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竇憲導致西羅馬覆滅?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2-02-18 00:26      字數:1279
  說起來,班固所記載的竇憲“燕然勒石”之戰,可謂相當神話向(這可是百合大大在自己書中說的。)。

  竇憲此戰,共分三路大軍向北匈奴進攻,第一路由統帥車騎將軍竇憲與執金吾耿秉各率精騎四千,會同南匈奴左穀蠡王師子的一萬騎兵,共一萬八千餘騎兵,由朔方郡的雞鹿塞(今內蒙古杭錦後旗境)北進。

  第二路由南匈奴單於屯屠何,率匈奴萬餘騎兵出滿夷穀(今內蒙古固陽縣境);第三路由度遼將軍鄧鴻及緣邊義從羌胡八千騎,會同南匈奴左賢王安國所率之一萬騎兵出稠陽塞(今內蒙古包頭地區)。

  三路大軍合計漢軍精騎八千、南匈奴三萬餘騎、羌胡八千餘騎,竇憲就率領著這樣的軍力,直犯北匈奴腹心,發起了一場滅國之戰。

  要知道,這滿打滿算五萬大軍,其中漢軍精騎八千才是主力部隊,其餘四萬左右的都是仆從軍,就是那種順風仗搶人頭,逆風仗一見勢頭不對就溜得比誰都快的所謂“豬隊友”。

  竇憲就是以如此之軍力,直撲北匈奴單於王庭所在的稽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古爾連察嶺一帶),結果竟然是一舉破敵,圍殲北匈奴主力於稽落山,北匈奴單於北遁。

  而竇憲竟然不顧手下“窮寇勿追”的勸告,也不管士兵的疲勞,硬是領著部下軍隊一路追擊北匈奴單於,最終在私渠比鞮海(今蒙古邦察幹湖)追上了北匈奴單於所部。

  此次戰鬥共斬殺匈奴名王以下1.3萬人,獲馬牛羊等百萬多頭,溫犢須、日逐、溫吾、夫渠王柳鞮等81部率眾歸降者,前後達20多萬人。

  獲此大勝,竇憲、耿秉等登上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令中護軍班固刻石作銘,記述漢軍的威德和豐功。

  自此之後,北匈奴就實力大損,單於再無實力及聲望號令手下部族,淪為了東漢大號的經驗包,竇憲後來數次派遣手下領軍攻打北匈奴都是得勝而回。

  “燕然勒石”之戰,按記載是出塞三千多裏作戰(也有說是五千裏的),作戰距離如此遙遠,戰力比懸殊,最後竟然還以極低的戰損率取勝了。

  再加上後世一直找不到漢書中所言的這塊石刻,故此後世之人都以為這隻是一個傳說,隻在詩詞歌賦中記述此事。

  直到後世外蒙古的考古隊伍發現了杭愛山上的石刻,卻無法確定是什麽時代的文字,經過諸多專家多年研究對比,最終才確定此石刻就是《漢書》中所載的《封燕然山銘》。

  由此才證實了“燕然勒石”這段曆史的真實性,竇憲這些匪夷所思的戰績才被人采信,不再隻是傳說了。

  而北匈奴經過竇憲的蹂躪以及之後東漢的一係列打擊之後,再加上南匈奴的肆意掠奪,先是向東漢納表稱臣,北匈奴單於送其弟入侍漢室,最後被東漢以北匈奴單於沒有親自來朝、懷有異心為由,三番四次征伐。

  北匈奴無法招架,一再退卻,失去大片土地,最後竟然無法再在亞洲大陸立足,一路向西遷移。

  北匈奴一路向西遷徙,逃避東漢皇朝的威脅,按照一些專家的研究,認為北匈奴這批遷徙之人,一路與沿途本地人結合,不斷壯大自己的族群,最終是到了羅馬的統治地區,成為了覆滅西羅馬的那個匈人部族。

  而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那個“上帝之鞭”阿提拉了,這也是歐洲人關於“黃禍”的首次記憶。

  竇憲“燕然勒石”,最後竟然導致了遙遠歐洲西羅馬帝國的覆滅,真可謂是“蝴蝶扇動一下翅膀引發一場颶風”的典型案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