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蜀漢堅持北伐的背後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6-07 23:42      字數:1402
  關羽的這番騷操作,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了後世諸多人等津津樂道的傳說故事,但是如此不按常理出牌,幾乎以數萬人馬直搗黃龍,憑一己之力完成了興複漢室的偉業。

  而關羽不按常理出牌,在這一年發出了足以光耀後世的強光之際,卻還是以常理推算周圍所有情況而作出布置,曆史隨之露出了深深的惡意,之後發生的一切,都是那麽匪夷所思及超出常理,種種留給後世一堆謎團的事不斷發生,什麽糜芳投降之謎、劉封不出兵之謎等等,最後讓東吳方麵一擊得手,成功背刺了關羽,使得關羽功業未成也身死,不然的話,若讓關羽順利完成兵逼許都之功業,絕對就不止“武廟七十二將”的地位,絕對可以排上“武廟十哲”。

  不管如何千頭萬緒,種種不測都導致了東吳背盟的事實,徹底斷送了諸葛亮“隆中對”裏麵一路兵出秦川,直下長安,一路兵出荊州,直攻宛、洛,兩路兵互相呼應,如此一來,曹魏必不能抵擋漢軍,則興複漢室之大業自成的戰略意圖。

  此事發生之後,就算蜀漢迫於形勢,為興複漢室大業著想,在諸葛老大的一力促成下,再次與東吳結下盟約,但是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若想蜀漢再像之前一樣對東吳充分信任,那就是絕對沒有可能的了。

  缺乏了最基本的信任,雙方隻剩下唯一的利益共同點,也是雙方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北伐中原,擊敗曹魏,最起碼也是削弱曹魏,讓曹魏沒有餘力進犯蜀漢和東吳兩國。

  所以雙方除了軍事上的溝通外,其餘國中的情形大家都是諱莫如深,皆因雙方的合作是建立在大家有著相對實力,可以為對方牽製曹魏一部分力量的基礎上的。

  如果自己國中的一些薄弱之處或者顯出疲弱之態,被對方察知的話,很難說對方會不會幫扶自己一把,繼續硬抗曹魏,其實最大可能就是趁自己衰弱之時,一把吞並自己,所以蜀漢和東吳雙方的結盟,從開始到最終,都是既相互合作又相互防備的矛盾結合體。

  就是由於這個原因,到曹魏發動滅蜀之戰時,東吳方麵雖有援助的準備,但是沒有全部了解蜀漢國中的實力,認為曹魏大張旗鼓攻蜀,依照益州的地形,應該大概率攻不下蜀漢的,一旦雙方爭持不下起來,曹魏或許還要增兵攻蜀。

  那樣一來的話,曹魏荊州襄樊一線或者合肥一線,可能會出現空虛之處,屆時東吳揮軍北上,隻需攻破任何一處,必然震動曹魏上下,重演關羽那場“威震華夏”的曆史。

  甚至進兵順利,兵指曹魏都城洛陽,那麽曹魏方麵必然自蜀漢撤兵,集中全部力量回防自己的都城,屆時蜀漢之圍自解,這就是孫臏當年的“圍魏救趙”之計的範例了。

  隻可惜諸葛亮實在厲害,在自己主政之時,將蜀漢的力量發揮到極致,一分錢用成了兩分,如此不但壓著曹魏來打,國中也不致民不聊生,在諸葛亮的領導下,蜀漢兵團當之無愧是當時最能打的。

  而諸葛亮死後的蔣琬、董允、費禕等繼任者,雖然沒有諸葛亮那麽厲害,但也表現不俗,一方麵支持薑維繼承諸葛亮的事業,繼續北伐,還打得有聲有色,另一方麵控製薑維領兵的規模,不致國中庫房空虛,國力衰敗。

  就是在這四個蜀漢丞相的領導下,蜀漢一直給世人的觀感都是能打,足以自保的,但是自這四任丞相相繼亡故後,蜀漢缺乏了英明的主政之人,國力開始慢慢衰弱,國中用度開始慢慢不足了。

  但是東吳方麵,對這個情況依然沒有充分的認識,因為這段時間薑維還是那麽活躍在出兵北伐曹魏的路上,給世人一種蜀漢還有餘力的假象,誰知道其實蜀漢已是如老人一樣,漸漸體虛力弱,隻需一場足以致命的意外,就會壽終正寢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