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合宗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0-12-15 00:36      字數:1496
  在腦中想了一會,我已經有了一套說辭,於是我向馬鐵說道:“吾已想好一番說辭,子固若真被旁人看到麵具下之麵目,便可用此番說辭應付過去。”

  “敢問幼常,是何說辭?”

  “若子固之真麵目被旁人看到,隻管直言,說因為子固之麵容十分酷似已故之兄長孟起將軍,為了避免驚嚇旁人,才以鐵麵具遮住麵容。

  未知子固與伯瞻,認為此番說辭如何?”

  馬鐵和馬岱並沒有說話,而是默默低首思考,不一會,馬鐵才說道:“幼常此番說辭,初聽有點兒戲,而細思之,竟頗合常理,而且正是有點兒戲,才讓聽聞之人覺得此方是真話。”

  “鐵弟所言極是,難為幼常如此短時間就想到如此一番說辭,實在是太過勞煩幼常了,幼常,為感謝汝多番幫助吾等兄弟,吾有一件謝禮欲送予幼常,請幼常恕吾唐突。”

  “伯瞻何故如此客氣,我等俱是姓馬,雖非真正兄弟,然自有兄弟之誼,勝過一般尋常好友,幫助伯瞻兄弟自是正理,何故伯瞻竟欲贈吾謝禮,豈不是小覷於吾?”

  “幼常莫要誤會,岱所言之謝禮,既非一般尋常金銀財帛,亦非良田豪宅,乃是欲與幼常結親,故才有恕吾唐突之言。”

  “結親?難道馬岱欲將一名馬家妹子嫁給我?難道是說傳說中的馬雲祿?不過民間傳聞,馬雲祿不是嫁給了趙雲嗎?而且就就算沒有嫁給趙雲,按照年歲也應該不適宜嫁給我吧?”

  我心中雖然這樣想到,不過自然沒有宣之於口,隻是不動聲色繼續向馬岱問道:“伯瞻此話,究竟是何意?”

  “幼常且聽吾細細道來,幼常與吾等兄弟既是同姓,遠古之時必為同宗,隻是彼時沒有族譜記載,使吾兄弟互不相知。

  故以岱之愚見,不若幼常與吾二宗合一,則吾等同為東漢馬伏波之後,以後則為同宗兄弟,更應相親相愛,旁人自毋庸置喙。”

  “啥?合宗?還有這種操作?等等,馬伏波?這可是一個猛人啊。”我聽了馬岱的說話,腦中頓時有點發蒙。

  說起馬伏波,本名馬援,字文淵,扶風郡茂陵縣人,助漢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在四十九歲那年西破隴羌,在五十七歲那年一平嶺南,次年五十八歲的時候向北擊退烏桓。

  四年後,馬援六十二歲,南方武陵郡五溪蠻暴動,武威將軍劉尚前去征剿,冒進深入,結果全軍覆沒,馬援請戰,劉秀恐其年邁,不堪征戰,沒有同意。

  而馬援於劉秀麵前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須發飄飄,神采飛揚,劉秀見此,龍顏大悅,當即命其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人率四萬人遠征武陵。

  次年,馬援六十三歲,率軍於臨鄉大敗五溪蠻兵,斬俘兩千餘人,蠻兵逃入林中,然後馬援領軍直取壺頭山,扼敵軍咽喉,可惜最後感染暑疫,死於軍中,應驗了自己那句“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的說話。

  觀馬援一生,戰功顯赫,尤其五十歲以後,還以老邁之身東征西討,被漢光武帝劉秀封為新息侯,官至伏波將軍,所以世人皆稱其為“馬伏波”。

  而且馬援還在曆史上留下了兩句很著名的話,一句就是“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這就是成語“老當益壯”的出處。

  另一句就是“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這就是“馬革裹屍”的出處。

  馬援除了留下這兩句話和成語外,既有詩《武溪深行》傳世,還著有《誡兄子嚴敦書》《上銅馬式表》《銅馬相法》《上疏言隗囂》《上疏言破羌以西不可棄》《上書請複鑄五銖錢》《擊尋陽山賊上書》《上書請正印文》《至荔浦見冬筍名曰苞筍上言》《征交趾上言》《將入九真上言》《平交趾上言》《奏請分西於縣》《與隗囂將楊廣書》《銅柱銘》等文。

  而且馬援還是武廟七十二將之一,可謂是文武雙全的絕世猛男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