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老瓶新酒(1)
作者:風中的失落      更新:2020-03-13 19:54      字數:3232
  .,

  在漢中府城外麵逗留了足足五天的時間,吳襄終於決定開拔了,前往興安州作戰,這一次他為遼東邊軍賺足了臉麵,山東巡撫孫傳庭專門寫來了信函,承諾會解決糧草不足的問題,至於說麾下軍士駐紮在漢中府城外麵的時候,四處騷擾百姓,弄得周遭天怒人怨的局麵,吳襄視而不見,反倒認為這是遼東邊軍外出馳援作戰所具有的特權。

  內心裏麵,對於登萊新軍嚴明的軍紀軍規,吳襄嗤之以鼻,軍士隻要打仗的時候凶悍就可以了,能夠在戰場上打敗對手才是王者,至於說軍紀軍規方麵,表示一下就可以了,沒有必要規定的那麽嚴格與執行的那麽不近人情。

  當然,對於登萊新軍的戰鬥力,吳襄絕對的佩服,絕對的服氣,知道自己麾下的遼東邊軍不是對手,至於說為什麽登萊新軍的戰鬥力強悍,吳襄倒是沒有思考過。

  支持吳襄這種思維的,還有一個例子,那就是後金韃子,後金的滿八旗,入關作戰的時候,燒殺劫掠無惡不作,但其戰鬥力異常的強悍,而且吳襄也聽說了,駐紮在沈陽及其周邊的滿八旗軍士,軍紀軍規也不是那麽好,麵對漢人的時候,他們毫無顧忌。

  所以,在吳襄看來,戰鬥力強悍才是最為主要的。

  大軍開拔的時候,得到了五天的糧草,這是漢中府衙傾盡全力才湊到的糧草,漢中府知府已經打算在戰鬥結束之後辭去知府的職位,因為他無法維持漢中府下半年的開銷,可以遇見,漢中府所轄的地方,不僅僅是百姓,包括某些積蓄不是很多的官吏,生活都會陷入困頓之中,甚至是無法活下去。

  吳襄雖然出了一口氣,雖然瞧不起流寇,但是麵對作戰的時候,表現還是謹慎的。

  斥候已經派遣出去,從漢中開拔,沿途要經過城固縣、洋縣、子午鎮、石泉縣、漢陰縣等地,最終抵達興安州衙,展開對流寇的圍剿。

  大軍從漢中府出發之前,吳襄已經派遣斥候沿途偵查了。

  這一次,吳襄的要求很嚴格,他知道出去偵查的斥候,一定會順手牽羊,搜刮一些財物,但偵查到流寇的行蹤才是最為主要的任務,斥候必須偵查到流寇的主力在什麽地方,這樣大軍才能夠快速出擊,包圍並徹底剿滅流寇。

  吳襄覺得,流寇真的是不堪一擊,不配稱為遼東邊軍的對手,隻要斥候發現了流寇的主力在什麽地方,遼東邊軍的軍士撲上去,就能夠全殲流寇。

  當年登萊新軍曾經大敗流寇,斬殺了流寇多名首領,現在,吳襄也想著證明遼東邊軍的戰鬥力,至少遼東邊軍能夠完全碾壓流寇。

  張東濤突然改變了部署,原來是計劃在洋縣與大明遼東邊軍作戰,拚盡全力抵禦遼東邊軍,義軍出發之後,他突然下達了命令,大軍開始急行軍,目的地暫時不透露。

  決戰的地點選擇在洋縣與石泉縣中間的子午鎮,西鄉縣所轄的子午鎮。

  這個子午鎮的名氣稍微小一些,雖然也是古道,但遠不及西安府城外的子午鎮那麽大的名氣,西鄉子午鎮被稱作南子午鎮,西安府城外的子午鎮被稱作北子午鎮。

  盡管南子午鎮的名氣小一些,但多次經過此地的張東濤,對於這裏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南子午鎮的左右兩邊都是大山,一條古道從大山中間穿過,古道的地勢頗為險要,古道的長度接近十五公裏。

  南子午鎮是洋縣抵達漢陰城的唯一通道,吳襄及其麾下的遼東邊軍,想要圍剿義軍,就必須要經過南子午鎮,否則他們隻有繞道湖廣的鄖陽,才能夠抵達興安州。

  臨時改變決戰的地點,意味著改變作戰的策略,張東濤的確是這麽計劃的。

  原來的作戰方案,義軍與大明遼東邊軍在洋縣一帶決戰,義軍如果不敵遼東邊軍,可以伺機從南子午鎮的古道迅速撤離,畢竟這裏的地形特殊,遼東邊軍的軍士不一定適應,義軍軍士倒是非常熟悉,因為義軍之中有很多軍士就是本地人。

  不過大軍出發之後,張東濤突然覺得,自己麾下的軍士熟悉南子午鎮的地形,熟悉整個古道的地形,就是最大的優勢,南子午穀裏麵的古道,延綿近三十裏,義軍在古道之中選擇最佳地點設伏,能夠給予遼東邊軍猝不及防的打擊,而且因為地勢特殊,遼東邊軍的優勢在南子午鎮以及古道之中完全沒有辦法展示出來。

  張東濤其實是將有可能進行的兩次作戰,壓縮為一次,就在南子午鎮這個地方,傾盡全力,與大明的遼東邊軍作戰。

  張東濤沒有將自己做出的決定告訴任何人,他派遣了家在南子午鎮的幾名軍士,和他們一道,費勁氣力勉強畫出了南子午鎮以及古道的大致地形。

  義軍沒有專門的斥候,老營之中有部分的軍士勉強會偵查,這些軍士絕大部分都是以前明軍嘩變的軍士,進入義軍隊伍之後,因為長時間沒有出去偵查,能力也弱化了,長期以來,義軍作戰的方式頗為特殊,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從來不再某一處固定下來,所以他們基本不需要斥候,作戰的時候整體推進,轉移的時候也是大隊人馬推進。

  這成為了義軍最大的短板,張東濤曾經想著提醒李自成,但最終沒有開口,如果他在李自成的麵前展現出來過於強悍的能力,必定遭遇到猜忌和懷疑。

  好在大明遼東邊軍行為太過於惡劣,在漢中引發了天怒人怨,所以張東濤不需要派遣斥候,就能夠知道遼東邊軍的一舉一動,以及他們的行軍路線。

  義軍抵達位於漢陰縣與石泉縣中間的方山關,張東濤得到了準確的情報,大明的遼東邊軍已經從漢中府城出發,前往固城。

  張東濤變得緊張起來,百姓帶來的消息,已經是兩天之前的訊息,按照大明遼東邊軍的行軍速度,應該抵達固城縣,朝著洋縣的方向行軍了。

  留給張東濤的時間不多了。

  義軍再一次加快了行軍的速度,僅僅用了一天多的時間,就抵達了石泉縣。

  南子午鎮距離石泉縣隻有五十多裏地,急行軍大半天的時間可以抵達。

  一夜歇息之後,張東濤的命令下達,大軍急行軍,進入南子午鎮的古道之中。

  南子午鎮古道之中,有兩處可以設伏的地方,一處地名為落第穀,一處地名為高升穀,兩處山穀相距不足三裏地,相傳有一名前往西安府城趕考的秀才,才華絕倫,抱著必中舉人的心態趕路,經過落第穀的時候,被此地險峻的地形所吸引,索性露宿了一夜,翌日腦子突然變得糊塗,鄉試落地,接下來的十年時間,秀才每次參加鄉試,腦子就會糊塗,無一例外的落第,後來這麽秀才再次經過南子午鎮的時候,意外的發現高升穀的地勢也頗為險峻,索性在這裏也過了一夜,之後這名秀才鄉試高中,緊接著會試和殿試全部高中,且成為了當年的狀元,光宗耀祖。

  這個傳說流傳出來之後,興安州、漢陰縣以及石泉縣趕考的考生,經過南子午鎮古道的時候,大都選擇在高升穀歇息一晚,匆匆路過落第穀,絕不停留。

  張東濤也聽到了這個傳說,家在南子午鎮軍士描繪地形的時候說出來的。

  張東濤對此沒有多大的興趣,他已經在考慮,如何在這兩處地方設伏了。

  第一次指揮大軍作戰,張東濤還是有些謹慎的,或者說底氣不足,畢竟對手太過於強悍,稍有不慎,就很有可能是全軍覆沒的結局,他實在不明白,信函之中怎麽會將諸多的事情預料的那麽清楚,為什麽會要求他來指揮義軍作戰。

  大軍朝著南子午鎮方向行軍的時候,張東濤的腦子有些迷糊,作戰的地方改變了,作戰的策略必定發生變化,義軍是不是有把握牽製大明遼東邊軍,誰也不知道。

  義軍抵達饒風鎮,稍作停留。

  饒風鎮過去十多裏地,就進入了南子午鎮的古道了。

  漢陰縣城內的掌櫃突然出現在麵前的時候,張東濤險些沒有控製住情緒。

  掌櫃的和諸多的商賈百姓一樣,也是來給義軍通報明軍情況的,這樣的情形大家見怪不怪了,也就沒有誰在意。

  掌櫃的遞給了張東濤一封信函,這一次倒是沒有要求張東濤馬上銷毀信函,而是要求張東濤在戰鬥結束之前,務必銷毀信函。

  張東濤將信函足足看了五遍,最終還是直接銷毀了。

  大軍從饒風鎮出發的時候,張東濤的臉上依舊帶著沉思的神情,但氣質好了很多。

  這是一封相關關鍵的信函,也是原來那封信函的補充,張東濤有些不明白,掌櫃的為什麽沒有當時將兩封信函全部拿出來,而要等到如此關鍵的時刻,拿出來第二封至關重要的信函,當然,他不會去追究這裏麵的原因。

  義軍抵達南子午鎮古道的時候,張東濤終於開始了全麵的部署,落第穀和高升穀兩處地方,就是義軍設伏的地點,隻是兩處設伏地點的作用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