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東海王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1-04-21 23:44      字數:1294
  而以陸遜和諸葛瑾兩人的戰略眼光及智慧,應該可以厘清其中的利害得失,相比於一旦大漢收複洛陽,將司隸納入大漢疆域,東吳接受曹魏贈予的荊州北部和青徐二州,自然是接受大漢的好意,率自己核心勢力一路遷往虎踞島那邊更是符合東吳的利益。

  畢竟兩相比較,前者是替曹魏做盾牌,抵擋大漢兵鋒正銳的大軍,不但是火中取栗,一個不慎,甚至會國破家亡,可謂是孤注一擲。

  說真的,如果東吳並無一條好的退路,為求自保,明知接受曹魏的這個方案等於飲鴆止渴,也隻能捏著鼻子,硬著頭皮不得不這樣做,

  不過如今既然有另一條路可以走,雖然是崎嶇轉折,一路從夷州往菲州再到虎踞島,不過這一條路,整個過程都是走水路,正是東吳的強項所在,並不怕大漢反悔追擊,正是可以放心的退路。

  況且雖說是一路遷徙,但是並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預算曆經數十年方最終到達虎踞島那邊落地生根的,這數十年間,足夠東吳積儲到自立一地乃至奠定國基的力量了。

  按此算來,東吳君臣隻要足夠理性,自然能客觀比較兩個方案,想來應該大概率會選擇我們如今為東吳商定的退路。

  不過兩國相交,固然是力量和指揮的博弈,但也不能完全忽略尊嚴、文明、習俗等這些較為隱性的條件,所以諸葛老大提出,欲按漢初越王趙佗之故例,於密約中載明,若大漢攻滅曹魏,重新定鼎中原,封東吳孫氏為東海王,許其與海外立國。

  當然了,如今這些隻是初議,一切還要諸葛老大向劉禪陛下稟明,得到劉禪陛下允許,才能由費禕向東吳方麵提出這個最終方案,我們現在商議,隻是盡量考慮周全,希望此事成功。

  於是我們就慢慢詳細列出一些細節,首先就是與東吳商談密約期間,隻言一旦大漢北伐,中原有變,曹魏欲委荊州北部及青徐二州於東吳,讓其阻大漢兵鋒之時,東吳當如何做,卻不言明我大漢欲在下次北伐就奠定此勢,此是刻意誤導東吳方麵,讓其認為此事不是短短數年間會發生的。

  不過這也是應有之義了,畢竟事關重大,安有輕易泄密之理,況且東吳可是有前科的,當年背刺關羽軍團,偷襲荊州之事,雖說諸葛老大以大局為重,不再與東吳爭辯此事的是與非,但是此事大漢全國全軍俱知,欲說眾人沒有絲毫芥蒂無疑是癡人說夢。

  其次是費禕往東吳出使為明,諸葛老大遣人往荊州溝通親朋故舊為暗,憑借劉備先主的名聲和諸葛老大、龐統的親族關係,應該可以在荊州編織起一張緊密有力的勢力網。

  說真的,以前就算諸葛老大有心經營回荊州的勢力,不過憑當時蜀漢的名聲和力量,等於是白忙一場,並不能起什麽作用,反而隻會為親善大漢的人招來禍端。

  但是如今大漢北伐有成,對天下的影響力大增,多的是向大漢輸誠以為將來博一場富貴的投機之人,就算不是如此,尋常人也不會無端得罪大漢,起碼也會想到為自己將來留一條退路的。

  如此的話,在荊州組織起一定親善大漢的勢力,關鍵的時候自能起到巨大的作用,一旦東吳方麵履行密約,將荊州交到大漢手上,那麽這些荊州本土的勢力就能助大漢迅速掌控荊州,讓荊州成為東吳所在的揚州與大漢欲收複的司隸之間的緩衝。

  就算東吳方麵不欲履行密約,這些親善大漢的勢力也可以遲滯東吳在荊州的動員能力,並能為大漢刺探東吳在荊州方麵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