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6章 永樂大典
作者:道門弟子      更新:2020-10-23 18:41      字數:2926
  盛放書畫的箱子比較大,比起一個行李箱都要大上一些,最上麵是一些畫軸,一個個看上去古色生香,畫軸紙張略微泛黃,顯然經過了歲月的洗禮。

  所有的畫軸加起來一共是二十三幅,有大有小,依次堆放,看的唐大少心花怒放,不知道這裏麵有沒有大家作品……

  “小孫,畫軸二十三幅,記下!”老李輕聲道。

  “是,師父!”小孫點頭道,他負責登記,自己師父和師兄兩人負責整理。

  將所有的畫軸取出,下麵放了一些文房四寶的用具。

  所謂文房四寶,即為‘筆’‘墨’‘紙’‘硯’,但這隻是狹義的文房四寶,廣義的文房四寶指得是在書房的用具,並不僅僅局限於‘筆’‘墨’‘紙’‘硯’這四種,還有鎮紙,筆筒等等書畫常用的一些工具。

  鎮紙又稱之為紙鎮,文鎮,書鎮,書尺或者鎮尺等等,樣子為長方條狀,最初的鎮尺形狀並不固定,古人經常會在案頭把玩一些小型青銅器或者玉石之類的東西,因為它們具有一定的分量,所以在書寫作畫的時候,會將他們壓在紙上,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種文具。

  現如今,鎮紙也成了一種收藏品,因為這東西大多是古代文人會用,大多做工極為考究,有的是青銅器,有的是珍惜的石頭,如玉石,瑪瑙等雕刻而成,深受文物收藏家的喜愛。

  現如今,在唐大少的諸多藏品中,並無鎮紙的出現,而這個箱子裏卻擺放著六塊,三對不同材質的鎮尺……

  其中一對顏色乳白的為上等和田玉所製成,長方條狀,下方平滑,上方刻有麒麟圖案,以唐大少的眼光來看,起碼也是頂尖大師級的刀工,收藏價值毋庸置疑,假如能考察出這鎮紙的來曆,這對鎮紙也算是一件重寶了。

  唐大少忍不住自己的心情,先給這對鎮紙來了個鑒定……

  “麒麟鎮紙,原主人為清朝康熙年間納蘭性德,……”

  鑒定大家結果讓唐大少嚇了一大跳,納蘭性德,我去,沒想到還沒開始整理,就先給我來了個大驚喜……

  對於納蘭性德,唐大少了解不少,之前自己的老師歐陽政還特地講解過他,納蘭性德又名納蘭容若,被譽為清朝三大詞人之一,滿清第一學者,第一才子,來頭大的驚人……

  凡是看過康熙王朝或者說對康熙時代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忘記康熙時代的兩個大臣,一個是納蘭明珠,另一個是索額圖,這納蘭性德就是納蘭明珠的兒子,自幼飽讀詩書,隻可惜英年早逝,病逝之時方才三十餘歲。

  你或許可以沒聽過納蘭性德的名字,但是有一首詩你肯定見過,聽過,或者還拿來用過……

  ‘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不少文青範的人經常會那這首詩來感歎自己的愛情……

  除了納蘭性德的麒麟鎮紙之外,還有一對金黃色鎮紙,以及鮮紅色的鎮紙,金黃色的鎮紙,唐大少一眼就認出其主題材料就是金子,至於那紅色的鎮紙似乎是珊瑚製成,在上方均雕刻有精美的圖案,唐大少一一探測,隻可惜這兩個人的名字,唐大少連印象都沒有……

  “鎮紙,三對,記下!”老李沉聲道,說完將三對鎮紙拿了出來放置在旁邊的茶幾上。

  “是,鎮紙三對!”小孫沉聲道。

  除了三對鎮紙,還有四方硯台,三隻毛筆,唐大少一一鑒定,才發現這些都是有人用過的,除了一方虎頭硯台為納蘭性德所用之外,另外三方硯台的原主人唐大少並未聽過,但是這硯台用材,做工均是不凡,倒也是難得的寶物,隨便拿出去一方來,恐怕都會讓琉璃廠的林老板心動不已……

  隻是讓唐大少奇怪的是,這裏怎麽會收藏了納蘭性德的東西呢?難道這潘家祖上跟納蘭性德還有關係?

  “記錄,硯台四方,毛筆三隻!”老李繼續道。

  “是,硯台四方,毛筆三隻!”小孫道。

  除了這些之外,真個箱子裏剩下的就全都是古書了……

  最上麵的一層,唐大少放眼看去,有老子《道德經》一本,《論語》一冊,還有佛家的一些經書,似乎為梵文所著……

  老李和和小田兩人依次將箱子裏的書拿出,一本本放在茶幾上……

  隨著上麵的書不斷拿出之後,唐大少又看到了令他吃驚的東西……

  《永樂大典》!

  我去,這個箱子裏的寶貝還真多,連《永樂大典》這玩意都有,這可是國寶…

  《永樂大典》是華夏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為《文獻大成》後來被永樂皇帝命名為《永樂大典》,是華夏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783卷,光目錄就有六十卷,分為11095冊,約莫37億字,匯聚古今圖書七八千種!

  可惜《永樂大典》自從編篡完成以來,多劫多難,正本尚未明確是否在永陵外,《永樂大典》的副本慘遭浩劫,至今仍存不足八百卷……

  現如今,華夏國家圖書館珍藏有161冊,米國有40冊,應該各地存有51冊,寶島有61冊,其餘多數分散在全世界各地的圖書館,大學,研究所等地,亦有不少被私人收藏……

  這樣的奇書,絕對是華夏最大的財富,令唐大少想不到的是這裏居然有珍藏……

  “永,永樂大典……我的老天,這裏還有《永樂大典》?”

  原本一臉淡定的對這些東西進行清查的老李在看到這四個字之後也變得不淡定了……

  “什麽?這裏還有《永樂大典》?讓我看一眼,讓我看一眼……”原本正在記錄的小孫聞言驚訝的把頭湊了過來……

  他們都是文物研究的學者,主要研究各個朝代的一些曆史事件,風俗文化,經濟人口等等諸多方麵,而對這些東西的研究,最直觀的反應,莫過於那些記載在文字上的東西……

  通過一些瓷器,青銅器雖然也能了解一些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社會結構等等,畢竟隻能全憑推測,了解部分,難以深入研究,隻有文字記載,被確切的用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研究起來才更加的方便,這也是帶銘文的青銅器和不帶銘文的青銅器價值差別巨大的原因……

  “好好完成你的工作,東西就在這,還怕沒得看不成?”老李頓時沉下臉來,似乎忘記了,剛才他看到這《永樂大典》的時候,那激動的神色似乎並不比小孫差多少……

  唐大少見狀笑道:“先清點,清點完了,有的是時間讓你們研究。”

  最後整個箱子裏的書籍全部掏空之後,在最下麵居然隱藏著一些信箋,約莫十餘封的樣子……

  “記錄,書冊一共八十七本。”老李道。

  “是,書冊,八十七本。”小孫記錄道。

  “嗯,最後信箋,十二封!”老李道。

  “信箋,十二封!”小孫重複道。

  至此,箱子裏空落落的,所有的東西全部清理完畢……

  這是,小田從一旁拿了一個相機,對著這個空箱子從不同角度拍了幾張之後,再對準那一茶幾的東西來了幾張……

  “現在開始具體的清點工作,小孫,還是你記錄,小田,你負責拍照。”老李輕聲道。

  清點的東西,每一樣都要拍照,留有照片,還要有文字記錄,這樣才算是完成了整個的清點工作,至於這些東西的年限,來曆,名稱,等等,都是後續研究人員的工作內容了……

  “好的,老師。”兩人同時答道。

  “老李啊,你先從書籍開始,清點一本放進去一本,這些信箋,我先看看,有沒有什麽發現。”唐大少道。

  “是,唐少。”

  老李對著唐大少點了點頭,然後拿起一本書道:“《永樂大典》1121冊,《永樂大典》1134冊,《永樂大典》1131冊……”

  老李每念一個名字,小孫便記錄一個,小田拿著相機對著一本本書開始不停的進行拍照工作……

  而唐大少將目光放在了那些信箋上,這些信箋被收藏在密室,還放在《永樂大典》的下麵,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麽勁爆的內容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