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戲班
作者:清波淼淼      更新:2021-06-11 23:12      字數:2179
  說到戲班子,李信雖然沒有專門去聽過戲,也沒有親自跟戲班子接觸過。

  但是李信從周圍人的閑聊中,也對戲班子有了一定的了解。

  這時的戲班子是到處演出的,通常不會一直待在某一個地方,也就是說他們是一種很強流動性的團體。

  隻是有些戲班子團體流動的範圍大點兒,有些僅僅行走在十裏八鄉的範圍裏。

  當然這也是跟名氣有關,聲名遠播的戲班子就會有人大老遠去專門請,而沒有那麽大名聲的,就在周圍七八個縣的範圍內流轉。

  包括村子裏的紅白之事,或者誰家老人過個壽,又或者有個廟會節日之類的,甚至某地蓋個樓也會有人請戲班去唱戲,總之有人請的時候那就跟人家走,而沒人請的時候哪裏熱鬧就往哪去。

  不過這些人,雖然在戲台上看著衣著光鮮,但是那些都是道具而已,他們的真實狀態九成九的都是苦命人。

  他們沒有多高的地位,也沒有太多的收入,而且一直四處奔波除了辛苦之外,一路上人吃馬嚼的花銷也不小。

  更談不上李信前世的那些,所謂的藝術、理想、愛好等等詞匯,說到底他們也是為了求衣覓食罷了。

  最近一段時間沒有過年過節的,這個戲班子就一直在縣城裏表演。不過在等一陣子,縣城東邊會有個廟會,大概會持續五天左右。

  到那時候戲班子就會出城去廟會上表演,在等那陣子的熱鬧結束了,估計這個戲班子,就會離開水芸縣去其他地方了。

  水芸縣周圍是有好幾個廟會的,有遠有近、有大有小,不過說到李信和李武最熟悉的,也是最熱鬧的廟會,不是在縣城裏麵,而是在城東渡口附近的平安鎮。

  這就又要說到地理條件的原因了。

  就拿戲班子來說,他們的流動在路地上就是靠肩挑、人擔、驢馱。

  之前說是“人吃馬嚼”,但那也僅僅隻是那麽一說而已,馬在這時可是比較稀奇的,尤其是好馬那更是千金難求。

  一般的戲班子,隻是為了駝運東西而已,可是弄不起馬的,用別的牲畜也一樣,通常他們用的最多的就是驢或者騾子。

  假如走水路的話,那就是靠搭夥的船運。

  但是不管那種方式,一路上風餐露宿,都是苦的不行,一不注意就可能得病受傷。

  他們又是舟車勞頓得不到好的治療和修,很容易因為小病小傷,本身休息幾天就好的傷病,反而會越來越重,最後就一命嗚呼了。

  而且身體常年的勞累,年輕的時候早就透支幹淨了,幾乎都活不到太大的歲數,中老年後不是有病就是有傷。

  在水芸縣城東大概七裏左右的平安鎮,那裏也有水路,又離著縣城很近,交通也比較便利,路也比較平坦寬闊。

  每到過年過節的時候,那裏都會有很多南來北往的商客和路人。

  雖然平安鎮比其他的村子繁華一些,但是卻不像水芸縣城內人多、建築多、最重要的是管製也多。

  那裏村外空地多,通往水芸縣的路也很寬闊,可擺攤的地方也就多了。

  每到廟會的時候,那個鎮子裏的人,都會集中幾天在鎮子裏裏外外的空地上,搭很多臨時的台子,有大有小,各有不同作用,最重要的是也有著規劃場地和收租的意思。

  然後廟會時租給來往的商客用,也算是他們村子的一個收入,等廟會結束後在拆掉,來年在重新搭。

  臨時的台子和規劃就是這樣,每年都要重新設計重新搭。

  不要覺得麻煩,因為臨時的東西不用花太多的心思,廟會結束後放著也沒用了,而且還占地方。

  在加上臨時的東西也根本放不住,都是黃土木頭簡易搭建的,沒人用之後風吹雨打一兩個月就都爛了,純屬糟蹋東西,不如放到庫房存起來下年重新搭建。

  至於為什麽不直接建造永久的建築,村民們都覺得沒必要。雖然每年都用,但每年也就用那麽一段時間而已,直接建造永久的對村民來說太奢侈浪費了。

  畢竟現在可沒有鋼筋水泥,經得住風吹雨淋,真建造了永久建築還要時時維護,派人打掃清潔,在村民看來都是沒必要的花銷。

  至於平安鎮的廟會,除非是鎮子裏主動請來的,不然這種借地方做生意,那肯定是要多少給些好處的。

  比如廟會最熱鬧最好的那個大戲班,基本都是主動請來的。

  除了他們之外,大部分其他的做生意的都是自己趕過去的。

  有近的就是附近十裏八鄉的,而遠的那也是早就計劃好了時間駕車趕來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收錢,通常隻是對那些大的攤位收,如果隻是地上隨便鋪張布擺個小攤,那也沒人管的。

  就像戲台一樣,村子不給他們搭,那戲班子也要提早花錢雇人去搭台子,不管怎麽說,廟會時肯定是要有花銷的。

  李信和李武慢悠悠的走過了幾個路口,又拐了兩個彎之後,遠遠的就看到了熱鬧不凡的戲園大門。

  李信第一眼就能看到,戲園子的大門旁立著一個大大的牌子,上麵寫著一些簡單的介紹,比如今天唱的是哪出那段,以及有那個角兒。

  而在門口的另一邊,還立著一個招呼人的夥計。時不時地就要對進門的顧客,點頭哈腰的說上幾句話。

  門前有路過的行人時,夥計也會格外賣力的吆喝幾聲,吸引行人注意力,爭取能拉幾個進去。

  不過對方說是夥計,準確的來說在門口吆喝拉人的,一般都是裏麵戲班的小徒弟。

  真正屬於戲園子的夥計,是進去之後在裏麵端茶倒水、賣東西的那些人,他們才是屬於戲園子的人,不管來的是哪個戲班他們不會跟著走,是一直在這幹的人。

  李信和李武向著戲園子走去,而門口的那個夥計也遠遠的就看到了他們兩人。

  不等李信和李武走到門前,那個招呼人的夥計就小跑著到了李信和李武的麵前。

  “二位官爺辛苦了,要不要進去聽一出戲,養養神休息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