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九章 集思廣益
作者:風中的失落      更新:2020-03-13 19:55      字數:3263
  .,

  盧發軒、史可法、吳總坤、戴明傑、詹兆恒、陳思宇、崔雲輝和龍建宏等人悉數都來到了京城,吳宗睿登基稱帝的時間定於崇禎十七年五月初八,這是曾永忠與眾人商議之後確定下來的,稟報吳宗睿得到了同意,這期間,曾永忠、洪承疇以及盧發軒等人,不斷的上奏折,懇請吳宗睿登上皇帝之位。

  有關新王朝的國號,吳宗睿親自確定為吳,至於說年號,吳宗睿本來準備決定采用公元紀年的做法,這樣做簡單便捷,不用因為每一個皇帝登基,就要絞盡腦汁的來考慮自身的年號,而且史書也便於記載。

  穿越的吳宗睿知曉年號的爭論,他最終沒有提出公元紀年的建議,公元紀年的來曆是以基督紀元,也就是耶穌出生的日子,當初誕生的時候,就帶有濃厚的基督教的色彩,而且以公元紀年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批準實施的,這不符合華夏民族的習慣,吳宗睿也沒有打算允許基督教和天主教進入華夏,他可以大規模的吸收西方的先進文化,且馬上運用到實際之中來提升國力,但華夏民族信奉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思想還是要繼續推行,且要隨著國力的提升,不斷的往外宣揚。

  當然,如果有少部分的人一定要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吳宗睿也不會采取什麽手段。

  年號最終確定為昌瑞,吳宗睿登基稱帝的時刻,就要改崇禎十七年為昌瑞元年。

  國號與年號都確定下來之後,接下來就是任用官吏的問題了。

  這個問題,讓吳宗睿絞盡腦汁。

  登萊新軍實際掌控的地方為北直隸、陝西、山西、河南、山東以及南直隸,當下登萊新軍的勢力還在逐漸開始深入到江西與浙江等地,四川與湖廣大部分的地方,為張獻忠掌控,至於說南方其他的地方,還是一團糟,頗有些各自為主的味道。

  除開南直隸與山東,北方其餘地方用赤地千裏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常年的征伐,後金八旗軍的劫掠,讓中原地區人口銳減,百姓早就崩潰。

  大亂之後的大治是必定的,而且天下尚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吳宗睿需要兩頭兼顧,一方麵中原和南直隸等地必須保持穩定,一方麵後金八旗軍與張獻忠等勢力是必須鏟除的。

  這就意味著,吳宗睿必須要使用能人,使用能夠讓地方穩定且大力發展的人才。

  雖然吳宗睿要求曾永忠來考慮官員的任命和選拔問題,不過這麽重要的事情,曾永忠是絕不會專斷的,再說了,這麽多年過去,吳宗睿從當初一個有些瘋癲的生員,一躍成為大吳國的皇帝,已經展現出來一騎絕塵的能力和睿智,包括曾永忠在內的所有人,對於吳宗睿有著一種近乎愚忠的崇拜之情。

  擺在吳宗睿麵前的是朝廷構架的體製以及重要地方官員的任命問題。

  唐朝的三省六部製度,明朝的內閣製度,清朝的軍機處等等,每一種朝廷官僚體製都有其優缺點,其中明朝的內閣製度與清朝的軍機處,將權力牢牢的集中在皇帝的手中。

  應該說,如果認真的做事情,如果足夠的清醒,有著不一般的睿智,明朝與清朝的皇帝是非常辛苦的,他們需要決定天下大事,而且很多小的事情也要過問,幾乎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事情等著處理,將每一件事情都處理的井井有條,這個皇帝就非常厲害了。

  吳宗睿就要做這樣的一個皇帝,這是他無法推辭的,也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個時代的讀書人,已經習慣了遵從皇權,不管他們如何的為自身謀求到利益,也不管他們如何的抗爭皇權,但骨子裏麵他們還是畏懼和擁護皇權的。

  三十三歲的年紀,年富力強,思維敏捷,也正是做事情的時候,所以吳宗睿短時間之內,不可能改變朝廷的官僚體製,更不可能拋開以前的一切另起爐灶。

  吳宗睿首先確定的是內閣大臣的人選。

  內閣是異常重要的,實際上就是行使丞相的職權,明朝的皇帝經常與內閣大臣一同審議奏折,聽取內閣大臣的意見和建議,最終決定某項政策是不是全麵推行下去,如果內閣大臣有著足夠的經驗與能力,反過來是可以影響到皇帝的。

  吳宗睿確定的內閣大臣為五個人,單數便於表決。

  內閣首輔自然是曾永忠,暫時不設立內閣次輔。

  廖文儒、盧發軒與史可法進入內閣,成為內閣大臣,此外還有洪承疇,也進入內閣。

  盧發軒以內閣大臣的身份,兼任南直隸總督,廖文儒以內閣大臣的身份,兼任登萊新軍總兵,留守京城,史可法以內閣大臣的身份,兼任吏部尚書,留守京城,內閣大臣洪承疇留京城,他們共同協助曾永忠處理一切事宜。

  陳思宇出任遼東巡撫,戴明傑出任河南巡撫,詹兆恒出任陝西巡撫,崔雲輝出任山西巡撫,吳總坤依舊擔任山東巡撫,龍建宏出任順天府尹。

  這樣以來,京城和地方上最為重要的位置上麵都是吳宗睿信任之人出任。

  這樣做的好處是,內閣以及各省的封疆大吏,明白吳宗睿的執政之策,執行起來順暢。

  吳宗睿大大的提升了武將的地位,廖文儒進入內閣,而且在內閣之中排名第二位,這已經說明了一切,吳宗睿與曾永忠等人商議的時候,一再的強調,文臣與武將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雙方的職責不一樣。

  曾永忠、廖文儒、盧發軒、史可法與洪承疇等人,一同來到了文華殿。

  文華殿就是崇禎皇帝署理政務時候的偏殿,被吳宗睿恢複了原來的名字。

  還有兩天時間,就是吳宗睿登基稱帝的日子。

  曾永忠帶頭跪下了,廖文儒等人也跪下了。

  吳宗睿揮揮手。

  “都起來吧,今天我隻說一件事情,也是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牽涉到天下的士大夫階層,也包括我吳氏家族,這件事情更是牽涉到我大吳王朝的穩定。”

  “曆朝曆代都說到了抑兼並,均田地,可好像還沒有哪個朝代真正的做好。”

  “之所以做不好這件事情,道理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我們都是士紳之中的一員,我們會想方設法的維護自身的權益,為此甚至不惜與皇上對著幹,現在我馬上要成為皇帝了,怕是也要和你們對著幹了。”

  曾永忠抱拳準備開口的時候,吳宗睿揮揮手。

  “暫時都不要插言,等我說完。”

  “覆滅大明王朝的是闖王李自成,是當初被崇禎皇帝與大明朝廷稱之為流民的那些人,為什麽會出現流民,表麵看兩個原因,其一是連年的天災,其二是無法承受的賦稅,不過你們若是認真的想一想,就會明白真正的原因絕非如此。”

  “大明王朝已經滅亡了,可天下的士紳家族依舊活得很滋潤,這就很有趣了。”

  “昨日你們送來的奏折,署理朝廷事務與地方事務,幾乎都是沿革大明朝廷的慣例,有些方麵我覺得可行,但是有些根本性的製度,必須要改變。”

  “大明王朝為什麽覆滅,原因很多,也頗為複雜,但核心的東西,就是這個王朝腐敗了,沒落了,且這個王朝所做的很多事情,所推行的很多政策,在我們看來,都是在一步步的將王朝自身送到崩潰的邊沿。”

  “好了,回到抑兼並,均田地的話題上麵。”

  “從現在開始,你們與我一道,要不惜一切代價,排除任何的阻力,盡全力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製度。”

  “此事必須全麵鋪開,必要的時候,可以采取強硬的措施和手段。”

  “在北方推行此事,我不是特別的擔心,但南方不一樣了,特別是南直隸與浙江等地,那些地方的士紳已經形成巨大的力量,他們不僅僅能夠控製官府,甚至能夠幹預朝政,現如今,我們就要打掉他們的特權。”

  “當然,我們現在推行這個製度,還有充足的時間,也還具有一定的優勢,那就是登萊新軍在征伐的過程之中,一並予以大規模的推行。”

  “內閣主要考慮此事,盧發軒負責南方,史可法負責北方,先生則是整體負責。”

  “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肯定會遭遇到巨大的阻力,所以登萊新軍也要參與其中,凡是遭遇到對抗之人,務必嚴懲,不管他是什麽家族,在這裏我可以告訴你們,今後就算是牽涉到我吳氏家族,以及陳氏家族,也絕不能手軟。。。”

  大殿裏麵迅速安靜下來了,曾永忠等人沒有開口說話。

  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牽涉到土地重新丈量的問題,甚至牽涉到土地重新分配的問題,北方的確好推行一些,但南方的壓力是巨大的,吳宗睿話語裏麵的意思,就是登萊新軍在南方征伐的過程之中,會對那些反對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士大夫或者士紳家族動手。

  盧發軒與廖文儒兩人的神色有些凝重,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他們首當其衝。

  吳宗睿嚴峻的目光掃過來的時候,曾永忠領著眾人行禮了。

  “臣等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