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三晉的愛恨情仇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5-30 23:52      字數:1347
  事已至此,諸葛老大在收到費禕傳回來的這個信息後,就與我探討,此事已經成功了三分之一,剩下的難點就隻有兩個了,一是費禕如何用手上掌握的資料,取信於孫權,二是孫權及其找來相商的心腹大臣,是否有足夠的智慧,僅憑費禕說出的隻言片語,就推斷出整個計劃的原貌及其背後的種種考慮,從而得出與大漢及東吳兩者都有利的選擇。

  畢竟後世所謂的“三國鼎足而立,唯曹魏獨強,蜀漢與東吳合力尚且難支,何況獨力乎?”這種論述,是經過後世許多人花費不少時間及精力,對三國整個曆史情況有了詳盡的了解後,才得出的這種後世當時人人俱知道的結論。

  但是生於三國這個時代的人,其實大多沒有這種看穿整個時代的眼光,頂多隻有這個時代最優秀的那一批人,才有蜀漢與東吳互為唇齒之依,一方若亡,另一方必為曹魏所趁的想法。

  隻是這種想法,頗有秦滅六國時的光境,戰國末期,秦國強勢盡顯,六國逐漸勢弱,而當此之時,天下唯有趙國一國,憑其精銳騎兵及戰國四名將其中的“廉頗、李牧”,獨力阻擋著秦國東進之路,使得秦趙成為了世仇,雙方皆欲將對方除之而後快。

  秦趙雙方屢屢血戰,單單為了迅速滅掉趙國這塊擋路巨石,秦國不少次都是傾其全國之力攻打趙國的,趙國可謂成為了六國中的最佳肉盾,一個國家,就分擔了秦國一半到七成的傷害。

  而這個時候,六國的其他五個國家,可謂是各種作死了,首先是與趙國同出一源的魏國和韓國,趙國、魏國和韓國,都是從春秋五霸中的晉國分裂出來的,故此史稱“三晉”。

  魏國和韓國,在從三晉分裂出來後,都是遠遠強大於趙國的,魏國還一度稱霸於群雄之間,早年打得秦國沒有還手之力,強占了秦國河西大片土地。

  如此才有秦孝公為了雪恥,盯著宗室和舊部的壓力,力行變法,甘願將全國大權交予商鞅,任商鞅在秦國上下“折騰”,足足“折騰”了十八年,將秦國活生生從“弱秦”變成了一個“虎狼之秦”。

  而生生將秦國逼得行“斷臂求生”之事的魏國,後來竟慢慢沒了聲息,從一代霸主變成了秦國的“補血包”,隔三差五就來割去數個城池。

  與魏國同為難兄難弟的韓國,也是差不多的經曆,一番折騰,漸漸在戰國中沒了聲息,從“勁韓”淪落為“弱韓”,反而當年三分晉國中最弱的趙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來,名將、賢臣、明君不斷,逐漸從三晉中最弱的那個變為了三晉中的老大哥,魏國和韓國還要仰其鼻息,非但如此,趙國還慢慢成為了時代最強音之一,竟與秦、齊、楚等三強相提並論。

  魏國與韓國曆經這些高低起跌,加上三晉之間其實也有互相算計,希望三晉歸一,搖身一變再成為那個“秦晉之好”中,與秦國平起平坐,甚至穩壓秦國一頭的強大晉國。

  出於這些心理,魏國和韓國竟對秦趙之間的連場血戰,總是冷眼旁觀,就算是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大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趙國瀕臨滅亡的時候,魏國也是獨善其身,始終不肯發兵救趙。

  最後還是魏國公子信陵君魏無忌,不顧魏國君主的反對,私下盜竊虎符,領軍與其他國家的援軍聯合起來,一起擊退了秦國大軍,成功保全了趙國,這就是有名的“信陵君竊符救趙”典故。

  而韓國在這次救援趙國的戰爭中,也表現得極為差劣,明明是最近趙國的國家,軍隊都一直觀望,直到遠方的楚國春申君帶著楚軍殺到,魏軍也在信陵君的帶領後來到,韓軍這才出動,跟隨列國聯軍搖旗呐喊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