,任拿出一個來,一生所經曆的戰事以及所立下的功勳,都能讓後來所謂的名將們掩麵而走。

  可惜,隋帝楊廣玩的太嗨了,這麽多能征慣戰的將領,硬是沒頂住。

  大業十二年秋天,楊義臣募兵數萬,幾乎沒怎麽費力,就把河北亂軍挨個掃了一遍。

  先就是高士達,這廝一頭碰在了楊義臣這塊老硬老硬的石頭上。

  於是,高士達敗死,剩下的殘兵敗將,灰溜溜的逃回了山東,都讓竇建德給收了。

  接著就是張金稱,這個著名的殺人魔王終於走了盡頭,一戰之下,被楊義臣殺的大敗,楊義臣恨其殘虐,命人窮索山川,點名要他的人頭。

  到了大業十二年末,終於將這個殺人魔王從清河捉拿歸案。

  楊義臣用最為殘酷的刑罰,處死了張金稱,據說百姓拍手稱快,競相上前,欲食金稱之肉而後快。

  其實,這又是後來人的修飾了,張金稱是殺人魔王不假,但民憤沒那麽大,楊義臣公布其罪狀,將其懸頭示眾,也沒達到什麽安穩民心的作用。

  他和張須陀遇到的情況差不多,剿了一撥又起一撥,除非你把河北,山東的人都殺光了,那確實也就消停了。

  之後楊義臣又活捉了格謙,這個自稱燕王的家夥擁兵不少,但名聲沒那麽大,這人被捉住之後就降了楊義臣。

  可以說,楊義臣轉戰河北諸地,完全沒有對手,而且收服了不少義軍,隊伍也開始壯大了起來。

  不過很快,東都的人們就有點害怕了,楊義臣這個家夥可是姓楊的,深受楊廣器重,一家子都是楊氏忠臣。

  於是,東都的詔令,嗯,也不能說什麽詔令了,楊廣跑江都去了,兩淮杜伏威,蒲功拓等聲勢也越來越大,江都跟東都快要斷了聯係了。

  所以所謂的詔令,其實就都是東都的臣子們在自作主張了。

  也不用多說了,就是要招楊義臣回東都。

  於是,楊義臣在大業十二年所做的一切,除了便宜了竇建德之外,就沒見什麽效果了。

  這種比較作死的行為,在亂世來臨之後,其實也不用多做評述了,很多令人難以理解的事情,在這個時候發生,都能找到一定的理由,也都在正常範圍之內。

  實際上,七月初的時候,楊義臣的孫兒楊信去到晉陽,帶來了東都諭令,請太原留守李淵出兵助楊義臣在河北平叛。

  李淵轉手,把楊信打發來了馬邑,讓他找馬邑太守王仁恭借兵。

  這就是標準的踢皮球了,王仁恭一聽,直接叫來了郡尉劉武周,讓劉武周出兵河北。

  劉武周哈哈一笑,跟楊信就說,恒安鎮軍兵強馬壯,你若能說動恒安鎮將李破,出兵之事易爾。

  其實,能讓這麽多人推來推去,不但說明朝廷的諭令早已不出東郡,誰也不會拿什麽朝廷諭令當回事兒了,而且也說明,楊氏確實不好惹,沒人願意得罪他們。

  楊信也沒報太大的希望,對這些推諉也早已麻木了,連惱都惱不起來,天下這麽亂,誰也顧得上誰啊,也就是他的祖父,還盡職盡責的想要為朝廷盡力,其他人,誰能指望的上呢。

  他又去到雲內,不過是馬邑郡尉劉武周實在熱情的過分,幾乎是派人拉著他去的。

  恒安鎮軍到底是個什麽狀況,楊信其實也是一無所知,隻知道恒安鎮將叫李破,是前馬邑郡丞李靖的女婿。

  不過他到了雲內,卻真還就有了驚喜。

  恒安鎮將李破夫妻,熱情的招待了他,對他父祖,也是大表欽服,這是他來到晉地之後,受到的最為友好的接待了。

  過了沒兩天,恒安鎮將李破便令校尉陳圓,帶一千人馬跟隨楊信去河北楊義臣賬下效力,一千人實在算不上多,但這可是邊軍精銳,刀槍鎧甲齊備,還有著二百騎兵。

  就這樣的一千人,足頂數千從各處招募的府兵來用了。

  這樣的人情,就由不得楊信不感激了。

  在告辭離開的時候,楊信捶著胸膛跟李破說,將來將軍若有為難之處需要楊氏出力,盡管來信,楊氏定全力助之。

  李破則挽著他的胳膊笑言,楊公一門忠烈,我等素來欽服,如今略盡綿薄,當不得一個謝字,將來的事情不好說,還是請楊兄記得,馬邑這裏還有李破這麽個朋友吧。

  楊信記沒記住這句話不知道,反正這個急人所難的情誼算是記住了。

  他不知道的是,楊義臣這個名字,其他人到是如雷貫耳,唯獨這位總是笑眯眯的恒安鎮將不怎麽熟悉。

  頭一次聽聞這個名字,還是在征伐遼東的時候,楊義臣隨宇文述攻平壤,算是三十萬大軍當中的高級軍官。

  跑的和宇文述等人一樣的快,讓李破很是鄙視。

  楊信來了恒安鎮,照李破的想法,那就趕走了了事,這些吃人飯不幹人事的家夥,死不死吧。

  但他現在有個門閥出身的婆娘呢,跟他詳細的說了說楊氏的來曆,皇家賜姓,原來是姓尉遲,世代將門,而且名聲很不錯,如今恒安鎮勢單力孤的,就算不去助人,也不應該得罪這樣的人才對。

  李破仔細琢磨了一番,覺著李碧說的不錯,如今這年頭,家世好的太占便宜,不交好就算了,也犯不上得罪他們。

  納過悶來,他的主意就來了。

  錦上添花遠不如雪中送炭,恒安鎮的新兵也需要磨礪,李破立馬決定,給楊氏這個麵子,這其實也是他第一次有目的的嚐試交好門閥子弟。

  做的很大氣,效果也很不錯。

  至於這一千兵馬借出去,還能不能回來,李破不太擔心,陳圓如今已是他的心腹將領,若是這樣的人也靠不住,那他就得琢磨琢磨,自己有哪裏不對了。

  當然,這些事情也是做給劉武周看的,你瞧瞧,恒安鎮借兵出去了,這下你又能放心點了吧?

  至於之後“放了心”的劉武周能做出什麽來,李破還真不敢確定。

  等到送走了楊信一行,恒安鎮軍也開始整軍備戰了。

  李破跟王慶早早的算了算,今年的任務沒有去年那麽重了,去年到了冬天的時候,要是不打那一仗,連冬天你都過不去。

  這其實就是雲內受製於人的地方,沒有了馬邑的支持,恒安鎮軍就得餓肚子。

  這是朝廷製約邊將的慣用手段,誰也不會讓邊軍糧草滿倉,那樣的話,得催生多少反賊出來?

  其實李破和李碧現在都挺後悔的,不該把牛羊送給李靖,讓李靖去晉陽邀功。

  要是沒送走那麽一部分,恒安鎮軍還要輕鬆的多呢。

  可惜了,都送給了晉陽姓李的那個白眼狼了,沒得好不說,還弄了個滿頭包,這年頭的事情找誰說理去?

  而今年的這場戰事,恒安鎮可謂是謀劃已久。

  七月間,草原上的牛羊都已膘肥體壯,最重要的是,突厥人沒什麽防備,大隋的邊地漸漸向他們敞開了懷抱。

  可惜的是,去年一場戰事,讓突厥人好像有點緩不過氣來,動用大兵的後遺症正在持續的困擾著他們。

  他們的承受能力,比之大隋差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人家楊廣三征高句麗,再加上帶著數十萬人跑來跑去,才努力的把一個中原帝國折騰到現在這麽一副滿目瘡痍的樣子。

  突厥人隻來了一次,就感到十分的不適了。

  (月末最後一天,讓阿草緩口氣,兩更吧,阿草這個月已經更新了三十多萬字,夠努力吧?讓俺緩緩好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