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三章 大明朝在改變中變強
作者:夜半蟬鳴      更新:2021-02-20 10:02      字數:2257
  徐光啟在等待著下一個春秋。

  高產農物已經被很好地保存起來了,但是這地裏麵也不能就這樣荒著。

  在高產農物的啟發之下。

  這位走上了農業教授的路子,準備種出來同樣高產的其他農物。

  在對於高產農物的追求比什麽升官發財又或者是格物致理還要強盛。

  “高粱和黍米比較好種植,但是其食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也不太好吃。

  高粱適合做酒,黍米和糜子的食用感覺還不如土豆、紅薯和玉米。

  然而現在土豆、紅薯和玉米還沒有量產,這些農物有的適合北方,有的適合南方。

  ……”

  徐光啟站在皇莊的一片土地上,在想著自己到底應該先種植哪一個。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這個道理,他還是明白的。

  就算是上仙給出來的農物非常高產,卻也不是適合大明的大江南北。

  他要做的就是找出適合每一個地方高產的農物,然後因地製宜地種植,這樣才能夠達到更加高產的效果。

  為此,他開始巡查大明各個田地。

  下一個春秋的到來,還需要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他可以去尋找高產的另外一種方法。

  孫承宗看著部下送來上的關於清查吏部的線索,很多都是通過暗中監察,最後得出來的一些人脈,根據這些人脈,再繼續深入調查。

  還有一些,則是根據地方上的官員形成的自下而上的貪墨,然後順藤摸瓜找到了朝堂上的一些大臣。

  隨著這些時日一來,親手建立了禦史台,並且查處了錦衣衛還有大明國丈之後,孫承宗見到了太多太多貪墨的事情。

  以前的孫承宗其實也已經注意到了這一點,包括他自己,就接受了一些豪族以及世家還有王公等等的好意。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想要進入那個朝堂,就必須擁有自己的一些關係網。

  看完了密信之後,孫承宗便交給了下屬,以前的錦衣衛同知,現在的禦史中台。

  這些線索是要進行匯總,最後在一一排查,然後開始對某一個官員進行清查。

  不能像是以前的錦衣衛,隨隨便便就直接來一個抄家滅祖,又或者是直接陷害忠良。

  禦史台現在清查百官,是需要一套完成的流程。

  這個流程也就形成了一種三司會審的局麵,也就是禦史台負責調查和彈劾,大理寺負責拿人和懲處,刑部負責定罪和批示。

  最後統一形成一個呈詞,上交到崇禎皇帝的手中,最終決策還是會有崇禎皇帝批閱定奪。

  是抄家,還是直接流放,是斬殺還是直接放人等等。

  這樣一來,也就很少存在陷害之事。

  作為禦史台,也已經成為了懸在了朝堂百官頭上的一把、刀,這把、刀,隨時都可能落下來。

  這樣的監察機製,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監察機製。

  隻不過,禦史台在地方上的實力,還是太弱了,他們沒有太多人手,也沒有那麽多像是孫承宗一樣有能力的禦史大夫。

  要不是李自成的叛軍清洗了一遍,絞殺了很多豪族和富商等等,破壞了地方上的關係網。

  禦史台現在的手,也隻能是伸在朝堂上。

  這也是養匪自重的好處。

  當然,養匪自重的壞處,便是各地都因為李自成等人的叛軍清洗,變得民不聊生。

  很多百姓失去了自己的親人,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園。

  而大明地方上的官府也被清理了一遍,那些貪生怕死的官員,早已經逃走了。

  逃走之後的官員,也就直接被崇禎皇帝下令,革除了官職和進士的身份。

  而那些忠臣守節的地方官員,則是被曹化淳的人保護下來,成為了地方上的父母、官。

  在這些官員的帶領之下,在朝廷的賑災之銀到達之後,便開始了重建家園的工程。

  在這個基礎上。

  地方上現在的官員也積累了一些聲望,而禦史台則是在這個時候趁機於地方上建立起來。

  他們自己建造了屬於自己的府衙,然後形成了一個地方上的禦史台的機構。

  開始監察地方上的官員。

  與此同時,大理寺、刑部等六部一些官署也開始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府衙。

  這樣一來,也就需要更多更多的官員了。

  大明以前未被錄用,還有那些大學士,也就破格被錄用為官員。

  而崇禎六年春。

  崇禎皇帝加大了科舉考試的力度,並且更改了科舉考試的一些內容。

  考生不再考四書五經。

  而是兩套考卷,一套稱之為行測,一套稱之為申論。

  不僅如此。

  考試的製度也發生了改變,不再是給出多少進士,又或者是狀元、榜眼和探花。

  而是把朝堂上的一些缺人的官職公布出來,從官職的品級高低開始錄用人才。

  考的最好的,自然進入最高的官職內。

  這些空出來的官職,其實最高也就從五品。

  但是對於白身的學士來說,從五品已經是很高的起步台階了。

  這可是能夠進入朝堂的機會啊!

  一番改變下來。

  那些監考官,也就有的忙了。

  以前每天述職之後,還能喝喝花酒,又或者是吟詩作賦等等。

  現在,幾乎每天都有的忙。

  他們需要做各種報告,也需要去實地走訪,形成一個有效的報告。

  一個春闈,就讓他們前前後後忙活了三個月的時間。

  第一次的改變,自然是因為沒有經驗,什麽都需要臨時抽調或者是安排。

  好在。

  這第一場改變了之後的科舉考試順利完滿的結束了。

  從所為的筆試到後麵的麵試,其實都比較順利,很少出現了岔子。

  畢竟那些個想要作弊的考生,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科舉考試。

  至於那些想要作弊的世家大族,也沒那個機會。

  禦史台死死地盯著考場,不給每一個考官一絲機會,而且,麵試的考官也是臨時抽調,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至於在考試之前,就出現了泄題的事情。

  其實也不過是有一些人故意為之,想要擾亂大明的這一次春闈。

  結果卻沒有想到,大明並沒有按照那種方式進行科舉考試。