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劃時代的想法
作者:坐看閑花      更新:2020-10-17 23:49      字數:1333
  翌日一早,魏延便帶著五千人馬先行出發,但是其中隻有二千人有穿戴全身裝備,剩下的三千人隻佩帶兵器,沒有穿著任何防具。

  難道魏延這麽厲害,就憑借裝備如此參差不齊的五千人就敢妄圖攻占長安?就算魏延如同演義裏的關羽、張飛,真的是一個萬人敵,那也沒可能以一人之力鎮壓整座長安城啊,畢竟這是真實世界,不是什麽玄幻或魔幻世界啊。

  真實情況其實是如此的,這是我和魏延商議後的計劃的一部分。整個奇襲長安之計,最難的部分其實是如何保證士卒背負全套裝備和糧草輜重後,經多日崎嶇難行的山路,依然能夠保持充足的體力和旺盛的鬥誌。

  而所謂的保證隱秘反而不是主要的,因為子午穀秦嶺一線,本就是崇山峻嶺,大軍難過,從來不是防守部隊重點留意之處,隻要偷渡的軍隊沒有人員泄密,一般是沒有人關注子午穀這等深山小徑的。

  再加上關中長安一帶區域,已經十數年沒有經曆過戰事,承安已久,守備更是鬆弛,軍隊能穩守城池已是難能可貴,怎麽還能奢望他們留意到子午穀此等偏僻之處呢?

  具體情況,可以參考一下後世的鄧艾偷渡陰平,陰平還是諸葛亮特意指出要留意之處,還特別安排了一營兵馬駐守,結果成都承安十年後,就把諸葛亮囑咐之事忘得一幹二淨了,守軍撤了,軍營也破敗了,最後成都就這樣莫名其妙丟了,連整個蜀國也沒有了。

  所以趁著現在長安久疏戰備,正是用魏延這條子午穀奇謀之時,如果到了後世曆史中諸葛亮數次北伐之後,長安及關中一帶定然戒備森嚴,想奇襲根本就是發夢。

  在我和魏延商討後,便做出了這樣的安排,魏延率領的五千人,隻有二千人是穿戴圈套裝備的,這是作為開路前鋒,其餘三千人,隻帶著兵器和糧食,緊跟著前麵二千人前進,如此就可以最大限度節約體力和精力,

  待到晚上休息之時,再把前鋒的裝備替換給其他人,依然保持二千名前鋒的數量,如此交替輪轉,便盡量保存軍中士卒的體力和精力了。

  至於走出秦嶺後,剩下的三千人的裝備如何解決?這就要靠我這邊的五千人了,魏延所率的前軍,負責開路和做好標記,我率領的五千人,負責背負一切所需物資和全軍之裝備,隻有數百人全副武裝以防山中猛獸。

  等到魏延率領的兵馬走出秦嶺山區,他自會派人聯係我這邊,找一個相對開闊的山崖,讓我從空中投放物資給他。

  如何投放?這就是我之前向諸葛老大演示的東西了,其實說出來很簡單,但是這個時代的人真的沒有這個想法而已。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降落傘”了,說真的,如果降落傘的使用對象是人的話,以這個時代的物資和技術,我肯定是想都不用想了。不過如今降落傘的使用對象是物品的話,那就簡單得多了。

  隻要數根軟竹和硬木搭配,然後再蒙上一塊堅韌的布料,綁上裝備或糧袋,便可以讓這些降落傘放飛自己,悠悠掉落山崖,等魏延這班人馬吃上劃時代的空降物資了。

  當然,放飛這些降落傘的時候,要先測試一番,看看多大的降落傘能把多重的物資,放飛到多遠,不過這些事務,自有馬坤和馬巽找那些工匠負責,我隻需提出要求,自會有人去做的,這就是所謂的“領導張張嘴,下屬跑斷腿”了。

  等到我這邊將全軍所有物資“搬運”下山,我就會和馬坤領著數百士卒和工匠,在山上燃放“孔明燈”,讓馬巽領著剩下的人往山下匯合魏延,隻要等到諸葛老大那邊有回應,魏延便會依計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