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楊嗣昌的辦法
作者:風中的失落      更新:2020-03-13 19:54      字數:3259
  .,

  早朝的時候,楊嗣昌接到了皇上的聖旨,以內閣大臣、兵部尚書的身份,出任兵馬大都督,統領中原各鎮的兵馬,負責剿滅流寇,賜予尚方寶劍,可便宜行事,讓楊嗣昌沒有想到的是,皇上令戶部給他撥付了五萬兩白銀,這讓楊嗣昌差點落下了眼淚。

  作為內閣大臣,戶部的困窘,楊嗣昌很清楚,春季的賦稅還沒有開始征收,戶部的庫房空空如也,連朝中文武大臣的俸祿都不敢保證,根本拿不出來錢糧,這五萬兩白銀,恐怕不是戶部庫房撥付出來的,而是皇上從自己腰包裏麵掏出來的銀子。

  其實皇上也沒有銀子,皇宮之中的開銷一再的壓縮,已經到了不能夠再省的地步。

  楊嗣昌畢竟是兵部尚書,知曉中原的局勢,內閣按照皇上的要求,商議如何處置原五省總督熊文燦的時候,楊嗣昌已經開始思考,若是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自己應該怎麽做。

  以內閣大臣、兵部尚書的身份,出任兵馬大都督,這樣的安排並非先例,當初後金韃子入關作戰,都督盧象升兵敗身亡,內閣次輔劉宇亮就曾經出任兵馬大都督,全麵負責抵禦流寇的事宜。

  經過對中原局勢的分析,楊嗣昌擔心的事情不少,不過最為擔心的還是一件事情,那就是派遣監軍的事宜。

  每一次的征伐,皇上在任命兵馬統帥的同時,都會任命監軍,監軍由中官出任,代表皇上監督軍中的各級軍官,包括主帥,監軍掌控大軍的糧草軍餉,權力非常大,如果兵馬統帥手中沒有尚方寶劍,壓根沒有什麽權力,一切都要聽從監軍的安排部署。

  當初盧象升出任大都督,統領天下兵馬抵禦後金韃子,高起潛是監軍,盧象升手中沒有尚方寶劍,根本無法調動軍隊。

  楊嗣昌太熟悉這裏麵的奧妙了,盡管他手中持有尚方寶劍,掌握了權柄,但他很清楚,出任監軍的中官,與皇上走得很近,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如果因為軍中權柄的問題,主帥與監軍產生了矛盾,不管征伐的結局如何,主帥都為自身埋下了隱患。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征伐廝殺的過程之中,主帥必須由絕對的權力,這樣才能夠保證軍令不折不扣的執行,如果主帥和監軍之間產生了矛盾,不敢想象會在軍中產生什麽影響。

  正月初二的時候,三邊總督洪承疇上了奏折,奏陳延綏各地有鎮守、監軍、兵備和巡撫等官員,各自都有各自的權力,一旦遭遇到事端的時候,權責難以統一,相互之間甚至可能形成掣肘,這種情形不能夠繼續持續下去,免得貽誤了征伐大事,故而楊嗣昌建議,凡是地方上的軍務,悉數歸總兵官節製,若是軍中或者城池中有鎮守、監軍和總兵官的,最終的軍事決策權在總兵官的手中。

  這份奏折從皇上手中到了內閣,又從內閣到了皇上的手中,最終還是回到了內閣。

  皇上沒有否定這份奏折,但也沒有明確表態支持。

  應該說洪承疇的膽子還是有些大,誰不知道監軍是代表皇上監督各級軍官的,盡管監軍名義上不插手軍務的事宜,原則上不指揮作戰,但監軍實際上管控一切,這都成為了慣例,眾人全部認可,洪承疇現如今提出的奏折條陳,無疑是將監軍從指揮作戰的序列之中排出去,將戰時的權力集中到軍事主官的手中。

  奏折之中還點到了大明王朝的一個弊端,就是巡撫指揮總兵官作戰的弊端,按照規矩,總兵官率領大軍進入某地作戰,應該是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總兵官要受地方巡撫的節製,巡撫可以直接指揮總兵官,下達作戰的命令,總兵官必須要聽從,不敢違背,否則就很有可能遭遇到巡撫的彈劾。

  要知道大明文臣與武將之間的地位懸殊太大,一品武將見到三品的文官,都是要行禮的。

  洪承疇提出的道理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不管是滿朝的文武,還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內心都是認同這個觀點的,隻不過因為自身的利益,或者是考慮到造成的影響,不會有人向皇上和朝廷寫去這樣的奏折。

  內閣在商議這份奏折的時候,意見倒是基本統一,都認為洪承疇的奏折寫的很好,皇上應當下旨準予實施,隻不過內閣的建議,一直都沒有得到皇上的準許。

  這一次,楊嗣昌以兵馬大都督的身份前往中原,指揮大軍剿滅流寇,他認為機會來了,如果能夠懇請皇上準予這個奏折,那麽他在接下來指揮大軍作戰的過程之中,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煩,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枝節。

  早朝結束,楊嗣昌跟隨內閣首輔劉宇亮等人來到了偏殿。

  皇上已經在偏殿等候。

  眾人進入偏殿,皇上看著站在隊伍右側的楊嗣昌,笑著開口了。

  “文弱,朕相信你一定能夠率領大軍剿滅流寇。。。”

  楊嗣昌沒有作態,抱拳對著皇上開口了。

  “皇上,臣一定竭盡全力,穩定中原的局勢。。。”

  楊嗣昌的回答,與上次比較起來,有了明顯的變化,上次隻是說抵禦流寇,這一次說到了維持中原的穩定,當然維持穩定與徹底剿滅流寇,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讓流寇不再肆掠,也能夠維持中原的穩定。

  楊嗣昌雖然還是內閣大臣,但其主要職責已經是兵馬大都督,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從接到聖旨的那一刻開始,就不需要過問操心內閣的事宜,也不需要關心兵部的事宜。

  所以得到皇上鼓勵之後,楊嗣昌已經可以告退,回到家中好好準備出征的事宜了。

  不過楊嗣昌沒有馬上離開。

  朱由檢感覺到奇怪,看向楊嗣昌再次開口了。

  “文弱,你還有什麽要求,一並提出來。”

  楊嗣昌等的就是皇上這句話,他再次抱拳,毫不猶豫的開口了。

  “皇上,臣想到了三邊總督洪承疇大人正月寫來的奏折,奏陳戰時總兵官主持軍隊一切事宜,臣以為這份奏折言辭懇切,所提建議很是中肯,朝廷可與采納。。。”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楊嗣昌的身上,包括朱由檢的眼神。

  大明一朝,有道理的事情不一定能夠推行,那些看上去沒有道理的事情,反而能夠大行其道,這一點楊嗣昌應該是明白的。

  朱由檢的臉上,帶著猶豫的神情。

  洪承疇的奏折,他看了好幾遍了,應該說洪承疇提出的建議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朱由檢擔心,擔心準了這份奏折,會導致監軍失去對軍隊的監控,一旦監軍聽命於總兵官,就意味著朱由檢自身放鬆了對軍隊的掌控。

  洪承疇的奏折說的很明確,僅僅是在戰時由總兵官負責軍事上麵的一切事宜,也就是在作戰的時候有總兵官做出決定,其餘人可以建議,但必須服從總兵官的決定,這些服從總兵官決定之人,包括監軍和巡撫等等。

  洪承疇還有一層意思沒有說出來,那就是總兵官必須服從總督的調遣,因為洪承疇本就是三邊總督,如果將這一層意思直接說出來,有些為自身爭奪權勢的嫌疑。

  按照道理來說,朱由檢應該準奏。

  可朱由檢的擔心也是明顯的,他太清楚下麵文武官員的能力了,這份奏折一道被準奏,下麵之人肯定會大肆發揮,依據奏折要求監軍和巡撫不要幹涉軍中的事宜。

  看見皇上猶豫的神情,楊嗣昌胸有成竹的再次開口了。

  “皇上,臣以為洪大人的奏折頗有道理,作戰的時候,總兵官或者總督是軍事指揮官,熟悉戰場的局勢,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若是其他人突然插手,必定延誤戰機,避免這種情形的出現,就是讓總兵官和總督在戰時做出最終的決定,至於其他的方麵,臣以為還是按照以往的要求進行。。。”

  楊嗣昌解釋的已經非常清楚,言下之意就是軍餉糧草事宜由監軍負責,皇上依舊可以通過監軍掌控軍隊。

  朱由檢長長的歎了一口氣,終於開口了。

  “洪愛卿的奏折,朕以為有道理,那就準奏吧,內閣商議之後,列出條陳。。。”

  後麵的話語,朱由檢沒有說完。

  楊嗣昌離開偏殿的時候,臉上帶著笑容。

  雖然這次到中原去是跳火坑,但楊嗣昌內心還是略微篤定的,他並非無兵可調,駐守西安府城的一萬多秦軍軍士,以及駐守洛陽的近一萬遼東邊軍,這些都是可以調遣的,還有湖廣的左良玉以及陝西的賀人龍,作戰勇猛,完全能夠對付流寇。

  至於說爭取到了單獨的決策權,楊嗣昌更是高興,皇上果然沒有派遣監軍,楊嗣昌的,目的完全達到了,將權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楊嗣昌不知道的是,任何的決定都是雙刃劍,就說這突出軍事主官在戰場上作用的事宜,洪承疇提出這道奏折是有私心的,楊嗣昌在皇上麵前力挺這道奏折,也是有私心的,楊嗣昌和洪承疇都不會想到,大明王朝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地步,任何的一個決定,都有可能成為推倒這個王朝的潤滑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