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救援也是一種藝術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5-30 23:52      字數:1322
  楚王受世家掣肘,就更是不敢輕易動用自己的力量,以免王室力量一空,就此成為三家的傀儡,再無法發出自己的聲音,因此楚國自此之後,對秦國的戰爭態勢就變為了全麵防禦,除非與他國聯合出兵攻打秦國,不然楚國自己是絕不會單獨對陣秦國的。

  隻是戰爭此事,一旦失去了主動權,那麽基本上就是將勝利拱手讓給敵方,楚國如此被動防禦,正是給了機會讓秦國有充足時間從容收拾趙魏韓三國,隻有到了三國實在頂不住,再不合力反抗秦國就會滅國的時候,才會來上那麽一場合縱,楚國才有機會在天下這個棋盤上與秦國對壘一番。

  而秦國從屢次合縱中也摸出了經驗,那就是龜縮回函穀關,待各國聯軍耀武揚威一通,得不到什麽實利就自會退兵,如此往來攻守一番,秦國元氣未損,但是趙魏韓卻在這一次次攻防中逐漸衰弱,最後是衰弱到剛喊出“救命”之聲,等不到其他國家來援,就被秦國完全攻滅了。

  山東六國雖有各自作死的地方,但是在六國高層之間,都是十分明白一個道理的,那就是“唇亡齒寒”,一旦其中一國被秦吞滅,那麽秦挾大勢而來,其餘諸國必定有滅國之危。

  尤其是趙魏韓三國,擋著秦國東進之路,是齊燕兩國得以不遭秦國攻打的保護盾,以燕國那種小身板,一旦失去趙魏韓三國的阻擋,直麵秦國銳士,那麽就肯定是被割草的節奏。

  故此一旦趙魏韓三國其中任何一國,將近滅國之時,向其它諸國求援的話,其它諸國無論怎麽想,都會想方設法給予支援,就算是口頭聲明,也會促使被秦國攻打的國家死撐下來,直至得到其它諸國的實質救援為止。

  但是諸國之間這種救亡扶危之舉,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對時機的掌握,由於諸國並不是一體,對“危亡”的程度判斷,是有所出入的。

  首先是“戰國七雄”這七個國家,是經曆了數百年時間的相互兼並攻伐,留存下來的,就算是韓、燕這兩個最末等的國家,相比以前春秋時期的諸多諸侯國,也是十分強大的了。

  而且經曆過齊國趁燕國“子之之亂”攻入燕國大肆破壞、燕昭王聯合五國幾乎攻占齊國全境、秦國“長平之戰”後攻打趙國這幾個事件,燕、齊、趙三國都是幾乎滅國,但是都在其他諸國的幹預下得以保全下來,繼續維係著“戰國七雄”的局麵。

  如此一來,就會給予很多人一種慣性思維,“戰國七雄”這種局麵,在諸國平衡和謀算下,並不會輕易被打破,可能會就此一直存在下去,所以諸國之間,或許對一個國家被滅的難度存在高估的可能,認為救援可以再觀望一下,無須那麽急切。

  其次是當年齊國孫臏、田忌為齊威王獻上的“圍魏救趙”之計,本來趙國國都邯鄲被魏軍包圍,萬分危急,於是向齊國救援,孫臏卻想出了這樣一條計策,不直接去救援邯鄲,但是遣人向邯鄲傳信,援軍不日就來,借此用邯鄲的趙軍死死牽製這魏軍主力,齊軍則趁機直攻魏國國內。

  然後趁著魏軍攻邯鄲疲累不堪,還要班師回魏國救援之機,設伏大敗魏軍,一舉將魏國從中原霸主的寶座上拉了下來,孫臏此計,本就有借魏趙雙方之手削弱魏趙兩國國力的打算,隻是孫臏是不世出的兵法大家,判斷形勢十分到位,不會將趙國玩死而已。

  後世諸多君王,都是套用孫臏這條計策,隻是如果一個不慎,形勢判斷不到位,很容易就會將本來要救援的國家玩死了,而自己還要去麵對一個挾大勝之勢殺來的大敵,隨時就會螺旋升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