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秋燥
作者:江中小白      更新:2020-03-13 18:23      字數:2297
  大神諸天最新章節

  這個事情,其實早已經有過先例。兵部尚書崔呈秀,戶部尚書郭允厚等人,都是飽讀詩書的人,一聽羅飛羽的這些個想法,立刻就找到了一個先例。

  那就是漢朝時,武帝劉徹推行的推恩令。

  隻是情況有些不同。漢武帝劉徹推行推恩令,是為了削弱分封諸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而羅飛羽現在想要做的,則是解決土地兼並嚴重的問題,為後麵推行一體納稅的措施做鋪墊。

  所以他準備把推恩令的範圍擴大,不光是各地的藩王及宗室,還包括地主豪紳商賈大戶,讓這些人的全部子女,都有權繼承土地和財產。

  這樣就可以把集中起來的土地和財產,不斷分割下去,抵消土地兼並的進展。

  ……

  天氣漸漸變冷,各地藩王陸續進京,朝廷卻在此時,推出一係列的重大舉措。

  每一項通告天下的政策,都是太師會同六部九卿共同簽署。

  乍看起來,這些政策都是虛的,並不能解決大明帝國當前的困境。但是其中的每一項,實際上都是影響深遠。

  推恩令,不管是藩王、列侯還是百姓,都一樣適用。隻是藩王列侯的爵位,除長子外,不再是世襲罔替,而是繼承一次就降一等。

  針對皇明祖訓的修改,則是由宗人府主持進行的,適用於十三萬宗室,容許宗室子弟入仕、經商、耕讀和從事手工業。

  這實際上是為十三萬宗室子弟鬆綁,不然的話,這個龐大的群體裏麵,既有富可敵國的藩王,更多的則是淪落為赤貧窮人。隻是因為這些人姓朱,是宗室之後,他們就都不能從事士農工商,以至於因為窮得沒錢來京師找禮部取個正式的名字。

  新春一過,駕崩的天啟帝靈柩,終於入土為安。至於自縊身亡的信王朱由檢,則早就入葬了。

  緊接著,就是迎立新帝的大事。

  紛紛擾擾大半年之後,這件大事才終於塵埃落定。福王朱常洵入繼大統,改元崇禎,大赦天下。

  隻不過兩京十三省,已經習慣了每一道政令的落款,都是太師與六部九卿聯名簽署,現在則在太師之上,多了個皇帝的簽名,以及鮮紅的玉璽印章。

  這些悄然之間的改變,已經為天下人所熟知,沒有人覺得這其中有什麽不妥。畢竟這一年來,朝廷政令通和,大明帝國上下內外,呈現出一股完全不一樣的安詳與和平景象。

  ……

  崇禎二年,北方依舊是大旱,入秋之後,一股莫名的燥熱,就籠罩在整個京師內外。

  老百姓隻知道秋高燥熱,卻不知道,在太師羅飛羽大人的府上,那間寬大書房裏的氣氛,比秋燥還要更加的躁動不安。

  羅飛羽召集回來的,遼東督師孫承宗,登萊巡撫袁可立,薊鎮督師袁崇煥,再加上協理京營戎政盧象升,以及從陝西左布政使任上調任北直隸巡撫的洪承疇,此刻都集中在書房裏。

  書房正中,擺放著一張巨大的沙盤,以厚木雕刻而成,山川河流,森林草原,城池道路,邊關隘口,地勢起伏,都一目了然。乃至於各地之間的距離,也都十分恰當。

  孫承宗等人一進門,一雙眼睛就再也挪不開,緊緊地盯著這副巨大的木質沙盤。

  在場的,還有兵部尚書崔呈秀,戶部尚書郭允厚,工部尚書薛鳳翔,錦衣衛鎮撫使沈煉和陸文昭,以及羅飛羽留在身邊為他打理事務的楊嗣昌。

  可以說曆史那條時間線上的明末名將,十之七八,都被羅飛羽網羅到這裏來了。

  羅飛羽手裏拿著幾根長杆,分遞給眾人,哈哈一笑著說道:“兩位老將軍,不用這麽看著這副沙盤,工部正在製作遼東和登萊的沙盤,到時候你們就可以帶回去了。”

  孫承宗和袁可立喜出望外,連聲道謝。

  羅飛羽收起笑容,直奔主題,說道:“有個壞消息要告訴大家,我們在建州後金的細作,基本上都被拔掉了。好消息是,錦衣衛這兩年來,也把後金在各地的細作內奸,給狠狠地反複梳過好幾遍,也基本上拔除了。所以我們和後金皇太極,都不知道對方的底細。”

  眾人都保持著沉默,等著羅飛羽的下文。

  “不過我們還是從建州後金那邊,獲取到一些零星消息,”羅飛羽接著說道,“北方大旱,後金和蒙古諸部都受災嚴重。再加上在宣府鎮張家口堡嚴查出長城的商隊,輸往後金的糧草物資,大為減少。我估摸著,皇太極這個時候的境況,肯定比朝廷還要更難受。”

  書房裏,響起一陣輕鬆的笑聲。隻有戶部尚書郭允厚有些無奈的樣子,帶著幾分苦笑。

  羅飛羽看著他,笑著說撒了,“戶部郭尚書壓力很大啊,國庫的糧銀,恐怕過個冬,過個年關,就又要見底了。”

  “是!”郭允厚答道,“太師明鑒。”

  羅飛羽哈哈一笑,說道,“所以你們看,皇太極這會兒的日子,也許比我們更難過!”

  袁可立把手中的木杆指向登萊,說道:“太師所說的,並非誇大其詞。登萊,關寧錦一線,後金百姓逃亡者眾。從這些人口中,問出來的情況大致相同,缺糧,八旗旗主怨氣衝天,紛爭不斷。”

  遼東督師孫承宗點著頭,示意袁可立所說不虛。

  “太師,兩位老將軍的意思是……”薊鎮督師袁崇煥雙眼發亮,沉聲說道,“……皇太極會出兵?”

  羅飛羽手裏的木杆,指向薊鎮北麵的喜峰口一帶,輕點幾下,說道:“這裏!皇太極如若出兵,十有會走這條路!”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沙盤上喜峰口所在的小小關隘上,都在心裏沉思著,沉默不語。

  楊嗣昌悄悄深吸一口氣,壯著膽子,輕聲說道:“太師,在下……不知該講不該講?”

  “既然你出現在這裏,有什麽見解,大膽地講出來。”羅飛羽看著楊嗣昌,鼓勵道。

  “是!”楊嗣昌聲音沉穩了許多,答道,“皇太極如若繞道蒙古諸部,從喜峰口一帶入關,這……是一場豪賭……”

  “當然是!”羅飛羽答道,“你們呢?對這個事怎麽看?如果你們是皇太極,你們會做什麽?準備怎麽做?還是……什麽都不做?”

  這一次,就連楊嗣昌,都沉默了下來,緊盯著沙盤,皺眉苦思:如果自己是皇太極,會做什麽?怎麽做?還是什麽都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