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所謂“蓋棺而論”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2-02-18 00:26      字數:1293
  哥哥如此輕生,使得他的人生定格在那一刻,成為了我們心中永遠的哥哥,有時候想,這也未嚐不是一件好事,這樣他的一生就如此定性了,不然再活多二三十年的話,哥哥的一生會變成怎樣,會更好還是更壞真的無人能夠確定啊。

  就好像唐代白居易所寫《放言五首?其三》裏麵所雲:“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一樣。

  如果周公旦在滿鎬京都是謠言滿天飛,紛紛傳言他要謀奪周成王的皇位,如果周公這時候“病死”的話,後世的曆史會怎麽書寫周公這個人物真的很難說了,起碼也不會是孔子心中的那個聖人了。

  同樣,假使王莽在謙恭待人、不受朝廷封賞,被世人譽為在世聖人、“今周公”的時候,就這樣死了,那麽後世最多就傳言當年有個叫王莽的聖人,他待人接物如何如何,不貪財不愛官之類,卻不會成為那個萬世唾罵的人。

  想到這裏,我又不由假設一下曹操,如果曹操在當年宛城之戰中就戰死沙場了,那麽憑他的幾個兒子,應該是沒有辦法繼續維持他的地盤的。

  如此一來,之後的官渡之戰就應該不會發生,或者就算發生,戰果也會完全反轉,那麽最終統一中國北方的就會變成袁紹勢力了。

  以袁紹那種性格和世家大族愛惜名聲的做法,加上袁紹自恃門生故吏滿天下,漢家天子無論如何都不敢冒大不韙將其族誅。

  種種因素考慮,如果再有一二能言善辯又與袁紹交好的謀士相勸,很難說袁紹會不會走出軍閥爭霸的另一條路,將軍政大權奉還給漢室天子,自己接過祖父、叔父、父親的位置,繼續做三公,那麽袁家就再次迎來輝煌了,“五世四公”,甚至以袁紹此時還是盛年,扶保一下自己的兒子做下一個三公也是極為有可能的,這可也是與“稱皇登極”不遑多讓的誘惑啊。

  而且嚴格來說這個風險可比自己率軍打荊州、揚州、交州、益州這些地方小得多了,隻要看看後麵曹操打荊州、揚州翻船就知道了,魏晉兩國也是耗到蜀漢、東吳朝政不穩、國中疲敝才能一舉平掉這些州。

  要說曆史上其實也有這類人,晚唐郭子儀和晚清的曾國藩就是最著名的兩個,兩個都是為朝廷平定了半壁天下,手下要人有人、要財有財,下屬也有不少規勸兩人趁機自立,南麵稱孤的。

  而兩人都是拒而不受,最終還是將君權奉還朝廷,曾國藩還好,雖不掌軍權,但是其為政不俗,還任兩江總督,郭子儀行伍出身,隻能閑賦在家,做一閑散王爺了,甚至為了避嫌還搞出“大門洞開”、“醉打金枝”等趣聞。

  從當年袁紹接到天子詔令,與屬下談論的“今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之語中就可以得知,當時心慕漢室的人還是會不少的,逢迎天子恐怕會分薄自己的權力。

  從此可見,袁紹和其屬下還是對漢天子心存敬畏的,如果袁紹一統北方後真的奉還大權給漢天子,那麽剩下的就是簡單模式了。

  漢室擁有了全天下最強大的實力,又有大義所在,起碼劉表、劉備、劉璋這些人就沒有名義再繼續折騰了,要不就入朝為官,要不就聽從天子號令,重新變為州刺史。

  如果曆史進程真的變成這樣的話,以曹操首倡逢迎漢天子的功勞,加上有舊人為其奔走,真的有可能混上一個“故漢征西將軍曹侯”的墓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