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9章 狄仁傑的政治智慧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7-11 00:00      字數:1629
  “諸呂之亂”在漢朝的記載中是呂台、呂產、呂祿及呂通等一眾呂姓諸侯王在呂祿家中商議謀反之事,意欲謀奪劉氏江山,被齊王劉襄探知此事,於是起兵討伐諸呂,以劉邦“白馬之誓”為口號,號召天下共擊之。

  ??正是有了齊王劉襄起兵,隨後奉相國呂產之命前往迎敵的大將軍灌嬰,到達滎陽後倒戈,與齊王劉襄合兵一處,將長安城中群臣正在謀劃奪取諸呂兵權的事向齊王說明了。

  ??齊王既然從灌嬰處知道了長安城中的最新情況,自然沒有理由繼續向長安進兵,隻好與灌嬰一道按兵不動,靜候長安城的消息。

  ??正是有了齊王劉襄和大將軍灌嬰在外保持軍事壓力,迫使諸呂不敢輕舉妄動,這才有了陳平及周勃等人從容布置,“計定漢室”才終於獲得成功。

  ??說到陳平“計定漢室”,後世唐朝武則天時期,也有一個人與陳平差不多,也是足智多謀,以言語說動武則天,使得李顯得以被立為太子,為李氏複得江山埋下了伏筆。

  ??此人就是武則天時期任宰相的狄仁傑了,後世之人隻從《狄仁傑斷案傳奇》等劇集知道狄仁傑乃是中國的“福爾摩斯”,破案手段十分出色。

  ??狄仁傑斷案確是厲害,曾於一年內判決了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的積壓案件,而沒有一個人喊冤,但是狄仁傑最厲害的卻不是破案,而是他的政治智慧。

  ??話說武則天晚年的時候,想立太子以繼承自己百年之後留下來的帝位,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以“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就是說自古以來,從沒有天子之位是由不同姓氏之人繼承的)為由,讓人勸說武則天從武承嗣和武三思中選擇一人立為太子。

  ??武承嗣和武三思此番謀奪太子之位的言論頗有道理,武則天漸漸意動,眼看就要在立侄(武承嗣或武三思)還是立子(李顯)兩個選擇中偏向立侄。

  ??於是武則天就在廷議之時,向一眾大臣詢問意見,眾臣恐怕言語不當,得罪了武承嗣和武三思引來大禍,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回話。

  ??而狄仁傑的政治智慧充分顯現出來,娓娓說出一番話,大概意思就是從古至今,兒子祭祀父母乃是天經地義之舉,如果武則天立自己的兒子做皇帝,自然能在太廟得享祭祀,但是如果立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或武三思,從古至今,可沒有天子在太廟祭祀姑母的例子。

  ??中國人最為害怕的事就是“絕祀”,未免自己死後變為孤魂野鬼,武則天思慮再三,最終放棄了立自己侄子為太子的想法,而在狄仁傑的建議下,將廬陵王李顯召還東都洛陽。

  ??李顯回到洛陽,當時的皇嗣李旦(唐睿宗,唐玄宗李隆基的父親)向武則天上表,願意讓位,於是廬陵王李顯再次成為了皇太子。

  ??到了七年後的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隻有寵臣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謀反,於是發動兵變,率禁軍五百餘人,衝入宮中,殺死二張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要求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

  ??於是武則天被迫禪讓帝位與太子李顯,史稱唐中宗,武周曆一世而亡,李氏唐朝複得天下,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盡皆恢複舊製,中宗尊武則天為“則天大聖皇帝”。

  ??同年十二月,武則天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遺製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後”,次年五月,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一座。

  ??李氏能夠順利恢複江山,實乃是狄仁傑當年一席話起了關鍵作用,若然讓武承嗣或武三思其中之一繼位,李氏就算聯合忠臣發動兵變,是否能夠一統天下就難說了,很有可能會將天下打爛,提早開啟五代十國的局麵,至於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就會變成泡影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